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852674A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510315157.1
申请日:2025-03-18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宁波供电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力设备绝缘状态监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多端输入的微带方环谐振器及其设计方法。微带方环谐振器包括基底、贴附在基底表面的输入微带线和方形微带环;输入微带线数量为3条,方形微带环的输入端口为3个。该设计方法结合了多路耦合协同提升的优势,通过增加输入端微带线数量,并优化设计微带线间隔和耦合间隙,获得最佳优化参数以及能量传输效果,进而提升整体测试性能,增强谐振器的信号灵敏度,构建谐振器耦合能量提升与检测灵敏度提高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6990645A
公开(公告)日:2023-11-03
申请号:CN202310964495.9
申请日:2023-08-02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宁波供电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绝缘纸板含水量检测方法、设备及介质。属于介电性能测试技术领域。解决现有技术中对绝缘纸板含水量测量精度较低的问题。方法包括,基于预置微带‑花瓣状环形谐振器仿真模型与预置仿真参数,进行谐振环结构参数测试,以基于结构参数构建微带‑花瓣状环形谐振器;对放置待测绝缘纸板的微带‑花瓣状环形谐振器进行微带环谐振测试,并基于得到的插入损耗特性得到每个谐振峰分别对应的介电常数与介质损耗;基于Lasso回归算法对多个谐振峰分别对应的介电常数与介质损耗,进行系数压缩,以对部分参数进行剔除;通过预置含水量检测函数、剔除后剩余的介电常数与剔除后剩余的介质损耗,得到待测绝缘纸板的含水量。
-
公开(公告)号:CN119918240A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411819829.4
申请日:2024-12-11
Applicant: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宁波供电公司
IPC: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互补分裂环谐振装置及设计方法,属于电力设备绝缘状态监测技术领域,通过对初始谐振装置的几何结构进行调整,在圆环的基础上设有开口得到第一分裂环和第二分裂环,将第二分裂环嵌套进第一分裂环内构成互补分裂环,再依次对互补分裂环的几何参数进行迭代,选择性能最佳的几何参数并对互补分裂环的结构同步进行调整得到互补分裂环谐振装置,不仅增加了耦合点,从而提高了局部场增强效应,并且在耦合点增加的前提下由于双环嵌套结构,将开口处泄露的能量进行了限制,减少了能量泄露,使电场分布更加均匀,提高了场强分布规律性从而提高了耦合时的能量传输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226767A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310505336.2
申请日:2023-05-08
Applicant: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宁波供电公司
IPC: G06F18/2431 , G06F18/2135 , G06Q10/04 , G06Q10/0635 , G06Q10/20 , G01N33/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力系统实验数据自动诊断方法,方法包括:步骤S1:采集油品实验数据并建立电力系统实验数据库;步骤S2:提取电力系统油品的第一指标;步骤S3:第一指标组成决策树,并对决策树进行训练并综合结果,得到各个第一指标的权重赋分;步骤S4:设定权重赋分评分标准,并基于评分标准和权重赋分自动实时计算更新电力系统油品的健康值;步骤S5:对相同工段的相同设备不同时间的健康值对比分析,预测风险并指定检修策略。本发明解决现有诊断方法较为单一、效率低下、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难以应对大量数据,设备健康评价准确度不高,缺少对设备健康状况的动态跟踪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226767B
公开(公告)日:2023-10-17
申请号:CN202310505336.2
申请日:2023-05-08
Applicant: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宁波供电公司
IPC: G06F18/2431 , G06F18/2135 , G06Q10/04 , G06Q10/0635 , G06Q10/20 , G01N33/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力系统实验数据自动诊断方法,方法包括:步骤S1:采集油品实验数据并建立电力系统实验数据库;步骤S2:提取电力系统油品的第一指标;步骤S3:第一指标组成决策树,并对决策树进行训练并综合结果,得到各个第一指标的权重赋分;步骤S4:设定权重赋分评分标准,并基于评分标准和权重赋分自动实时计算更新电力系统油品的健康值;步骤S5:对相同工段的相同设备不同时间的健康值对比分析,预测风险并指定检修策略。本发明解决现有诊断方法较为单一、效率低下、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难以应对大量数据,设备健康评价准确度不高,缺少对设备健康状况的动态跟踪的问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