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412771A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410563990.3
申请日:2024-05-08
Applicant: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升压站无功补偿装置冷却和余热利用系统及使用方法,包括SVG功率柜及冷却组件;余热回收系统,与SVG功率柜及冷却组件通过冷媒水管路连通设置;吸收式制冷机组,包括彼此连通的发生器和冷凝器,以及彼此连通的蒸发器和吸收器,发生器、第一冷凝器、第一蒸发器以及吸收器内均设置有溴化锂‑水溶液工质对,发生器与吸收器之间设置有溶液热交换器,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吸收器之间设置有工质循环管道,余热回收系统插入发生器内设置;冷凝器与第一蒸发器之间设置有导流管,蒸发器连接有升压站制冷循环组件的冷负荷端。该发明可有效冷却SVG装置,保证SVG装置稳定运行,同时可有效回收并利用余热,为升压站内提供适宜环境温度。
-
公开(公告)号:CN116576527A
公开(公告)日:2023-08-11
申请号:CN202310575110.X
申请日:2023-05-19
Applicant: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风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通风方法包括:检测目标区域内的目标气体的浓度;根据所述目标气体的浓度,对自然通风系统和机械通风系统进行启停控制,其中,所述自然通风系统、所述机械通风系统用于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通风。由此,可考虑到目标气体的浓度,对自然通风系统和机械通风系统进行启停控制,可实现自然通风系统和机械通风系统的协同控制,相较于相关技术中仅采用自然通风系统或者机械通风系统进行通风,有助于降低通风耗费的能耗,以及提高通风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441854A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2410738702.3
申请日:2024-06-07
Applicant: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E04D13/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物屋顶通风结构和建筑物通风系统,所述建筑物屋顶通风结构包括屋顶板块、多个檩条和机械排风组件,屋顶板块朝向室内的表面局部凹陷形成风道,多个檩条设于屋顶板块下方并支撑屋顶板块的下表面,且多个檩条沿风道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相邻檩条之间构成一个隔断区,风道依次穿过多个所述隔断区,机械排风组件包括排气机和吸气管,吸气管的吸气口伸入多个隔断区中的一个内,排气机用于驱动吸气口吸气。本发明的建筑物屋顶通风结构利用屋顶板块下表面上的风道贯通各个隔断区,从而无需为每个隔断区设置对应的通风设备,减少了通风设备数量,简化管道布局。
-
公开(公告)号:CN118391813A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563994.1
申请日:2024-05-08
Applicant: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公开提出了一种用于井口油加热的循环热泵系统,涉及热泵系统技术领域,包括:采出油供回管路、二氧化碳CO2跨临界热泵机组、及热源供热回路,其中,采出油供回管路用于将井口采出原油输送至CO2跨临界热泵机组进行加热;CO2跨临界热泵机组用于将井口采出原油加热至指定温度;热源供热回路用于为CO2跨临界热泵机组提供低位热能。相比于亚临界热泵循环加热系统,提高了换热过程中温度的匹配性和高温制热能力,同时将原油引入热泵机组作为气体冷却器冷流体,通过一次换热方式吸收超临界CO2热量,降低了多级换热导致的能量损耗。
-
公开(公告)号:CN117109062A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310975460.5
申请日:2023-08-03
Applicant: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氢气站供热系统,所述氢气站供热系统包括供电单元和供热单元,供电单元包括蓄电组件、光伏发电组件和/或风力发电组件,蓄电组件用于储存光伏发电组件和/或风力发电组件产生的电能,供热单元包括发热电缆和发热墙体,发热墙体用于构建氢气站,发热电缆设于所述发热墙体内并与蓄电组件连接。本发明的氢气站供热系统可将太阳能或风能转化成电能并利用布局在发热墙体内的发热电缆实现对氢气站的供热,无需单独设置热源或长距离热力输配管网,构成不依赖外部热源的独立发电、储能和不间断能量供应系统,保证供热温度稳定,且发热电缆的布局不占用厂房内部空间的同时可通过发热墙体提供更为均匀的热源分布,因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029312A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310947090.4
申请日:2023-07-28
Applicant: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F25B30/04 , F25B41/40 , F25B41/20 , F25B41/31 , F25B39/00 , F25B33/00 , F25B37/00 , F28D21/00 , F24D17/02 , C02F1/04 , F03D80/60 , C02F10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上风电平台热量回收与水热联供系统,包括风电平台冷却单元、吸收式热泵单元、海水供给单元和水热联供单元,风电平台冷却单元包括发热设备冷却组件、冷却水循环管路和第一循环支路,第一循环支路并连在冷却水循环管路上,吸收式热泵单元包括第一循环管路、发生器、吸收器、蒸发器及冷凝器,第一循环支路穿过发生器,冷却水循环管路穿过蒸发器,海水供给单元包括穿过冷凝器的第一供水管路,水热联供单元包括穿过吸收器的第二循环管路和用热设备。本发明的海上风电平台热量回收与水热联供系统可回收风电平台设备间余热,结合供热系统进一步实现水热联供,丰富了余热可利用场景的多样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878178A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10854511.9
申请日:2023-07-12
Applicant: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耦合太阳能与油田余热的原油加热系统,其包括太阳能组件、储热组件、吸收式热泵组件和换热器,储热组件与太阳能组件相连,太阳能组件产生的至少部分热量可储存在储热组件内,吸收式热泵组件内具有第一循环介质,储热组件内的热量可对第一循环介质加热,吸收式热泵组件通过换热器对原油进行加热,加热后的原油可分离出燃气、油和水,燃气燃烧产生的热量和水的热量进入吸收式热泵机组以对第一循环介质进行加热。本发明实施例的耦合太阳能与油田余热的原油加热系统可实现燃气和可再生太阳能集热及储热互补的方式为吸收式热泵系统供热,稳定性高。
-
公开(公告)号:CN220103442U
公开(公告)日:2023-11-28
申请号:CN202321246529.2
申请日:2023-05-22
Applicant: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利用海水源冷却和跨临界CO2循环的海上风电制冷系统,包括分合流器、压缩机、气体冷却器、节流阀、多个蒸发器,分合流器包括相互间隔开的分流室和合流室;蒸发器的入口端连接分流室的出口端,蒸发器的出口端连接合流室的入口端;压缩机的入口端连接合流室的出口端;气体冷却器以海水为冷源,压缩机的出口端连接气体冷却器的入口端;气体冷却器的出口端连接节流阀的入口端,节流阀的出口端连接分流室的入口端。本实用新型以绿色环保的CO2为制冷剂,通过在冷负荷端布置蒸发器带走机组运行时内部机械和电力电子设备等产生的热量,并利用温度较为稳定、资源丰富的海水冷却制冷剂,从而保证制冷机组的高效冷却和稳定制冷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220453697U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21729789.5
申请日:2023-07-04
Applicant: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烟气余热自除湿装置。所述烟气余热自除湿装置包括烟气处理组件、制冷机组、蓄冰组件和换热组件,烟气处理组件包括设在烟气管路上的第一换热器、脱硫塔和第二换热器,制冷机组获取第一换热器获取的热量并生成冷量,蓄冰组件获取并储存制冷机组生成的冷量以及将储存的冷量释放,换热组件获取制冷机组和/或蓄冰组件释放的冷量,且换热组件将冷量供至第二换热器。本实用新型的烟气余热自除湿装置通过第一换热器获取烟气管路内的热量,以驱动制冷机组生成冷量,第二换热器通过制冷机组和/或蓄冰组件的冷量对烟气管路内的烟气除湿,以利用烟气余热实现烟气除湿,降低能源消耗和烟气处理成本。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