-
公开(公告)号:CN116542554A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310426341.4
申请日:2023-04-19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6Q10/0639 , G06Q30/018 , G06Q50/06 , G06F17/16 , G06F18/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网物资抽样检验方法及系统,通过获取多个供应商的公司信息、物资信息和质量数据后,分别对各个待检验供应商的公司信息和物资信息标准化处理,然后提取多个质量指标,将多个质量指标两两之间进行重要性对比,将在每个质量指标下对标准公司信息进行两两之间重要性对比,得到判断矩阵,利用通过一致性检验的判断矩阵计算出各个待检验供应商的质量水平值,然后根据各个待检验供应商的质量水平值得到各个待检验供应商的AQL值。该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物资质量的标准数据并获得每个供应商物资的质量水平后,得到每个供应商物资的AQL值,进而确定每个供应商的物资抽样检验方法,有效提高了电网物资质量检验水平。
-
公开(公告)号:CN113835025B
公开(公告)日:2022-05-27
申请号:CN202111102798.7
申请日:2021-09-18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1R31/327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有载分接开关动作模拟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其中装置包括:基座,用于提供支撑;驱动单元,设置在基座上;若干触头单元,每一个触头单元包括多个动触点的触头组,每一个触头单元与驱动单元连接,并以驱动单元为中心呈圆周均匀分布;当驱动单元工作时,驱动单元带动触头单元的触头组的动触点沿径向往复运动;若干测试单元,每一个测试单元设置有力传感器,用于测试触头单元的触头组的接触压力,得到测试数据;采集装置,用于采集测试单元的测试数据,并将测试数据传输至上位机进行处理和记录。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可以实现有载分接开关动作过程模拟并实时获取动作过程中测试数据;具有原理可靠,结构简单、紧凑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3077935B
公开(公告)日:2022-05-20
申请号:CN202110316560.8
申请日:2021-03-23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导电缆制冷介质螺旋传输结构以及超导电缆,包括:制冷内管和制冷外管;所述制冷内管的直径小于所述制冷外管的直径,且所述制冷内管穿设于所述制冷外管中,超导带材连接在所述制冷内管的外表面;其中,所述制冷内管的内壁上设置有凸起的第一螺纹结构,所述制冷外管的内壁上设置有凸起的第二螺纹结构,通过所述第一螺纹结构、所述第二螺纹结构分别使所述制冷内管、所述制冷外管内的制冷介质螺旋传输。本发明通过制冷内管和制冷外管的内壁上设置的凸起的螺纹结构使制冷内管、制冷外管内的制冷介质螺旋传输,避免制冷介质各部分温度不同而导致制冷效果较低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089062A
公开(公告)日:2022-02-25
申请号:CN202111346298.8
申请日:2021-11-15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1R3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界面性能检测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先根据预设距离将电极设置于环氧玻纤表面后,在环氧玻纤表面覆盖硅橡胶,得到第一界面;其中,第一界面为硅橡胶和环氧玻纤之间形成的界面;再在第一界面的电极上施加预设电压,得到电流变化图;其中,预设电压根据临界电压计算得到;最后根据电流变化图,得到第一界面的耐电性评估结果后,根据耐电性评估结果得到界面性能检测结果。采用本发明实施例能提高硅橡胶/环氧玻纤界面性能检测的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3835025A
公开(公告)日:2021-12-24
申请号:CN202111102798.7
申请日:2021-09-18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1R31/327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有载分接开关动作模拟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其中装置包括:基座,用于提供支撑;驱动单元,设置在基座上;若干触头单元,每一个触头单元包括多个动触点的触头组,每一个触头单元与驱动单元连接,并以驱动单元为中心呈圆周均匀分布;当驱动单元工作时,驱动单元带动触头单元的触头组的动触点沿径向往复运动;若干测试单元,每一个测试单元设置有力传感器,用于测试触头单元的触头组的接触压力,得到测试数据;采集装置,用于采集测试单元的测试数据,并将测试数据传输至上位机进行处理和记录。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可以实现有载分接开关动作过程模拟并实时获取动作过程中测试数据;具有原理可靠,结构简单、紧凑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3532998A
