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煤矿单轨吊机车的单轨吊起吊梁

    公开(公告)号:CN117509425B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410014771.X

    申请日:2024-01-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煤矿单轨吊机车的单轨吊起吊梁,涉及起重设备领域,单轨吊起吊梁包括工型钢轨、移动组件、第一起吊单元和第二起吊单元,移动组件包括中部横梁和端部横梁,所述第一起吊单元安装在端部横梁的底部,所述第二起吊单元安装在中部横梁的底部,所述端部横梁和第一起吊单元均设置有两个,所述中部横梁和第二起吊单元均设置有一个,该单轨吊起吊梁采用三个横梁为一组作为移动组件进行起吊,并搭载了两种起吊单元,能够根据具体的货物重量选择不同的起吊形式,提高了吊起的重量上限,且稳定性更高,借助锁定机构能够降低货物运输中的晃动幅度,并对液压杆设备进行辅助加固处理,降低了液压杆部分的故障率。

    用于巷道临时支护的支架

    公开(公告)号:CN115405340B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110577076.0

    申请日:2021-05-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巷道临时支护的支架,包括:顶梁、底梁、侧支撑组件和驱动机构,顶梁能够支撑于巷道的顶板;底梁连接于顶梁,并能够支撑于巷道的底板;侧支撑组件可活动地连接于顶梁,并能够支撑于巷道的侧帮;驱动机构连接于顶梁和侧支撑组件,用于驱动侧支撑组件运动。巷道顶板作用在顶梁的垂直应力能够依次通过驱动机构和侧支撑组件传递至巷道的侧帮。同时,巷道的侧帮作用在侧支撑组件的水平应力能够依次通过驱动机构和顶梁传递至巷道的顶板。这样,巷道的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在驱动机构和侧支撑组件的作用下,能够相互抵消一部分,使得本发明实施例的支架不容易被巷道内的应力压弯或损坏,延长了使用寿命,且提高了支护效果。

    斜巷轨道运输车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770294A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411040400.5

    申请日:2024-07-31

    Abstract: 斜巷轨道运输车,涉及隧道工程装备技术领域,包括动力单元、驱动车、牵引杆和承载托板,所述承载托板底部设有两套驱动车,两套所述驱动车均通过回转副与承载托板连接,实现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的回转,所述动力单元通过牵引杆与其中一套驱动车连接,本发明通过将驱动车设置在承载托板底部,不占用有效空间,缩短了整机的长度,而且也不会阻碍货物在低矮空间的装卸和转载,通过在承载托板底部设置两套驱动车,由于驱动车轴距远小于承载托板的轴距,摩擦轮处于小轴距的驱动车两轮之间,因此其转弯半径更小,适用于小半径转弯巷道。

    一种截割部可纵向和横向移动的煤矿掘进机

    公开(公告)号:CN117514165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509464.0

    申请日:2023-11-14

    Abstract: 本发明的截割部可纵向和横向移动的煤矿掘进机,包括机架、行走机构、截割机构、刮料盘和输送机构,特征在于:机架上设置有驱使截割机构横向移动的横向驱动机构,横向驱动机构由横移油缸、两横向光筒和两固定座构成,两固定座设置于机架的两侧,两横向光筒的相互平行设置,横向光筒和横移油缸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固定座上;横向光筒上设置有可沿其长度方向滑动的横向套筒,截割机构的底盘固定在横向套筒和横移油缸的缸体上。本发明的煤矿掘进机,在掘进机不移动的情况下即可截割出较宽的煤矿巷道;通过纵向驱动机构驱使截割机构的纵向运动,在掘进机不移动的情况下即可实现较长长度的巷道掘进,同时提高了巷道掘进效率。

    截割头组件及掘进机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405294A

    公开(公告)日:2022-11-29

    申请号:CN202110578109.3

    申请日:2021-05-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截割头组件及掘进机,截割头组件包括:移动座、悬臂和截割头。移动座能够沿巷道的宽度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掘进机的车体。悬臂可活动地连接于移动座。截割头包括截割部和回转部,截割部绕其旋转轴线可旋转地连接于回转部,以实现截割动作;回转部绕其旋转轴线可旋转地连接于悬臂的前端面。其中,当回转部旋转时,能够带动截割部转动,以使截割部的旋转轴线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间切换。

