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332217A
公开(公告)日:2017-11-07
申请号:CN201710679048.3
申请日:2017-08-10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
IPC: H02H7/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H7/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柔性互联装置的配电保护的协同架构、装置及协同方法,在协同控制的框架下,充分利用交直流柔性互联装置的电力电子器件的快速状态感知和交流侧馈线保护控制装置实现故障的快速定位和故障切除,从而实现全交直流系统的区域故障快速自治自愈;提出通过基于区域高速信息交互的GOOSE通信网络,实现同一交直流系统中包括柔性直流互联装置在内的智能装置的全局信息高速通信,根据预设条件自动实现保护装置的快速故障定位、隔离。相对于传统配电系统的保护配置方式,具有更快的故障处理速度和更好的协同故障处理能力,从而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7332217B
公开(公告)日:2019-05-17
申请号:CN201710679048.3
申请日:2017-08-10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
IPC: H02H7/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柔性互联装置的配电保护的协同架构、装置及协同方法,在协同控制的框架下,充分利用交直流柔性互联装置的电力电子器件的快速状态感知和交流侧馈线保护控制装置实现故障的快速定位和故障切除,从而实现全交直流系统的区域故障快速自治自愈;提出通过基于区域高速信息交互的GOOSE通信网络,实现同一交直流系统中包括柔性直流互联装置在内的智能装置的全局信息高速通信,根据预设条件自动实现保护装置的快速故障定位、隔离。相对于传统配电系统的保护配置方式,具有更快的故障处理速度和更好的协同故障处理能力,从而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8400576A
公开(公告)日:2018-08-14
申请号:CN201810352457.7
申请日:2018-04-19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 南瑞集团有限公司
IPC: H02H7/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交直流混合配电网保护的实现方法,包括一个中央单元和与中央单元通信连接的多个就地单元,实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各就地单元将模拟量采样数据加上时标,与就地单元的开关量、事件信息、跳闸信息上送到中央单元,中央单元根据接收的数据确定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的故障点,然后根据故障点的故障类型,将跳闸和闭锁信息反馈给相关就地单元,实现相关就地单元故障隔离。本发明的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交直流系统的稳定运行,保证交直流混合系统内非故障区域的正常供电;减少用户的停电时间,降低用户低电压的运行时间,从而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6842021A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611241039.8
申请日:2016-12-29
IPC: G01R31/3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R31/34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暂态电压稳定性的判别方法和装置,该法包括根据故障切除前后采集的感应电动机滑差和机端恢复电压计算感应电动机稳定运行时的最小机端电压和感应电动机滑差;根据故障切除时刻的和感应电动机稳定运行时的滑差差判断感应电动机电压稳定性;根据计算感应电动机临界失稳滑差与故障切除时刻感应电动机滑差间的差确定是否若符合感应电动机电压稳定条件,若符合则计算电磁转矩与机械转矩相等时的机端电压,并与机端恢复电压比较,判定感应电动机电压稳定性;该装置包括第一比较单元和判定单元。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预防电压失稳现象的发生和制定电压失稳解决措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06842021B
公开(公告)日:2022-03-25
申请号:CN201611241039.8
申请日:2016-12-29
IPC: G01R31/3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暂态电压稳定性的判别方法和装置,该法包括根据故障切除前后采集的感应电动机滑差和机端恢复电压计算感应电动机稳定运行时的最小机端电压和感应电动机滑差;根据故障切除时刻的和感应电动机稳定运行时的滑差差判断感应电动机电压稳定性;根据计算感应电动机临界失稳滑差与故障切除时刻感应电动机滑差间的差确定是否若符合感应电动机电压稳定条件,若符合则计算电磁转矩与机械转矩相等时的机端电压,并与机端恢复电压比较,判定感应电动机电压稳定性;该装置包括第一比较单元和判定单元。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预防电压失稳现象的发生和制定电压失稳解决措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06655223B