公开(公告)日:2021-10-22
申请号:CN202110859258.7
申请日:2021-07-28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1N1/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缆绝缘层厚度制样顶芯机构,包括安装座,还包括顶压装置以及工件适配库;所述顶压装置包括输出轴以及驱动所述输出轴进行下压的第一驱动件;所述工件适配库包括分度盘以及压杆组件,所述分度盘与所述安装座转动连接;所述顶芯组件设置有至少4组,且沿所述分度盘周向均布于所述分度盘上,所述顶芯组件包括顶压件以及弹性连接结构,所述顶压件与所述分度盘滑动连接,所述顶压件受力下压时通过所述弹性连接结构实现回弹;所述分度盘上设置有供顶压件活动下压的避让孔;所述顶压件处于所述输出轴的下压行程上。本顶芯机构整体实用性较强,且灵活性较强,令本顶芯机构能有效适配规格不同的电缆,且具有工作效率较高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3470889A
公开(公告)日:2021-10-01
申请号:CN202110910868.5
申请日:2021-08-09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超导电缆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堆叠式超导电缆,包括电缆芯体,电缆芯体内设有沿轴向方向延伸的支撑管道,支撑管道内沿轴向方向设有主冷媒流道,支撑管道与电缆芯体之间设有两个以上的电缆导体,相邻电缆导体之间设有沿径向方向延伸的支撑臂,支撑臂内设有支冷媒流道,支冷媒流道与主冷媒流道连通形成第一冷媒流道,电缆芯体由支撑臂划分形成两个以上的导体放置腔,电缆导体堆叠放置于导体放置腔。本发明的堆叠式超导电缆,改善堆叠结构的冷却效果,降低因冷却不佳对电缆载流能力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08988330B
公开(公告)日:2021-09-03
申请号:CN201810864656.6
申请日:2018-08-01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H02J3/00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考虑隔离开关断口电弧的电力系统仿真方法,包括步骤:S1、根据隔离开关分/合过程的断口距离与时间的第一对应关系以及所述断口距离与击穿电压的第二对应关系,建立所述隔离开关分/合过程的所述击穿电压与时间的第三对应关系;S2、根据所述第三对应关系,设定电弧模拟模块的电弧状态判断依据;S3、在电力系统仿真模型中调用所述电弧模拟模块以进行仿真。解决了目前考虑电弧的仿真分析大多数都是针对输电线路放电的,缺少一种考虑分/合隔离开关引起的电弧的仿真方法,难以评估分/合隔离开关引起的电弧对电力设备造成的影响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297750A
公开(公告)日:2021-08-24
申请号:CN202110633254.7
申请日:2021-06-07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6F30/20 , G06F30/17 , G06F111/06 , G06F113/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海上风电场的电缆选型方法及系统,其中,方法包括:获取超导直流电缆相关参数、HVDC电缆相关参数、HVAC电缆相关参数、制冷机相关参数及元件参数;根据所述超导直流电缆相关参数、所述HVDC电缆相关参数、所述HVAC电缆相关参数、所述制冷机相关参数及所述元件参数建立电缆选型模型;获取海上风电场的需敷设电缆长度;将所述需敷设电缆长度输入至所述电缆选型模型中,输出电缆选型结果。本发明为海上风电场并网方式选择提供了一种较为全面的量化方法,对推进超导电缆的实际应用有积极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3077935A
公开(公告)日:2021-07-06
申请号:CN202110316560.8
申请日:2021-03-23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导电缆制冷介质螺旋传输结构以及超导电缆,包括:制冷内管和制冷外管;所述制冷内管的直径小于所述制冷外管的直径,且所述制冷内管穿设于所述制冷外管中,超导带材连接在所述制冷内管的外表面;其中,所述制冷内管的内壁上设置有凸起的第一螺纹结构,所述制冷外管的内壁上设置有凸起的第二螺纹结构,通过所述第一螺纹结构、所述第二螺纹结构分别使所述制冷内管、所述制冷外管内的制冷介质螺旋传输。本发明通过制冷内管和制冷外管的内壁上设置的凸起的螺纹结构使制冷内管、制冷外管内的制冷介质螺旋传输,避免制冷介质各部分温度不同而导致制冷效果较低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