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融工艺提升公斤级AlCoCrFeNi2.1共晶高熵合金力学性能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976351A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310059367.X

    申请日:2023-01-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优化AlCoCrFeNi2.1共晶高熵合金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的方法,具体涉及基于重融工艺提升公斤级AlCoCrFeNi2.1共晶高熵合金力学性能的方法。该方法包含重融和热处理两个步骤,重融过程利用石墨模具进行快速冷却至室温得到重融铸锭,其中重融步骤使得合金组织形貌发生较大改变,FCC初生相增多,且初生相周围有尺寸较小的共晶胞,再对合金进行不同温度和时间的热处理,通过改变初生相、共晶B2相的析出沉淀颗粒尺寸增强析出强化效应,从而提升合金力学性能;其中,热处理温度为900℃、热处理时间4h,得到的合金力学性能最优。

    一种链条受蚀断裂应力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023389A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411151644.0

    申请日:2024-08-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链条受蚀断裂应力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涉及链条受蚀断裂应力测量技术领域,其装置包括测量机台,测量机台顶端固定有机罩,测量机台顶端两侧分别固定有预处理箱和链条受蚀箱;本发明通过在测量机台顶端的预处理箱内设置高压冲洗机构对待测链条进行冲洗清洁,并通过机罩前后两侧内壁的加热烘干机构对待测链条加热风干,实现待测链条的清洗干燥预处理,避免待测链条表面的脏污影响测量结果,且通过在测量机台顶端的链条受蚀箱为待测链条提供腐蚀环境,并利用转动箱底端的应力施加机构对受蚀后的待测链条持续施加应力,以测量待测链条受蚀断裂的瞬时应力,集多功能一体化设计,使整个测量过程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也较高。

    基于重融工艺提升公斤级AlCoCrFeNi2.1共晶高熵合金力学性能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976351B

    公开(公告)日:2024-05-17

    申请号:CN202310059367.X

    申请日:2023-01-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优化AlCoCrFeNi2.1共晶高熵合金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的方法,具体涉及基于重融工艺提升公斤级AlCoCrFeNi2.1共晶高熵合金力学性能的方法。该方法包含重融和热处理两个步骤,重融过程利用石墨模具进行快速冷却至室温得到重融铸锭,其中重融步骤使得合金组织形貌发生较大改变,FCC初生相增多,且初生相周围有尺寸较小的共晶胞,再对合金进行不同温度和时间的热处理,通过改变初生相、共晶B2相的析出沉淀颗粒尺寸增强析出强化效应,从而提升合金力学性能;其中,热处理温度为900℃、热处理时间4h,得到的合金力学性能最优。

    一种融合器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768672B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111121861.1

    申请日:2021-09-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融合器,包括:主体,其呈扁平形状的多孔结构体,主体由若干个结构单元构成;其中,结构单元包括基体以及自基体的表面延伸的若干个外延部,基体的表面和/或外延部的表面由若干个曲面光滑连接构成;并且,主体的孔隙率高于40%;本发明的融合器为若干个结构单元构成扁平形状的多孔结构体,还利用参数化设计控制融合器整体结构的孔隙率,有效降低融合体的弹性模量,其次,结构单元包括基体和自基体的表面延伸的若干个外延部,基体和/或外延部的表面由若干个曲面光滑连接构成,这样的设计有效降低应力集中的问题,也利于细胞黏附,提升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

    一种多种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固相增材制造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765397A

    公开(公告)日:2023-09-19

    申请号:CN202310505615.9

    申请日:2023-05-0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摩擦增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种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固相增材制造装置及方法,本发明将空心主轴可围绕自身轴线转动的设置在支架上,空心主轴中心设置有圆形的棒料通孔,利用棒料通孔上方的下料通道,在空心主轴旋转过程中仍然能够向棒料通孔内连续送入棒料。在空心主轴上端设置对辊送料装置,并且挤压传送通道位于下料通道与棒料通孔之间,从而保证在空心主轴旋转过程中持续对棒料施加压力,另外,对辊送料装置的驱动机构通过与空心主轴同轴设置的滑环与外部电源连接,使对辊送料装置与空心主轴实现同步转动。通过旋转驱动机构和挤压机构能够调节送料辊轮轮组对棒料向下的驱动力,从而满足不同金属增材的压力要求。

    一种低弹性模量高强度生物医用变梯度多孔支架结构及其构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024866A

