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夹套式反应装置
    1.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2460602U

    公开(公告)日:2012-10-03

    申请号:CN201120558409.7

    申请日:2011-12-2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的内夹套式反应装置,包括容器本体和内夹套;之间为冷热媒介物通路;容器本体部分往外凸出形成凸出部,内夹套覆盖在凸出部的内表面,内夹套的内表面末端和基体部的内表面连接,连接部圆滑过渡。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上述的内夹套结构,和外夹套相比较,可以减小规定容器内反应介质与冷热媒介物之间的钢板的厚度,从而提高容器的传热系数;和以往的内夹套方式相比,由于现在的内夹套的内表面和不被内夹套覆盖的部份圆滑过渡,能使介质搅拌均匀、减少粘釜情况,可以同时达到提高传热效率和简化清洗作业的目的,同时使内夹套的表面面积以及容器本体的内部空间增大,从而可以良好地管理和控制反应温度。

    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板

    公开(公告)号:CN101865626A

    公开(公告)日:2010-10-20

    申请号:CN201010203742.6

    申请日:2010-06-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换热板及其应用。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板,其特征是:包括板体,板体上有凹坑;板体上设置有扰流加强凹陷槽。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利用本换热板组成的换热器,传热板内部流体高度湍流,具有很高的传热效率,较普通板式换热器压力损失小;本换热板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安装灵活;本换热板应用领域广,可适用于液-液传热、气-液传热、气-固(粉体)传热、液-固(粉体)传热等传热工艺,特别是适用于流体与粉体的换热工艺过程;本换热板适用压力范围较大,能适用于高、中、低压与负压场合。

    内夹套反应装置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397773A

    公开(公告)日:2012-04-04

    申请号:CN201110447028.6

    申请日:2011-12-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的夹套式反应装置,包括容器本体和内夹套;之间为冷热媒介物通路;容器本体部分往外凸出形成凸出部,内夹套覆盖在凸出部的内表面,内夹套的内表面末端和基体部的内表面连接,连接部圆滑过渡。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上述的内夹套结构,和外夹套相比较,可以减小规定容器内反应介质与冷热媒介物之间的钢板的厚度,从而提高容器的传热系数;和以往的内夹套方式相比,由于现在的内夹套的内表面和不被内夹套覆盖的部份圆滑过渡,能使介质搅拌均匀、减少粘釜情况,可以同时达到提高传热效率和简化清洗作业的目的,同时使内夹套的表面面积以及容器本体的内部空间增大,从而可以良好地管理和控制反应温度。

    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板

    公开(公告)号:CN201740443U

    公开(公告)日:2011-02-09

    申请号:CN201020229755.6

    申请日:2010-06-2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换热板及其应用。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板,其特征是:包括板体,板体上有凹坑;板体上设置有扰流加强凹陷槽。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利用本换热板组成的换热器,传热板内部流体高度湍流,具有很高的传热效率,较普通板式换热器压力损失小;本换热板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安装灵活;本换热板应用领域广,可适用于液—液传热、气—液传热、气—固(粉体)传热、液—固(粉体)传热等传热工艺,特别是适用于流体与粉体的换热工艺过程;本换热板适用压力范围较大,能适用于高、中、低压与负压场合。

    外夹套式薄壁聚合釜
    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1684590U

    公开(公告)日:2010-12-29

    申请号:CN200920082859.6

    申请日:2009-07-2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外夹套式薄壁聚合釜,包括釜体,其特征是:在釜体外固连有夹套,夹套为水平通道或者螺旋通道,每组夹套有致冷剂进口和出口;釜体的壁厚δ为至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夹套与釜体圆筒形成一整体,共同承受来自釜体内部的压力,通过增加夹套及支撑板的厚度而使釜体圆筒壁厚大为减少,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了釜体的传热系数。充分考虑了夹套对釜体圆筒的强度和刚度的影响,减小了釜体圆筒的壁厚,从而使热阻降低,传热速率增大。解决了聚合釜传热系数与介质接触表面焊缝多少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解决了介质接触表面不连续的问题,提高了聚合釜单位时间内的生产能力,降低了生产能耗。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