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复位剪力墙混合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9854054A

    公开(公告)日:2019-06-07

    申请号:CN201910090528.5

    申请日:2019-01-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复位剪力墙混合结构,属于建筑结构自复位及抗震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抗震建筑在大震下残余变形大且难以修复的问题。本发明一种自复位剪力墙混合结构包括基座、柱体、剪力墙、预应力筋以及墙角元件。其中,在本发明中,通过墙角元件的设置,使得该自复位剪力墙混合结构一定的自复位功能,从而避免自复位剪力墙混合结构在震后发生变形的情况,即,实现对震后的剪力墙进行修复。其次,将每个楼梁通过铰板与对应的柱体铰接,从而有效减少楼架对柱体的影响,即,有效减小楼架对剪力墙的影响,也即,减小自复位剪力墙混合结构的损耗;同时,也确保该自复位剪力墙混合结构工作的稳定性。

    一种预制无粘结预应力剪力墙结构快速优化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871600A

    公开(公告)日:2019-06-11

    申请号:CN201910090533.6

    申请日:2019-01-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预制无粘结预应力剪力墙结构快速优化设计方法,用以优化无粘结预应力剪力墙结构的问题,本方法包括步骤:创建预制无粘结预应力剪力墙系统;利用遗传算法优化后张拉预制无粘结预应力剪力墙系统,以确定抗剪连接件耗能最大时,后张拉预应力筋面积的最小值。通过本方法,能够优化设计出无粘结预应力剪力墙结构最优的设计方案。

    一种自复位剪力墙混合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9854054B

    公开(公告)日:2019-12-27

    申请号:CN201910090528.5

    申请日:2019-01-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复位剪力墙混合结构,属于建筑结构自复位及抗震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抗震建筑在大震下残余变形大且难以修复的问题。本发明一种自复位剪力墙混合结构包括基座、柱体、剪力墙、预应力筋以及墙角元件。其中,在本发明中,通过墙角元件的设置,使得该自复位剪力墙混合结构一定的自复位功能,从而避免自复位剪力墙混合结构在震后发生变形的情况,即,实现对震后的剪力墙进行修复。其次,将每个楼梁通过铰板与对应的柱体铰接,从而有效减少楼架对柱体的影响,即,有效减小楼架对剪力墙的影响,也即,减小自复位剪力墙混合结构的损耗;同时,也确保该自复位剪力墙混合结构工作的稳定性。

    一种自复位预制框架结构节点快速优化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977454B

    公开(公告)日:2020-02-04

    申请号:CN201910090529.X

    申请日:2019-01-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复位预制框架结构节点快速优化设计方法,用以优化自复位预制框架结构节点的问题,本方法包括步骤:创建自复位预制框架结构;利用遗传算法优化自复位预制框架结构节点,以确定预应力钢筋束的最小面积、耗能钢筋的最大面积以及耗能钢筋的最小无粘结长度的最优组合。本申请提出的快速优化设计方法具有准确、高效、直观的特点。此外,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自动生成优化设计结果。

    一种自复位预制框架结构节点快速优化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977454A

    公开(公告)日:2019-07-05

    申请号:CN201910090529.X

    申请日:2019-01-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复位预制框架结构节点快速优化设计方法,用以优化自复位预制框架结构节点的问题,本方法包括步骤:创建自复位预制框架结构;利用遗传算法优化自复位预制框架结构节点,以确定预应力钢筋束的最小面积、耗能钢筋的最大面积以及耗能钢筋的最小无粘结长度的最优组合。本申请提出的快速优化设计方法具有准确、高效、直观的特点。此外,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自动生成优化设计结果。

    一种十字形加载梁
    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9485641U

    公开(公告)日:2019-10-11

    申请号:CN201920167131.7

    申请日:2019-01-3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十字形加载梁,属于建筑结构抗震试验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用于检测墙体的加载梁稳定性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十字形加载梁包括底板、侧板、加强板、加固组件、摇晃孔以及顶板。其中,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多个加强板的设置,有效增强加载梁刚度。其次,通过加固组件的设置,加强了加强板与顶板以及加强板与底板之间的连接强度;通过加强肋的设置,加强加强板与侧板之间的连接强度,通过也加强了相邻且相互连接的两个侧板之间的连接强度,即,有效增强了加载梁的刚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