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图记录介质用基板及全息图记录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01295161A

    公开(公告)日:2008-10-29

    申请号:CN200810095911.1

    申请日:2008-04-25

    Inventor: 常守秀幸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双折射低、刚性高的全息图记录介质用基板以及由该基板构成的多重记录性能优良且可抑制记录层的收缩变形的全息图记录介质。本发明提供的全息图记录介质,其由透光性基板(1)、支撑基板(2)以及记录层构成,其中,透光性基板(1)和支撑基板(2)由含有下述成分的树脂组合物构成:聚碳酸酯树脂,其由(A)用上式[1]及(B)用上式[2]表示的构成单元构成,且构成单元(A)在构成单元总量中的比例为25~50摩尔%;(C)特定的高级脂肪酸酯;以及(D)磷类稳定剂,其中,式[1]中R1~R4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含芳香基或不含芳香基的碳原子数为1~9的烃基或者卤原子。

    全息图记录介质用基板和保护层以及全息图记录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01718964A

    公开(公告)日:2010-06-02

    申请号:CN200910179423.3

    申请日:2009-10-09

    Inventor: 常守秀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同时具有透明性、耐溶剂性的由高支化聚碳酸酯树脂形成的全息图记录介质用基板、全息图记录介质用保护层和全息图记录介质。所述全息图记录介质的特征在于,具有使作为二维图像赋予信息的信息光和能与信息光干涉的参照光重合、并利用全息术记录信息的记录层,由作为支持体的第二基板、反射层、间隙层、滤光器层、保护层、记录层和光透射性的第一基板构成,第一基板和/或保护层由高支化聚碳酸酯树脂形成,该高支化聚碳酸酯树脂由1H-NMR分析求出的支化剂含量为2.0~6.0摩尔%,粘均分子量为1.6×104~3.2×104。

    透镜和使用该透镜的光学单元

    公开(公告)号:CN101680967A

    公开(公告)日:2010-03-24

    申请号:CN200880017761.0

    申请日:2008-08-25

    Inventor: 常守秀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G64/06 G02B1/041 C08L69/00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双折射小、折射大、透明性和耐热性优异的透镜,使用了该透镜的光学单元。本发明涉及由聚碳酸酯共聚物(I)制成的透镜和使用了该透镜的光学单元,该聚碳酸酯共聚物(I)由上述式(A)(式中,R 1 ~R 4 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9的烃基或卤素原子)。表示的单元(A)和上述式(B)(式中,多个R 5 、R 6 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等。此外,R 7 和R 8 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1~9的烷基。其中,R 7 和R 8 的碳原子数的合计为9或10)。表示的单元(B)构成,全部单元中单元(A)的比例为50~80摩尔%。

    全息图记录介质的间隙层用膜及全息图记录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01414120A

    公开(公告)日:2009-04-22

    申请号:CN200810169424.5

    申请日:2008-10-16

    Inventor: 常守秀幸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作为全息图记录介质的间隙层具有优选的物理性质及光学特性的膜。即,本发明提供一种全息图记录介质的间隙层用膜,其由熔融挤出聚碳酸酯树脂而制成,其特征在于,(1)膜的厚度为10~150μm;(2)厚度不匀为±2μm以下;(3)在140℃下进行热处理1小时后的热尺寸变化率为0.08%以下;(4)全光线透过率为89%以上;(5)面内迟延为1~15nm;(6)厚度方向的迟延为100nm以下;(7)中心线平均表面粗糙度为两表面均为1~5nm。

    全息图记录介质用基板以及全息图记录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01290470A

    公开(公告)日:2008-10-22

    申请号:CN200810091204.5

    申请日:2008-04-21

    Inventor: 常守秀幸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多重记录性能优良且可抑制记录层的收缩变形的全息图记录介质。本发明提供全息图记录介质,其由透光性基板(1)、支撑基板(2)以及记录层构成,其中,透光性基板(1)和支撑基板(2)由含有下述成分的树脂组合物构成:聚碳酸酯树脂,其由(A)用下式[1]及(B)用下式[2]表示的构成单元构成,且构成单元(A)在构成单元总量中的比例为30~80摩尔%;(C)特定的一元及/或多元醇的高级脂肪酸酯,其含量相对于所述聚碳酸酯树脂为0.01~1重量%;(D)磷类稳定剂,其含量相对于所述聚碳酸酯树脂为0.0001~0.5重量%。