    一种龙门式矿用液压钻车

    公开(公告)号:CN113863855A

    公开(公告)日:2021-12-31

    申请号:CN202111234665.5

    申请日:2021-10-22

    Abstract: 本发明的龙门式矿用液压钻车,包括龙门支架、前钻机、后钻机、液压站以及两相互平行的履带行走机构,两履带行走机构上均设置有行走马达,所述龙门支架由两支腿和平台组成,两支腿的下端设置于两履带行走机构上,平台水平固定于两支腿的上端,液压站设置于平台上,前钻机和后钻机用于对巷道顶板的钻孔作业且结构相同,所述龙门支架的两支腿与平台之间形成容纳运输煤炭用的转载机通过的空腔。本发明的龙门式矿用液压钻车,由于龙门之间的两支腿和平台之间形成了可供煤矿转载机通过的空间,使得液压钻车可“跨越”转载机进行钻孔作业,解决了液压钻车与转载机不能处于巷道同一位置区域作业的技术问题。

    一种锚护机构后置式掘锚护一体机

    公开(公告)号:CN112065424A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2010966767.5

    申请日:2020-09-15

    Abstract: 本发明的锚护机构后置式掘锚护一体机,包括机身、行走机构、截割机构、临时支护机构和锚杆机构,临时支护机构和锚杆机构均设置于锚护底座上,截割机构后方机身的顶部沿纵向方向设置有两相互平行的滑移轨道,锚护底座两端的下部经滑块设置于滑移轨道上,机身上固定有驱使锚护底座沿滑移轨道运动的前伸油缸。本发明的掘锚护一体机,在掘锚护一体机截割作业时,临时支护机构和锚杆机构折叠后位于机身正上方,截割作业过程中掘进机产生的振动不会对临时支护机构和锚杆机产生影响,同时截割臂的摆动也不会影响到锚护作业的管路、线路等,解决了现有掘进机工作过程中振动大、对锚护机构产生不利影响以及容易损坏供油管路、线路的问题。

    薄煤层N00工法采切锚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810058B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210427931.4

    申请日:2022-04-22

    Abstract: 本发明的薄煤层N00工法采切锚系统,包括行走机构以及设置于行走机构上的截割机构、铲板机构、支护机构、锚杆机构和切缝机构,特征在于:行走机构由下底座及固定于下底座两侧的两行走履带构成,下底座上设置有可沿行走履带长度方向前后移动的上底座,上底座的两侧均设置有导向柱、第一伸缩油缸和定位块,定位块固定于下底座上,导向柱可前后运动地插入定位块中上,所述截割机构和铲板机构均固定于上底座的前端。本发明的薄煤层N00工法采切锚系统,通过第一伸缩油缸驱使上底座在下底座上向前运动,在整个机械不动的情况下,亦可延伸截割机构对煤层巷道的切割长度,避免了截割头只能旋转时巷道两侧出现不能截割到的“死角”存在。

    支护装置及掘进系统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909168B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110184667.1

    申请日:2021-02-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支护装置及掘进系统,支护装置包括多个支护单元,支护单元包括收缩和扩张状态,多个支护单元分成第一组和第二组,第一组支护单元呈扩张状态,第二组呈收缩状态。支护单元包括支护框架、转动托架和支撑组件,转动托架可转动地连接于支护框架;支撑组件可转动地连接于支护框架。第一组中的转动托架位于承载位置,转动托架支撑于第二组中处于支撑位置的支撑组件,转动托架与第二组中的支撑组件可移动连接,使得第二组能够通过第一组向前传送。第一组中位于第二组后方的转动托架能够由收起位置转动至承载位置,且第一组中位于第二组前方的转动托架能够由承载位置转动至收起位置,使得后方的转动托架替换前方的转动托架,以支撑第二组。

    一种龙门式矿用液压钻车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863855B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111234665.5

    申请日:2021-10-22

    Abstract: 本发明的龙门式矿用液压钻车,包括龙门支架、前钻机、后钻机、液压站以及两相互平行的履带行走机构,两履带行走机构上均设置有行走马达,所述龙门支架由两支腿和平台组成,两支腿的下端设置于两履带行走机构上,平台水平固定于两支腿的上端,液压站设置于平台上,前钻机和后钻机用于对巷道顶板的钻孔作业且结构相同,所述龙门支架的两支腿与平台之间形成容纳运输煤炭用的转载机通过的空腔。本发明的龙门式矿用液压钻车,由于龙门之间的两支腿和平台之间形成了可供煤矿转载机通过的空间,使得液压钻车可“跨越”转载机进行钻孔作业,解决了液压钻车与转载机不能处于巷道同一位置区域作业的技术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