    公开(公告)日:2022-09-09

    申请号:CN202210681797.0

    申请日:2022-06-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低弹性模量高强度生物医用变梯度多孔支架结构及其构建方法,属于医用植入材料领域。该多孔支架结构是由多个基本单元在三维方向叠加形成,所述基本单元是基于三周期极小曲面构建的,多孔支架结构径向孔隙率呈余弦函数、正弦函数或线性函数连续变化,孔隙相互连通。该结构不仅降低了多孔支架的弹性模量还提高了其抗压强度,能够有效的避免应力屏蔽效应;另外该结构具有连续平滑的通孔结构,高低孔隙率区域交替分布,提高了支架整体的渗透性,有利于细胞在支架内部黏附以及营养物质的传递,并有利于骨组织长入,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

    一种融合器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768672A

    公开(公告)日:2021-12-10

    申请号:CN202111121861.1

    申请日:2021-09-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融合器,包括:主体,其呈扁平形状的多孔结构体,主体由若干个结构单元构成;其中,结构单元包括基体以及自基体的表面延伸的若干个外延部,基体的表面和/或外延部的表面由若干个曲面光滑连接构成;并且,主体的孔隙率高于40%;本发明的融合器为若干个结构单元构成扁平形状的多孔结构体,还利用参数化设计控制融合器整体结构的孔隙率,有效降低融合体的弹性模量,其次,结构单元包括基体和自基体的表面延伸的若干个外延部,基体和/或外延部的表面由若干个曲面光滑连接构成,这样的设计有效降低应力集中的问题,也利于细胞黏附,提升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

    一种不锈钢/碳钢复合板固溶热处理过程的翘曲预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699540B

    公开(公告)日:2021-03-23

    申请号:CN201911069183.1

    申请日:2019-11-05

    Abstract: 一种不锈钢/碳钢复合板固溶热处理过程的翘曲预报方法,其主要包括以下由计算机执行的步骤:1、收集固溶热处理炉的工艺参数和不锈钢/碳钢复合板的参数;2、定义相关参数;3、计算加热段各材料层的应力和应变;4、计算冷却段各材料层的初始残余应变、应力和应变;5、计算热处理后不锈钢/碳钢复合板回弹收缩完成时的长度和产生的弯矩;6、判断不锈钢/碳钢复合板是否弯曲及弯曲方向;7、计算不锈钢/碳钢复合板回弹弯曲阶段的应变中性层距离界面层的距离;8、计算不锈钢/碳钢复合板弯曲后的圆心角和残余曲率;9、计算不锈钢/碳钢复合板的翘曲量。本发明实现了对不锈钢/碳钢复合板固溶热处理过程的翘曲预报,提高了生产效率。

    一种浓密膏体管道输送壁面注液减阻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271604A

    公开(公告)日:2020-06-12

    申请号:CN202010065301.8

    申请日:2020-01-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浓密膏体管道输送壁面注液减阻系统。所述减阻系统包括膏体搅拌单元、控制柜(1)、位移传感器(2)、管道输送单元、壁面注液单元和数据采集单元(4),所述膏体搅拌单元通过开关Ⅰ(3)分别与控制柜(1)和位移传感器(2)相连接,所述位移传感器(2)与管道输送单元的单螺杆作用泵(4)相连接,所述管道输送单元的单螺杆作用泵(4)通过开关Ⅱ(5)分别与管道输送单元的测试管道(12)和壁面注液单元相连接,所述数据采集单元分别与壁面注液单元和管道输送单元的测试管道(12)相连接。本发明用以解决管道输送阻力大增加工程成本难题,主要通过壁面注液来进行减阻,降低管道输送能源消耗。

    连续退火机组采用板形仿真系统进行板形闭环控制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634135A

    公开(公告)日:2019-04-16

    申请号:CN201811195967.4

    申请日:2018-10-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5B17/02 C21D1/26 C21D9/52 C21D11/00

    Abstract: 一种连续退火机组采用板形仿真系统进行板形闭环控制的方法,其主要包括以下由计算机执行的步骤:(a)收集机组的关键设备与工艺参数,包括:连退机组炉内总工艺段数、各个工艺段内设定张力最大值及最小值、炉辊辊身曲线、相邻炉辊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各个工艺段的带钢温差多项式系数;(b)板形动态显示;(c)板形闭环反馈;(d)板形预报。本发明在不配置实体板形测量辊及相应控制系统的前提下不但实现了板形的动态可视化显示与闭环控制,而且实现了板形预报等附加功能,可以有效地保证连续退火工程中的稳定通板,提高成品带钢的板形质量。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