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185005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251953.9
申请日:2024-03-06
Applicant: 安徽大学
IPC: C08G73/10 , H01M4/60 , H01M10/0525 , H01M4/13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共价有机框架聚合物材料及在锂离子全电池制备中的应用,该共价有机框架聚合物是由N,N,N',N'‑四(对氨基苯基)对苯二胺(TPDA)和1,4,5,8‑萘四甲酸酐(NTCDA)通过一步聚合反应获得,采用该聚合物材料同时作为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组装成锂离子全电池,所述锂离子全电池可实现较高的循环比容量(0.2Ag‑1,174mAh g‑1)和优异的倍率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7580006A
公开(公告)日:2018-01-12
申请号:CN201711059069.1
申请日:2017-11-01
Applicant: 安徽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注册列表的车载自组织网络条件性隐私保护方法,步骤有:(1)离线注册,该步骤包括可信机构TA的初始化、路边单元RSU的初始化和车载单元OBU的初始化;(2)行驶过程,该步骤包括相互认证、发布交通信息、消息验证、生成通知消息和接收信息。本发明中车辆用户通过OBU与部署在道路两侧的RSU进行协同通信,有效提高了驾驶安全,同时用户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取相关服务。
-
公开(公告)号:CN116987087B
公开(公告)日:2024-09-17
申请号:CN202310968946.6
申请日:2023-08-03
Applicant: 安徽大学
IPC: C07D487/04 , H01M4/60 , H01M4/137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共轭吡嗪稠环化合物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所述高共轭吡嗪稠环化合物是由芘‑4,5,9,10‑四酮和2,3‑二氨基哌嗪通过脱水缩合反应获得,其结构如下所示:#imgabs0#本发明高共轭吡嗪稠环化合物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成功解决了传统有机小分子高溶解性所引起的电化学稳定性难题,实现了锂离子电池容量(236.35mAhg‑1)、循环稳定性以及倍率性能(10Ag‑1电流密度下循环2000圈,容量保持在87.49mAhg‑1)的显著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16987087A
公开(公告)日:2023-11-03
申请号:CN202310968946.6
申请日:2023-08-03
Applicant: 安徽大学
IPC: C07D487/04 , H01M4/60 , H01M4/137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共轭吡嗪稠环化合物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所述高共轭吡嗪稠环化合物是由芘‑4,5,9,10‑四酮和2,3‑二氨基哌嗪通过脱水缩合反应获得,其结构如下所示:#imgabs0#本发明高共轭吡嗪稠环化合物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成功解决了传统有机小分子高溶解性所引起的电化学稳定性难题,实现了锂离子电池容量(236.35mAhg‑1)、循环稳定性以及倍率性能(10Ag‑1电流密度下循环2000圈,容量保持在87.49mAhg‑1)的显著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15417978A
公开(公告)日:2022-12-02
申请号:CN202211151165.X
申请日:2022-09-21
Applicant: 安徽大学
IPC: C08G61/12 , H01M4/60 , H01M10/05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多孔结构的聚(2,4,6‑三(噻吩‑2‑基)‑1,3,5‑三嗪)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通过FeCl3催化的氧化聚合获得了具有共轭三嗪框架、以及开放和连接的管束结构聚合物。本发明的制备工艺简单,所获产物在可逆容量、长寿命和倍率性能方面表现出具有竞争力的钠存储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7580006B
公开(公告)日:2019-06-25
申请号:CN201711059069.1
申请日:2017-11-01
Applicant: 安徽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注册列表的车载自组织网络条件性隐私保护方法,步骤有:(1)离线注册,该步骤包括可信机构TA的初始化、路边单元RSU的初始化和车载单元OBU的初始化;(2)行驶过程,该步骤包括相互认证、发布交通信息、消息验证、生成通知消息和接收信息。本发明中车辆用户通过OBU与部署在道路两侧的RSU进行协同通信,有效提高了驾驶安全,同时用户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取相关服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