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便携式储药恒温箱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976033A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510350654.5

    申请日:2025-03-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功能便携式储药恒温箱,包括箱体、箱门、紫外线消毒灯、加热装置、温度湿度监测装置、操作显示器、供电装置、置物架及制冷装置;箱体内部中空前端开口,箱体底部设有供电装置,在箱体的前端开口处铰接有箱门,在箱门的前面安装有操作显示器;在箱体的内部连接有两层置物架,在箱体内部的三个侧面上均连接有加热装置,加热装置位于两层置物架之间;在箱体内部的上面连接有两个紫外线消毒灯,在箱体内部的上面位于两个紫外线消毒灯之间连接有温度湿度监测装置;在箱体的侧面连接有制冷装置,制冷装置的蒸发器位于箱体的内部;紫外线消毒灯、加热装置、温度湿度监测装置、制冷装置均和操作显示器连接,操作显示器和供电装置连接。

    一种改性P(VDF-TrFE)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656471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531049.X

    申请日:2024-10-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改性P(VDF‑TrFE)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其柔性压电膜片由偏氟乙烯‑三氟乙烯聚合物P(VDF‑TrFE)薄膜压电材料制成,具有频带宽,生物相容性好,柔软等特点,通过耦合于人听骨链的锤骨颈,能够稳定地拾取的、振动声学信号,同时可避免或减弱体内噪音,更好地实现电听觉,同时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耐用性,创新的长方体叠片式压电膜‑悬臂梁符合结构有利于振动‑电压信号的转换效率提升。减少了冗余电路设计,提升了信噪比,更宽的频谱和更好的频响曲线能提升使用者的言语感知能力。

    一种人工耳蜗弯电极植入器

    公开(公告)号:CN115957439A

    公开(公告)日:2023-04-14

    申请号:CN202211463586.6

    申请日:2022-11-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人工耳蜗植入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人工耳蜗弯电极植入器,包括电极身,所述电极身的一端连接有接收刺激器,另一端连接有弯电极,还包括控制柜,所述控制柜的顶部活动设置有可相互张开的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顶部的右端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顶部的左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管片和第二管片;使第一管片与第二管片的末端位于耳蜗的电极植入口处,对准之后,控制推动板移动,推动板移动通过电极身上的凸起环即可推动电极身移动,电极身移动时其弯电极逐渐伸出,进入到耳蜗内,并跟随耳蜗的弯曲而弯曲,待弯电极全部进入到耳蜗内后,撤走植入器,弯电极即植入完成。

    一种开口型人工耳蜗电极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879107B

    公开(公告)日:2012-05-23

    申请号:CN200910050699.1

    申请日:2009-05-06

    Abstract: 本发明属生物医学工程仿生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开口型人工耳蜗电极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C”形结构开口型电极,由依次排列的22~24个铂金“C”形开口电极环、与22~24个铂金“C”形开口电极环内壁焊接相连的22~24根带绝缘层的铂铱电极丝,利用硅胶将其串接封装在一起组成,所述的22~24个铂金“C”形开口电极环之间相互绝缘。既保留了环形电极的方向性好、片状电极能耗小的优点,又简化了电极的加工制作工艺,同时拥有点状电极加工容易的优点,提高了电极产品生产加工效率,提升了电极产品质量,有利于国产人工耳蜗的批量标准化制作。

    一种开口型人工耳蜗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879107A

    公开(公告)日:2010-11-10

    申请号:CN200910050699.1

    申请日:2009-05-06

    Abstract: 本发明属生物医学工程仿生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开口型人工耳蜗电极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C”形结构开口型电极,由依次排列的22~24个铂金“C”形开口电极环、与22~24个铂金“C”形开口电极环内壁焊接相连的22~24根带绝缘层的铂铱电极丝,利用硅胶将其串接封装在一起组成,所述的22~24个铂金“C”形开口电极环之间相互绝缘。既保留了环形电极的方向性好、片状电极能耗小的优点,又简化了电极的加工制作工艺,同时拥有点状电极加工容易的优点,提高了电极产品生产加工效率,提升了电极产品质量,有利于国产人工耳蜗的批量标准化制作。

