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518909A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410744991.8
申请日:2024-06-11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供电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试线夹线装置,涉及于测试电变量技术领域。测试线夹线装置包括有底座、转轴、夹爪、驱动组件、把手和磁吸件;底座具有绝缘性;底座的顶端设置有凹槽;夹爪设置有两个,两个夹爪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相对设置;两个夹爪的一端分别与两个转轴转动连接;两个驱动组件分别与两个夹爪连接,且能够驱动夹爪转动,以使两个夹爪相互靠近;把手的一端与底座的底端连接;磁吸件具有磁性;磁吸件设置在底座的侧端面上。两个驱动组件能够驱动两个夹爪转动并相互靠近,以能够使两个夹爪夹持测试线,以限定测试线的位置,降低测试线出现松动脱落的可能性,提高电能质量分析仪采样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523317A
公开(公告)日:2022-12-27
申请号:CN202211131449.2
申请日:2022-09-15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供电局
IPC: F16K11/08 , F16K11/087 , F16K27/06 , F16K37/00 , H01F27/4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变压器技术领域,公开阀门装置、变压器及控制方法,阀门装置包括四通阀、固定接头、压力表以及油速调节组件,所述四通阀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以及第四阀门,所述第一阀门设置有注放油口,所述第四阀门用于连接注放油管;固定接头安装于所述第二阀门上,所述固定接头用于连接变压器的取油口;压力表安装于所述四通阀上,所述压力表与所述第三阀门连通,所述压力表用于检测所述注放油管内的油压;油速调节组件设置于所述四通阀上,所述油速调节组件用于调节所述注放油管内的油速。本发明的阀门装置能够提高注放油的便捷性,防止变压器的注放油时发生误跳闸。
-
公开(公告)号:CN119524714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681327.X
申请日:2024-11-22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供电局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绝缘油金属含量测试试剂配制系统及装置,该系统包括:油样进样管路将待测绝缘油样输入至反应区;试剂注入管路将与待测绝缘油样的对应测试试剂注入到油样进样管路;废液排放管道将反应之后的残余液体排出;电子计量泵检测测试试剂的注入体积;试剂注入管路的入口有第一电子阀门;第一检测单元对待测绝缘油样进行初步检测,确定待测绝缘油样对应的测试试剂种类;智能试剂配制单元根据该种类,控制与待测绝缘油样对应的测试试剂对应的第一电子阀门打开;第二检测单元根据油样进样管路内反应之后的溶液,确定待测绝缘油样内的金属含量。达到了自动化程度高、精准计量、灵活性好和效率高,提高了检测的精确度和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688824B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1910532490.2
申请日:2019-06-19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供电局 , 深圳市康拓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PC: G06F40/174 , G06F40/186 , G06T11/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网设备状态评价报告生成的方法与系统,方法包括:服务端将输入的数据源与预先建立的数据模型进行模型映射以得到具体的模型数据;客户端启动文档模板并加载VSTO插件,在插件提供的界面上创建、删除或编辑模板,对模板中的元素进行编辑,所述元素包括静态元素和与数据模型对应的模型元素;将模板中的模型元素翻译成对应的数据模型;根据翻译好的数据模型从服务端获取对应的模型数据;将文档中的各个元素的模型数据进行渲染;保存或导出所述模板以生成所述状态评价报告,如此,本发明可有效提高电网设备状态评价报告的编制效率和准确性,避免人为错误编制。
-
公开(公告)号:CN117607638A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2311625243.X
申请日:2023-11-30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供电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绝缘油测试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翻转式绝缘油耐压测试设备及系统,包括马达、蜗杆、蜗轮、连接端、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连接皮带、第一皮带轮、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存储柱和锯齿槽;通过开启马达驱动蜗杆进行旋转,通过蜗杆与蜗轮的啮合传动,第二皮带轮、连接皮带与第一皮带轮之间的传动,从而使第二齿轮和第一齿轮进行旋转与锯齿槽进行啮合传动,进而对存储柱进行翻转角度的调节,从而实现绝缘油样品的多方位测试,降低了设备使用时的局限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136719A
