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233166A
公开(公告)日:2021-01-15
申请号:CN202010954831.8
申请日:2020-09-11
Applicant: 安徽理工大学
IPC: G06T7/6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多孔介质三维孔隙空间图像的孔径分布评估方法,所述孔径分布评估方法类比压汞法的测试原理,利用离散区间内部预定义的不同半径尺寸的孔隙球体,对真实孔隙空间进行填充,直至将孔隙完全填充,然后,对孔隙空间内部已填充的球体体积进行统计计算分析,进而获得孔径分布信息,计算步骤包括:定义离散三维图像中孔隙几何形状;原始三维图像矩阵的填充;最大孔隙半径值的计算;孔隙区域的标记;孔隙占比分数统计计算。本发明孔径分布评估方法计算结果与理论值的相符度高,精准的对多孔介质的孔径分布信息进行提取,通过逻辑算法,能够快速标记出孔隙区域,执行速度快,标记效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111305891A
公开(公告)日:2020-06-19
申请号:CN201911221021.5
申请日:2019-12-03
Applicant: 安徽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煤油气共存矿井立体综合高效精准治理技术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0、计算煤层瓦斯地质储量和围岩油气地质储量;S20,建立钻孔布置合理参数模型;S30:在煤层中施工顺煤层定向长钻孔,并进行分段水力压裂施工;S40:通过抽采数据监测,结合抽采达标周期等参数,综合评价治理效果,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治理区域提供设计依据。形成了针对煤油气共存矿井灾害的多维度立体化围岩油气—煤层瓦斯的综合抽采防治技术,实现采动空间灾害气体动态的时空立体抽采,提高矿井采掘和瓦斯抽采效率,从根本上解决矿井气体灾害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446956A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310507833.6
申请日:2023-05-04
IPC: E21F17/1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矿井水害防治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井工煤矿采动底板突水监测方法及系统,根据采动底板破坏特征的相关指标数据,计算采动底板破坏深度;依据采动底板破坏深度,计算突水系数;依据突水系数,确定待监测区域;综合考虑底板破坏形态特征,获取待监测区域内的多种监测数据;依据获取的多种监测数据和投影寻踪理论,对矿井采动底板突水监测预警;在监测前根据采动底板破坏特征的相关指标数据,计算采动底板破坏深度,依据计算得到的采动底板破坏深度,计算突水系数,依据突水系数,通过阈值比较确定突水危险性较高的待监测区域,同时考虑采动底板破坏形态特征,布置倾斜钻孔监测信息,减少了采集和需要处理的数据量,提高了监测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853590A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11544459.9
申请日:2022-12-04
Applicant: 安徽理工大学
IPC: E21F17/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矿煤层面临时防护监测装置及其安装监测方法,涉及煤矿开采技术领域。本发明中:防护网罩上侧位置安装有上位固定锚杆。基架组件贯穿安装有若干插入地板的纵向固定锚杆,基架组件贯穿安装有若干插入煤层面下侧位置的横向固定锚杆。基架组件上方固定安装有牵引框架,牵引框架内安装有若干与防护网罩下侧端夹持连接的咬合组件。牵引螺杆安装有位于后盖壳外侧位置的位移组件。后盖壳顶侧面固定安装有若干检测提示盒,检测提示盒内置与检测母线连接的测试支路,检测提示盒包括串接在测试支路中的检测按钮、提示灯,其中,延伸支杆末端位置正对于检测按钮。本发明能够对探测挖掘到的煤层工作面进行便捷有效的防护、监测。
-
公开(公告)号:CN111305891B
公开(公告)日:2021-06-25
申请号:CN201911221021.5
申请日:2019-12-03
Applicant: 安徽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煤油气共存矿井立体综合高效精准治理技术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0、计算煤层瓦斯地质储量和围岩油气地质储量;S20,建立钻孔布置合理参数模型;S30:在煤层中施工顺煤层定向长钻孔,并进行分段水力压裂施工;S40:通过抽采数据监测,结合抽采达标周期等参数,综合评价治理效果,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治理区域提供设计依据。形成了针对煤油气共存矿井灾害的多维度立体化围岩油气—煤层瓦斯的综合抽采防治技术,实现采动空间灾害气体动态的时空立体抽采,提高矿井采掘和瓦斯抽采效率,从根本上解决矿井气体灾害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412394B
公开(公告)日:2022-12-06
申请号:CN202011251360.0
申请日:2020-11-11