    透镜和使用该透镜的光学单元

    公开(公告)号:CN101680967B

    公开(公告)日:2012-01-25

    申请号:CN200880017761.0

    申请日:2008-08-25

    Inventor: 常守秀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G64/06 G02B1/041 C08L69/00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双折射小、折射大、透明性和耐热性优异的透镜,使用了该透镜的光学单元。本发明涉及由聚碳酸酯共聚物(I)制成的透镜和使用了该透镜的光学单元,该聚碳酸酯共聚物(I)由下述式(A)(式中,R1~R4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9的烃基或卤素原子。)表示的单元(A)和下述式(B)(式中,多个R5、R6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等。此外,R7和R8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1~9的烷基。其中,R7和R8的碳原子数的合计为9或10。)表示的单元(B)构成,全部单元中单元(A)的比例为50~80摩尔%。

    聚碳酸酯树脂层叠体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786361A

    公开(公告)日:2010-07-28

    申请号:CN201010003926.8

    申请日:2010-01-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聚碳酸酯树脂层叠体。提供一种透明性、耐擦伤性优异的聚碳酸酯树脂层叠体。该聚碳酸酯树脂层叠体在粘均分子量为1.0×104~10.0×104的聚碳酸酯树脂片的至少一面上层叠有粘均分子量为1.0×104~8.0×104的改性聚碳酸酯树脂,总厚度为0.1~2.0mm,其中所述改性聚碳酸酯树脂的厚度为10~100μm,并由下述式[1]表示的结构单元(A)和下述式[2]表示的结构单元(B)构成,且结构单元(A)在总结构单元中的比例为50~100摩尔%。(式中,W表示单键、碳原子数1~6的烷基、碳原子数6~10的芳基、或者碳原子数3~8的环状烷基。)

    全息图记录介质用基板及全息图记录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01299130A

    公开(公告)日:2008-11-05

    申请号:CN200810092210.2

    申请日:2008-04-17

    Inventor: 常守秀幸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折射低且具有高刚性的由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形成的全息图记录介质用基板及由该基板构成的多重记录性能优良的,抑制记录层收缩变形的全息图记录介质。本发明的全息图记录介质由光透过性基板1及支撑基板2以及光透过性基板1及支撑基板2之间形成的记录层构成,其中,光透过性基板1及支撑基板2由含有下述成分的树脂组合物构成:由50~80摩尔%的(A)下式[1]表示的构成单元构成的聚碳酸酯树脂,式中,R1~R4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9的烃基等;(C)特定的一元及/或多元醇的高级脂肪酸酯以及(D)磷类稳定剂。

    全息图记录介质的间隙层用膜及全息图用记录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01452250A

    公开(公告)日:2009-06-10

    申请号:CN200810178699.5

    申请日:2008-12-02

    Inventor: 常守秀幸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由具有高耐热性的聚碳酸酯共聚物构成的全息图记录介质用的膜。即,本发明提供一种全息图记录介质的间隙层用膜及具有该膜的全息图记录介质,该膜由聚碳酸酯共聚物构成,该聚碳酸酯共聚物由结构单元(A)与结构单元(B)构成,在全部结构单元中,结构单元(A)的比例为20~90摩尔%,其中,结构单元(A)用上式[1]表示,(式中,R1~R4分别独立,表示氢原子、含有或不含有芳香族基的碳原子数1~9的烃基或卤原子),结构单元(B)用上式[2]表示。

    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284935A

    公开(公告)日:2008-10-15

    申请号:CN200810090981.8

    申请日:2008-04-08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该树脂组合物的透明性、高耐热性以及耐吸水性优异,为低环境负荷·可再生资源的新型的石油化学树脂。该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聚碳酸酯树脂,含有1~3重量%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