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630154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210987745.6
申请日:2022-08-17
Applicant: 四川大学
IPC: G01N27/626 , G01N33/543 , G01N33/573 , G01N33/68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的差量计数分析方法,其目的是提出一种无需样品洗涤的差量计数分析方法,从三明治型免疫反应和竞争型免疫反应两种类型对方法进行探究,并且从多个生物标志物的差量计数同时检测进行探究。该方法基于抗原抗体识别免疫反应,通过抗体标记的磁性微球对相应抗原和抗体标记的贵金属纳米颗粒探针进行识别和富集。该方法摒弃了繁琐的样品洗涤步骤,仅需通过对磁性微球进行磁性分离,利用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SP‑ICP‑MS)对免疫反应后留在上清液中未被富集的贵金属纳米颗粒探针数量的进行计数,并利用免疫反应前后上清液中未被富集的纳米颗粒探针的差异量建立同时对多个抗原的定量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4200137B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010971675.6
申请日:2020-09-16
Applicant: 四川大学
IPC: G01N33/574 , G01N33/543 , G01N33/553 , G01N27/6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商品化磁珠为内标的比率免疫分析方法。本发明以癌胚抗原(CEA)为研究模型,磁珠为载体,金纳米颗粒为报告探针。采用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同时采集磁珠内的57Fe信号及报告探针中的197Au信号。197Au/57Fe信号比值和CEA浓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从而实现对CEA的准确定量分析。本发明巧妙地开发了载体磁珠的另一功能(内标),成功地规避了磁分离过程中的磁珠损失和仪器的信号强度波动产生的干扰,从而提高了该基于磁珠的免疫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考虑到商业化磁珠被使用的普遍性,本发明可能为基于磁珠的生物分析方法提供了新思路。
-
公开(公告)号:CN114577782B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011382092.6
申请日:2020-12-01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比率型催化发光(Cataluminescence,CTL)快速识别和定量分析有机胺的新方法。通过进样针将有机胺注入蒸发瓶加热使其蒸发,以空气作载气把检测物引入涂有La1.96Tb0.04O2CO3传感材料的陶瓷棒表面,在一定的工作温度下发生催化氧化反应,产生的发光信号经滤波片后用光电倍增管收集,经转化处理后得到催化发光光谱。所述滤波片为555 nm和490 nm,两个波长下的发光信号强度的比值R555/490作为检测物有机胺的特征值,实现有机胺的定性分析;以555 nm或490 nm波长下获得的有机胺催化发光强度与浓度的线性关系实现对有机胺的定量分析。该方法放大了检测物有机胺在整个催化发光过程中的差异性,进而实现了对易挥发的有机胺化合物的简便、快速且灵敏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16135987A
公开(公告)日:2023-05-19
申请号:CN202111369047.1
申请日:2021-11-18
Applicant: 四川大学
IPC: C12Q1/6827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镧系元素标记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用于DNA甲基化检测,该方法利用人类8‑氧代鸟嘌呤DNA糖基化酶(hOGG1)能够特异性识别8‑oxo‑G/5mC碱基对以有效区分甲基化DNA。本发明方法对于DNA甲基化的检测可以达到84pM的低检测限,且在没有任何信号扩增步骤的情况下对DNA甲基化水平的检测可以达到0.1%。与常用的核酸扩增策略相比,该方法比较省时,且假阳性概率低。此外,本方法在人血清样品中得到成功验证,加标回收率在96.7%‑10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3.0%‑3.5%范围内,表明本发明方法具有应用于临床和生物样品定量分析的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15710598A
公开(公告)日:2023-02-24
申请号:CN202110969632.9
申请日:2021-08-23
Applicant: 四川大学
IPC: C12Q1/6834 , C12Q1/70 , C01F17/36 , C01F17/10 , C12R1/93