Applicant: 安徽理工大学
IPC: E21B33/138 , E21B47/00 , E21B47/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钻孔分层充填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地质钻孔岩性对地质岩组进行划分,并绘制岩层位置图;S2、测试不同岩组的密度、强度及变形参数;S3、选择填充材料,利用交叉试验的方法,获得不同岩组的填充材料配比;S4、将测温光缆垂直的植入钻孔中;S5、预计不同岩组所需的注入量,按照1.5倍体积进行准备注浆;S6、利用测温光缆的变化准确定位已充填位置,结合岩层位置图,达到准确分层充填的目的。本发明利采用不同配比的填充材料,其密度、强度及变形参数与对应岩层吻合,再利用测温光缆的变化准确定位充填位置,可以准确分层充填,解决了因统一材料无差别注浆充填导致监测误差较大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967378A
公开(公告)日:2021-06-15
申请号:CN202110234131.6
申请日:2021-03-03
Applicant: 安徽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孔介质内部大尺寸孔裂隙结构的快速随机重构方法,属于多孔介质孔裂隙结构构建领域,先获取多孔介质材料的孔裂隙结构图像作为参考图像,在对参考图像全尺寸统计函数分布进行粗化缩放采样,重构图像与参考图像间不同类型统计函数值差值平方的加权和进行系统能量的计算,在重建系统内部随机地选择一孔裂隙像素和一基质像素进行位置交换构建新系统,重新对新系统的能量进行计算,并根据更新前后系统能量的差值,计算本次更新接受的概率;不断重复像素交换过程,直至重构系统达到一种稳定平衡状态,然后按照一定的降温规则进行降温,并再次重复上述过程,完成重构。
-
公开(公告)号:CN112412394A
公开(公告)日:2021-02-26
申请号:CN202011251360.0
申请日:2020-11-11
Applicant: 安徽理工大学
IPC: E21B33/138 , E21B47/00 , E21B47/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钻孔分层充填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地质钻孔岩性对地质岩组进行划分,并绘制岩层位置图;S2、测试不同岩组的密度、强度及变形参数;S3、选择填充材料,利用交叉试验的方法,获得不同岩组的填充材料配比;S4、将测温光缆垂直的植入钻孔中;S5、预计不同岩组所需的注入量,按照1.5倍体积进行准备注浆;S6、利用测温光缆的变化准确定位已充填位置,结合岩层位置图,达到准确分层充填的目的。本发明利采用不同配比的填充材料,其密度、强度及变形参数与对应岩层吻合,再利用测温光缆的变化准确定位充填位置,可以准确分层充填,解决了因统一材料无差别注浆充填导致监测误差较大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816428A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2310051601.4
申请日:2023-02-02
Applicant: 安徽理工大学
IPC: E21F1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风积沙充填高位离层空腔的实施方法,包括:选取地表开孔的位置,基于所述地表开孔的位置进行风积沙地层的钻探并下套管;基于所述地表开孔进行基岩地层的钻探,使终孔位置距离导水裂隙带顶界面一定预设距离;工作面迎头推过钻孔,所述地表开孔出现吸风现象后,将所述套管上拔,使风积沙进入所述开孔内部;工作面继续推进,所述地表开孔处的吸风现象加剧后,将所述套管上拔,通过所述地表开孔加入粘结剂;所述吸风现象停止后,停止所述粘结剂的投放,将所述套管缓慢压回原位;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工作面回采结束。本发明无需泵送器材,就地取材,克服了注浆材料运输难,泵送工艺要求高等难点,极大的降低了离层充填的难度和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2393689A
公开(公告)日:2021-02-23
申请号:CN202011252952.4
申请日:2020-11-11
Applicant: 安徽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地下煤层开采覆岩破坏动态高度的监测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选择和定制采动覆岩变形监测感测光纤,对感测光纤的性能指标进行标定;S2、分析光纤与岩土体的耦合效果与变形协调性,同时对钻孔回填材料与感测光纤的安装工艺进行相应的优化;S3、建立煤层采动覆岩变形破坏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对地下煤层开采覆岩破坏动态高度进行监测。本发明建立一套基于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的煤层开采覆岩变形破坏动态监测方法,为煤炭开发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新方法、新技术,通过分析感测光纤‑围岩变形一致性,构建光纤‑岩土体界面力学传递模型,提出监测误差范围与矫正方法,攻克岩土体大变形、不连续性的精准监测难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