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529692B
公开(公告)日:2021-04-20
申请号:CN201811599641.8
申请日:2018-12-26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B01F13/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微全分析系统、流体微混合及其相关领域,涉及一种用于低扩散系数流体的被动式收敛‑发散微混合器,该微混合器由流体入口通道、流体混合通道、流体出口通道组成,并在流体混合通道内重复设置多边形结构单元,多边形结构单元之间交错布置,从而在多边形结构单元的齿形边之间形成收敛‑发散腔体结构以及在多边形结构单元的顶端形成混合腔体结构。收敛‑发散腔体结构诱导流体发生周期性变化,形成收敛‑发散的流量变化,通过收敛‑发散作用与混合腔体结构的尖角作用诱导流体在混合腔体内产生除扩散机制之外的其他多种混合机制。本发明可以在宽雷诺数范围内实现低扩散系数流体之间的快速高效混合。
-
公开(公告)号:CN109358037B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1811237636.2
申请日:2018-10-23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1N21/7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对激发光偏振态不敏感的异构双纳米颗粒结构及其应用,属于生命科学中的分子识别与纳米探针技术领域。本发明基于一个打破球对称的芯帽纳米颗粒与一个球对称的纳米颗粒结构形成异构双纳米颗粒结构,利用两个纳米颗粒物间产生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耦合作用补偿原单个芯帽纳米颗粒在激发光的偏振态平行其对称轴时所缺失的光学性能,从而去除芯帽结构纳米颗粒物及双纳米颗粒结构的消光性对激发光的偏振方向的依赖关系。本发明的异构双纳米颗粒结构可作为分子探针用于高特异性的分子识别,尤其适合于多个空间随机姿态双纳米颗粒结构目标的偏振态的同时自动匹配。
-
公开(公告)号:CN111870233A
公开(公告)日:2020-11-03
申请号:CN202010861847.4
申请日:2020-08-25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脉搏传感器定位及固定装置,属于脉搏信号检测领域。该装置由气囊腕带、腕带和组装盒组成,其中,组装盒包括外壳A、脉搏传感器、外壳B、导向底板、移动架、弹簧、导向杆、固定底板和传感器支撑座。该装置实现了单手控制脉搏传感器在桡动脉寸、关、尺三部脉上三维位置的准确定位和固定,可保证三部脉搏信号的准确、可重复性稳定测量。
-
公开(公告)号:CN107101942B
公开(公告)日:2019-04-23
申请号:CN201710346427.0
申请日:2017-05-17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nventor: 洪昕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双金属纳米粒子用于偏振显微成像的探针,探针由两个分别具有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的金属纳米粒子线性连接构成,粒子间距的取值不大于最大粒子的直径。本发明利用双金属纳米粒子间的表面等离子共振耦合对入射光产生的去偏振作用和增强散射,用正交偏振技术去除强大的入射背景并提取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增强散射信号进行成像,本发明的效果和益处是为单分子影像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双金属纳米粒子的新型探针。
-
-
公开(公告)号:CN106966357A
公开(公告)日:2017-07-21
申请号:CN201710188281.1
申请日:2017-03-27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nventor: 洪昕
IPC: B82B3/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82B3/0009 , B82B3/006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纳米粒子对的制备方法,属于纳米技术领域。利用固定在基板上的金纳米粒子捕获悬浮于其周围溶液中的自由金纳米粒子,在基板上连接为金纳米粒子对,后经超声震荡将粒子对从模板上脱离下来。本发明的效果和益处是可以高效的制备出金纳米粒子对,抑制多粒子的团聚。
-
公开(公告)号:CN106092973A
公开(公告)日:2016-11-09
申请号:CN201610458385.5
申请日:2016-06-23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nventor: 洪昕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1/554 , G01N21/31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基于双贵金属纳米探针的光热探测方法,属于生物纳米探针的光学探测与成像技术领域。利用存在于双贵金属纳米粒子间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耦合所产生的增强吸收提高对加热光源的吸收率,同时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耦合所产生的波长红移实现在可见光到近红外波段内的吸收波长调节,通过调整双粒子的结构参数进行选择测量窗口以实现与干扰物吸收波长的区分。本发明提出的方法能够在可见光到近红外宽波段内进行测量窗口的选择,剔除生物系统中干扰物的影响,实现生物分子的高特异性探测;并且可以大幅度降低加热光源的功率,解决现有技术中对高功率激发光源的依赖,减小测量过程中对生物分子的损害。
-
公开(公告)号:CN106075441A
公开(公告)日:2016-11-09
申请号:CN201610458370.9
申请日:2016-06-23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61K41/0052 , A61K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芯帽形纳米结构粒子的制备方法,属于生物纳米技术领域,具体技术方案为:在模板上将纳米粒子排列成亚单层膜,通过物理沉积的方法在该亚单层膜上快速沉积贵金属层,再通过超声震荡将粒子从模板上脱离下来,形成单分散芯帽形纳米结构粒子。本方法制备的芯帽形纳米结构粒子,不仅具有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而且其波长可以通过控制金属层沉积的时间获得人工调整,解决了波长调整范围小的技术问题;制备方法简便、效率高;该芯帽纳米结构的粒子可使药物与病灶分子直接结合并加热,与病灶接触的比表面积大,解决了药物释放困难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4777623A
公开(公告)日:2015-07-15
申请号:CN201510119540.6
申请日:2015-03-18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2B27/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纳米光学成像技术领域中一种高数值孔径物镜下产生去偏振的最小临界入射角度的确定方法。本发明利用高数值孔径物镜下的去偏振效应,采用德拜矢量积分公式得到聚焦平面矢量光场分布,获取各个分量峰值强度比率得到孔径半角范围内的去偏振转换率,然后再将孔径半角分成n等分区间,依次采用德拜矢量积分公式获取每个区间下光场分量的去偏振转换率,则大于孔径半角范围内的去偏振转换率的区间上限值即为一种高数值孔径物镜下产生去偏振的最小临界入射角度。本发明可应用于单纳米粒子的高灵敏度光学识别与成像系统,从而获取高数值孔径下单纳米粒子振幅和相位分布。
-
公开(公告)号:CN104020084A
公开(公告)日:2014-09-03
申请号:CN201410273794.9
申请日:2014-06-17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1N15/00
Abstract: 一种从电介质散射背景中识别贵金属纳米粒子的方法,其特征是先确定单个贵金属粒子及其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波的两个波长,再采用两个波长的激发光源,利用显微成像系统分别对同一个待测样品进行测量成像,获得两幅图像;根据其中一幅图像中的粒子影像尺寸缩小或放大另一幅图像中相应粒子的影像尺寸,以消除由不同激发波长所造成的特征图像尺寸差异,定位重叠调整后的两幅图像;将获得的两幅图像进行相减,去除电介质颗粒的影像,留下贵金属粒子影像,从而识别出贵金属纳米粒子。本发明可应用于在高灵敏度光学显微成像系统(例如暗场显微镜、近场光学显微镜、激光外差干涉偏振显微镜)从电介质散射背景中提取和识别贵金属纳米粒子。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