    植入式压电陶瓷传声器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577850A

    公开(公告)日:2009-11-11

    申请号:CN200910053087.8

    申请日:2009-06-15

    Abstract: 本发明属生物医学工程仿生学领域,涉及一种植入式压电陶瓷传声器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传声器包括压电陶瓷双晶片、前置放大器芯片和屏蔽壳。前置放大器芯片以生物胶粘贴固定于压电陶瓷双晶片的一端形成固定组件,置于屏蔽壳内,压电陶瓷双晶片与前置放大器芯片的1个位点通过显微焊接连接,前置放大器芯片还与信号输出导线、工作电源导线与接地导线通过显微焊接连接。本传声器可通过直接耦合固定于锤骨的方式实现全部植入体内的目的,对100~20000Hz纯音信号测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频响特性。本发明经实验证实,可取代外置麦克风进行声信号的传递和转换。

    一种经皮下鼓室内注射套管针

    公开(公告)号:CN113197623A

    公开(公告)日:2021-08-03

    申请号:CN202110462569.X

    申请日:2021-04-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皮下鼓室内注射套管针,包括留置软管、尾座、封盖及穿刺引导针芯;所述留置软管一端连接所述尾座,所述尾座上设有所述封盖;所述穿刺针芯可拆卸的插在所述留置软管的管内。其优点在于:该套管针的留置软管通过微创手术留置在外耳道皮下,可用于反复鼓室给药,以避免多次鼓膜穿刺带来的伤害。同时,适用于不配合反复穿刺的患儿以及不方便多次往返医院治疗的患者。通过一次性的手术留置该套管,后续的鼓室给药治疗可以在家自行完成,既减少反复穿刺的创伤,又节约时间和交通成本,节约医疗资源,方便而经济。

    一种悬臂梁式压电陶瓷传声器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697571A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411531056.X

    申请日:2024-10-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悬臂梁式压电陶瓷传声器其制备方法,包括声桥夹、钛管、引管线装置、铂金导线、前置放大器和压电陶瓷双晶片,所述声桥夹采用钛金属制成,包括L字形悬臂梁和钛金属夹,所述钛金属夹与L字形悬臂梁的竖臂连接,所述钛金属夹用以附着于砧骨长突并靠近镫骨一侧的位置,所述悬臂梁的横臂与锤骨保持平行关系并与钛管内的压电陶瓷双晶片连接,所述压电陶瓷双晶片、前置放大器、铂金导线与引管线装置均植入于钛管内并通过激光焊接封装,所述L字形悬臂以锤骨为支点带动压电陶瓷双晶片在垂直方向进行振动,使压电陶瓷双晶片在最大程度上将振动转化为电能,本发明在提高收集听骨链传导振动的效率上,优于传统的胶粘和网格包裹附着的方式,增加了声音振动采集的灵敏度和信号输出强度。

    生物相容性传声器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166913A

    公开(公告)日:2019-08-23

    申请号:CN201810148784.0

    申请日:2018-02-14

    Abstract: 本发明属生物医学工程学技术领域,涉及可植入中耳内的微型传声器,具体涉及一种具备声桥夹结构的生物相容性的压电陶瓷传声器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微型压电陶瓷植入式传声器由一片长2.0~6.0mm、宽1.0~2.0mm、厚0.3mm条状薄层压电陶瓷双晶片、一片LMV1032前置放大器芯片以及一外尺寸为3.0~7.0mm×1.6mm~3.0mm×1.3mm大小,截面内径为1.3mm×1.1mm的金属方柱形铜壳三大主要部件构成,结合MEMS技术制备成。本发明设计制作的植入式压电陶瓷传声器可通过直接耦合固定于锤骨的方式实现全部植入体内的目的,并且对于100Hz~20000Hz纯音信号测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频响特性。本发明经实验证实可取代外置麦克风进行声信号的传递和转换。

    植入式压电陶瓷传声器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577850B

    公开(公告)日:2012-05-23

    申请号:CN200910053087.8

    申请日:2009-06-15

    Abstract: 本发明属生物医学工程仿生学领域,涉及一种植入式压电陶瓷传声器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传声器包括压电陶瓷双晶片、前置放大器芯片和屏蔽壳。前置放大器芯片以生物胶粘贴固定于压电陶瓷双晶片的一端形成固定组件,置于屏蔽壳内,压电陶瓷双晶片与前置放大器芯片的1个位点通过显微焊接连接,前置放大器芯片还与信号输出导线、工作电源导线与接地导线通过显微焊接连接。本传声器可通过直接耦合固定于锤骨的方式实现全部植入体内的目的,对100~20000Hz纯音信号测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频响特性。本发明经实验证实,可取代外置麦克风进行声信号的传递和转换。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