公开(公告)日:2019-04-12
申请号:CN201611141972.8
申请日:2016-12-12
Inventor: 张岩 , 沙立成 , 张璇 , 范新桥 , 孙健 , 王海云 , 杨楠 , 张再驰 , 常乾坤 , 陈茜 , 钱叶牛 , 贾东强 , 王存平 , 闻宇 , 李子衿 , 迟忠君 , 师恩洁 , 袁清芳 , 张印宝 , 王永 , 周运斌 , 潘轩 , 张天辰 , 姚玉海
IPC: H02J3/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析电网独立控制区运行方法以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统计多个时间周期内的负荷扰动信息,得出电网的负荷扰动水平;根据电网的负荷扰动水平和机组旋转备用容量,确定负荷的下发周期,其中,通过电网的最大负荷和电网内容量参数和受阻电力来确定所述机组旋转备用容量;基于负荷的下发周期和所述负荷扰动水平,获取联络线考核标准;基于联络线考核标准计算得到联络线考核电量。本发明解决了由于现有技术计算负荷扰动水平采用的是当前时间点的负荷值,造成的导致负荷扰动统计方法准确性差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9376366A
公开(公告)日:2019-02-22
申请号:CN201810901120.7
申请日:2018-08-09
Applicant: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 北京中电普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异常线损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多个线路和电力设备的统计线损率;从统计线损率中确定异常统计线损率;提取异常统计线损率的特征指标;对特征指标进行聚类,以得到特征指标的分群;依据分群所对应的分析方法,确定每个分群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主要因素进行显著性排序。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是实现了对异常统计线损率的客观、全面的综合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05827133B
公开(公告)日:2018-12-07
申请号:CN201610311748.2
申请日:2016-05-11
Applicant: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 西安许继电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电容电压预测的分布式逆变器谐振抑制方法及系统,属于逆变器控制技术领域。本发明首先通过采集的网侧电压和计算所得网侧滤波电感中寄生电阻的压降估算含有谐振信号成分的电容相电压瞬时值,然后采用预估电容电压为反馈变量的有源阻尼控制方法进行谐振抑制。为了进一步加强谐振抑制效果,本发明还融合了并网点电压比例控制谐振抑制方法,通过仿真及试验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由于网侧电压的采集在逆变器原电路中已经具备,不需要增加额外成本,只需要在原来控制算法中加入该谐振抑制算法即可。
-
公开(公告)号:CN106291104A
公开(公告)日:2017-01-04
申请号:CN201610604422.9
申请日:2016-07-28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IPC: G01R23/16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R23/167
Abstract: 一种基于改进小波包变换的光伏集群并网系统的谐振检测方法,包括:对原始信号进行db40小波包分解;重新调整低通和高通滤波器组的排列,得到按频率大小分布的均匀频带;)得到的按频率大小分布的均匀频带中波形幅值一直呈现正增长的频带,即为光伏集群并网谐振所在频带。本发明与小波变换相比,小波包变换能够对高频分量不断进行二进制划分,得到均匀分布的频带。并且改进小波包变换通过重新调整低通和高通滤波器组的排列,对原有的小波包变换进行了改进,得到了按频率大小顺序分布的均匀频带,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通过查看波形幅值一直呈现正增长的频带,得到光伏集群并网系统中谐振信号所在频带。
-
公开(公告)号:CN105005711A
公开(公告)日:2015-10-28
申请号:CN201510518481.X
申请日:2015-08-21
IPC: G06F1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获取统计线损的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历史数据,其中,历史数据包括历史线损数据和对历史线损数据的生成造成影响的影响因子数据;将历史数据划分为多个数据集合,其中,每个数据集合包括预设范围内的历史线损数据,和预设范围内的历史线损数据所对应的影响因子数据;获取多个数据集合中与待检测影响因子数据的关联度在预设数值范围之内的数据集合,得到目标数据集合;以及根据目标数据集合获取待检测影响因子数据所对应的统计线损率,得到第一统计线损率。通过本发明,解决了相关技术中获取的统计线损的准确性差的技术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