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044683B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546688.3
申请日:2024-11-01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R31/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线电气化铁路直供故障测距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在分段线性电抗法的基础上,通过判断上下行线路运行方式,准确计算故障距离。当线路发生故障时刻上下行馈线断路器均处于合位且同时测得增量电流,判断为并列运行方式,采用并列运行方式修正电抗法的方式计算故障距离;当线路发生故障时刻上下行馈线断路器均处于合位且只有一行测得增量电流,判断为解列运行方式,采用分段线性电抗法计算故障距离。本发明克服了复线电气化铁路直供方式下互感对故障测距的影响,提高了复线直供故障下电抗测距法的精度,在直供以及末端并联工况下均适用,保证了全线电抗法测距的准确性,减轻了现场人员查找故障的工作量。
-
公开(公告)号:CN119543065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532934.X
申请日:2024-10-30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相量差动保护适应性量化评估方法及系统包括:获取故障线路的电流数据,并基于故障位置两侧的电流数据,构造故障电流数学模型;基于故障数学模型定义差动电流和制动电流,用于检测故障情况以及防止保护装置在非故障条件下误动作;基于差动电流和制动电流预设差动保护动作判据,并计算得到差动保护动作边界,通过差动保护动作边界,量化评估差动保护适应性。本发明基于短路比对差动电流和制动电流重新定义,并进一步给出差动保护动作边界的量化表达式,便于工作人员评估差动保护在不同场景下的适应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044683A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411546688.3
申请日:2024-11-01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R31/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线电气化铁路直供故障测距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在分段线性电抗法的基础上,通过判断上下行线路运行方式,准确计算故障距离。当线路发生故障时刻上下行馈线断路器均处于合位且同时测得增量电流,判断为并列运行方式,采用并列运行方式修正电抗法的方式计算故障距离;当线路发生故障时刻上下行馈线断路器均处于合位且只有一行测得增量电流,判断为解列运行方式,采用分段线性电抗法计算故障距离。本发明克服了复线电气化铁路直供方式下互感对故障测距的影响,提高了复线直供故障下电抗测距法的精度,在直供以及末端并联工况下均适用,保证了全线电抗法测距的准确性,减轻了现场人员查找故障的工作量。
-
公开(公告)号:CN118410415B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410786665.3
申请日:2024-06-18
Applicant: 安徽大学 ,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18/2415 , G06F18/10 , G06F18/213 , G06F18/25 , G06N3/0464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基于MP‑Convformer并行网络的电力系统故障诊断方法,包括:采集异常情况下的暂态信号的数据;利用小波降噪对暂态信号进行预处理,并获取预处理信号;利用倒残差模块中的卷积操作对预处理信号进行上采样并提取局部特征信息;利用倒残差模块中嵌入的通道注意力机制整合不同通道的特征信息;利用ConvFormer模块提取不同路径下不同尺度上的全局特征信息;基于特征融合模块对局部特征信息以及全局特征信息进行融合;基于Softmax函数的分类器对电力系统暂态信号的故障进行分类,以解决现有信号处理方法难以处理复合扰动信息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825914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0959269.6
申请日:2024-07-17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Abstract: 一种基于时域差动导纳的灵敏母线保护方法及保护系统,实时采集母线各支路电流以及母线电压瞬时值,计算母线差动导纳,当母线差动导纳大于差动导纳门槛值时,母线保护动作。本发明通过采集母线各支路电流、母线电压实时值计算出差动导纳,通过判断差动导纳是否大于设定门槛,决定母线保护是否动作,不需要进行相量提取,不受系统谐波影响,本发明公开的母线保护方法动作速度快,能适应新型电力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18779689A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410742406.0
申请日:2024-06-11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安徽大学
IPC: G06F18/24 , G06F18/10 , G06F18/213 , G06N3/0464 , G06F17/14 , G06F17/16 , G06N3/08 , G01R31/08 , G01R31/52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压暂降扰动源定位和扰动原因识别方法以及系统,电压暂降扰动源定位和扰动原因识别方法包括:采集输入信号,所述输入信号包括基于正常工作、单相接地、双相接地、三相接地和双相短路五种电压数据;基于软阈值小波变换对输入信号进行去噪处理,并获得去噪信号;采用CNN和注意力机制串行结合方式对去噪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将提取特征输入注意力机制模块进自适应加权;将特征提取结果输入两层全连接层进行分类,并获取分类结果,所述分类结果包括正常工作、单相接地、双相接地、三相接地和双相短路,以解决电力系统在复杂场景中无法对电压暂降源进行辨识和诊断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589432A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410470307.1
申请日:2024-04-18
Applicant: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新能源快速响应的线路后备保护方法及系统,在新能源机组运行过程中,持续监测并记录新能源场站并网点处的三相电压;利用计算区间内新能源快速响应特点对所获得的电压进行分析,得到快速响应的新能源场站并网点处电压变化率和并网点电压的总变化量;对新能源系统瞬时性故障进行快速判别,为线路后备保护提供新的判定逻辑。本发明基于新能源快速响应特性,增强对短路故障的判断能力,优化故障保护逻辑及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强、实现方便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7878849A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311850279.8
申请日:2023-12-28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基于波前指数系数排序的交流线路后备保护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步骤1,采集输电线路的三相电压和电流并进行相模变换;步骤2,计算1模电压的突变量,判断是否满足保护启动判据,满足则进入步骤3,否则返回步骤1;步骤3,根据保护启动后模电压和模电流的突变量计算模故障电压反行波;步骤4,在设定时间窗内,提取模故障电压反行波模电压和模电流突变量数据设置故障方向判据,若为正向故障,则进入步骤5,否则保护复位;步骤5,在保护启动后固定时延到后备保护动作时延时间段内计算低电压判据是否成立,如果成立,保护出口,否则保护复位。本发明适用于不同的新能源、电力电子装备接入场景,提高了后备保护的灵敏度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288313A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210684286.4
申请日:2022-06-17
Applicant: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 华北电力大学
IPC: G01H9/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用于电力变压器内部振动监测的光纤光栅传感器,所述光纤光栅传感器包括:下侧用于振动测量的振动测量模块和上侧用于振动感知和传递的振动传递模块;其中,下侧用于振动测量的振动测量模块包括下圆柱壳、正方形结构、用于进行轴向振动测量的轴向光栅和用于进行温度补偿的纵向光栅;上侧用于振动感知和传递的振动传递模块包括上圆柱壳、弹簧和传力结构;所述振动传递模块与振动测量模块之间外侧通过弹簧连接,内侧通过传力结构连接,实现振动信号的传递。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光纤光栅传感器能够在测量振动的同时进行温度补偿,提高振动测量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081009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0800031.4
申请日:2023-06-30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2H7/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新能源接入的提升差动保护灵敏度的保护方法及系统,该保护方法包括:循环记录新能源接入的输电线路两侧第一时间间隔数据窗的电流和电压;电流发生突变、有零负序分量或者过流元件启动时,记录线路两侧第二时间间隔数据窗的故障电流、电压;根据第二时间间隔线路两侧电流相位差及幅值比初步判断故障发生范围;若判断为非区外故障,则计算输电线路阻抗和新能源等效系统阻抗,根据线路阻抗及新能源等效系统阻抗计算新能源侧电流偏移角,利用偏移角实时调整新能源侧故障电流相位,基于纵联差动保护的比例制动方程判断区内外故障。本发明在不降低纵联线路差动选择性和速动性的基础上提高了其灵敏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