公开(公告)日:2022-03-04
申请号:CN202111446645.4
申请日:2021-11-30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供电局
Inventor: 黄伟光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变压器油采样装置及取样控制方法。该变压器油采样装置包括油路系统单元和电路控制单元,油路系统单元包括通过管路连接的注射器、气动电磁阀、六通阀和储气单元;其中,六通阀包括进油口、排油口、出油口、进气口、出气口和排气口;六通阀的进油口连接变压器的油取样口,六通阀的排油口连接废液箱,气动电磁阀连接六通阀的进气口、储气单元和电路控制单元,六通阀的出气口连接注射器;电路控制单元用于控制六通阀动作、气动电磁阀的气动阀门的开闭以完成排油、冲洗和取样功能。本发明实施例利用全自动化控制手段实现变压器油的采样,提高变压器油采样量准确度,采样样品不失真,提高采样的效率与舒适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759423A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410839005.7
申请日:2024-06-26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供电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压器极端环境模拟装置和模拟装置的控制方法,属于变压器检测技术领域。变压器极端环境模拟装置包括模拟环境室,用于放置待检测的变压器,模拟环境室顶部设置有进线接口;淋水模块,设置于模拟环境室的顶部,用于向变压器以设定喷射角度和设定喷射速度喷淋液体;排水模块设置于模拟环境室的底部,用于以设定排水速度排出容置腔内的液体;制冷模块与模拟环境室连通,用于降低容置腔至第一设定温度;制热模块,与模拟环境室连通,用于提高容置腔至第二设定温度;控制模块,淋水模块、排水模块、制冷模块和制热模块均与控制模块电连接。本发明能够根据当地气候模拟不同极端环境,便于变压器的出厂试验。
-
公开(公告)号:CN113125232B
公开(公告)日:2023-04-11
申请号:CN202110441801.1
申请日:2021-04-23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供电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泥析出装置,属于电力用油技术领域。油泥析出装置包括过滤组件和支架组件,过滤组件包括锥形过滤层和锥形漏斗,所述锥形过滤层铺设于所述锥形漏斗内,支架组件包括第一承载板和折弯件,所述第一承载板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圆孔,所述锥形漏斗的上半部分穿设于所述第一定位圆孔内,至少两个折弯件周向围设于所述第一定位圆孔处,所述折弯件与所述锥形漏斗的外壁面相抵接,通过形状相适配的方式,定位过滤层的位置,通过第一定位圆孔和至少两个折弯件相互配合,实现对锥形漏斗的位置定位,保证定位准确,提高测定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3125232A
公开(公告)日:2021-07-16
申请号:CN202110441801.1
申请日:2021-04-23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供电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泥析出装置,属于电力用油技术领域。油泥析出装置包括过滤组件和支架组件,过滤组件包括锥形过滤层和锥形漏斗,所述锥形过滤层铺设于所述锥形漏斗内,支架组件包括第一承载板和折弯件,所述第一承载板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圆孔,所述锥形漏斗的上半部分穿设于所述第一定位圆孔内,至少两个折弯件周向围设于所述第一定位圆孔处,所述折弯件与所述锥形漏斗的外壁面相抵接,通过形状相适配的方式,定位过滤层的位置,通过第一定位圆孔和至少两个折弯件相互配合,实现对锥形漏斗的位置定位,保证定位准确,提高测定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0688824A
公开(公告)日:2020-01-14
申请号:CN201910532490.2
申请日:2019-06-19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供电局 , 深圳市康拓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PC: G06F40/174 , G06F40/186 , G06T11/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网设备状态评价报告生成的方法与系统,方法包括:服务端将输入的数据源与预先建立的数据模型进行模型映射以得到具体的模型数据;客户端启动文档模板并加载VSTO插件,在插件提供的界面上创建、删除或编辑模板,对模板中的元素进行编辑,所述元素包括静态元素和与数据模型对应的模型元素;将模板中的模型元素翻译成对应的数据模型;根据翻译好的数据模型从服务端获取对应的模型数据;将文档中的各个元素的模型数据进行渲染;保存或导出所述模板以生成所述状态评价报告,如此,本发明可有效提高电网设备状态评价报告的编制效率和准确性,避免人为错误编制。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