Abstract: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镧系纳米粒子(LnNPs)的多组分核酸检测方法,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三个特征基因位点进行协同检测以改善单一位点检测造成假阴性结果。本发明中的镧系纳米粒子制备方法简单,快速,具有普适性,本发明的原理是:在磁性纳米微球上构建一种基于镧系纳米粒子标记策略用于SARS‑CoV‑2的多组分核酸检测平台,通过靶向ORF1ab、RdRp和E基因,三种镧系(Tb,Ho,Eu)探针可以通过元素质谱检测同时识别一个样品中的三个位点。该方法利用简单的三明治杂交,通过纳米粒子元素自放大效应,可实现高灵敏的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2951677B
公开(公告)日:2014-07-30
申请号:CN201210462781.7
申请日:2012-11-16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法可控制备不同形貌的二氧化锡微纳米材料的方法,将碳质材料与溶剂混合,研磨成糊状,均匀的涂覆在电阻圈上,经煅烧后,作为沉积材料的基底;将电阻圈放入反应腔中,先通入保护气,后将氯化亚锡溶液与硼氢化钾溶液混合产生锡化氢,并由载气带入反应腔,加热到设定温度沉积一段时间后停止反应。持续通保护气至电阻圈冷却,将电阻圈放入马弗炉中煅烧,在基底上得到了白色的二氧化锡材料。本发明通过改变沉积的温度、时间和基底,实现了对二氧化锡材料的可控合成。该发明所用仪器简单,在常压下沉积,成本低,没有外加催化剂,易操作,有望成为一种普遍的方法来制备结晶度好,形貌特殊的多功能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01875491B
公开(公告)日:2012-12-12
申请号:CN201010229528.8
申请日:2010-07-19
Applicant: 四川大学
IPC: C01B31/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属于石墨烯的合成和纳米材料技术领域。利用氧化石墨作为原料,采用绿色环保的茶多酚/绿茶汁作为还原剂,在不添加任何稳定剂/分散剂的条件下通过化学还原的方法制备石墨烯。本发明所制得的石墨烯水溶液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静置几个月不沉降,不产生团聚现象。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工艺过程简单,易于推广,选用的还原剂价格低廉且环境友好,适合低成本、大规模、绿色生产需要。本发明在制备石墨烯过程中由于没有添加任何有机稳定剂/分散剂,有利于石墨烯的后续应用;采用的还原剂及还原产物绿色环保且有生物相容性,所制备的石墨烯有望应用于生化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2249291A
公开(公告)日:2011-11-23
申请号:CN201110085478.5
申请日:2011-04-07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羊抗人抗体为软模板控制合成纳米粒子硫化汞的制备方法,属于硫化汞的合成和纳米材料技术领域。这种合成方法具有非常多的优点:首先,发生反应的条件非常温和;其次,模板控制法合成的纳米粒子粒径均一、分散性好、克服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另外,这种利用生物分子作为模板合成的材料生物相容性非常好,表面直接包被的蛋白质分子可与其他生物分子相互作用,能够应用于生物标记、生物成像分析等,在生物矿化方面有绝对的优势;最后,这种方法具有通用性,利用蛋白质分子为模板可以控制合成其他化合物如硫化锌、硫化银、硫化镉、硫化铅、硫化铜等等。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控制纳米粒子合成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2030362A
公开(公告)日:2011-04-27
申请号:CN201010500568.1
申请日:2010-10-08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钨丝表面制备纳米二氧化锡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涂有活性炭的钨丝作为加热装置和材料沉积的衬底,通过氢化物发生生成的SnH4作为前驱物,在常压条件下进行化学气相沉积即可得到纳米二氧化锡材料。此方法不需要其它大型设备,装置简单,反应时间短,原料用量少,反应条件温和,成本较低。该制备方法可有望拓展到其它可生成化学蒸气的元素相应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
-
公开(公告)号:CN118530284A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310157157.4
申请日:2023-02-23
Applicant: 四川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次氯酸的近红外铱配合物化学发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的探针(NIRIr‑CL)由金属铱为中心,2‑甲基‑3‑苯基喹喔啉作为C,N配体和一个带有肟(C=N‑OH)的N,N配体组成。在该探针中肟能够被次氯酸特异性氧化并产生强烈的近红外化学发光信号。在此基础上,将探针与聚醚F127通过自组装方式形成新的纳米探针(NIRIr‑CL dots),这种方法有效的提升了探针在生理条件下的分散性以及化学发光时间。该探针对次氯酸具有极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它实现了小鼠内源性和外源性次氯酸的化学发光成像,为监测体内次氯酸变化提供了有效工具。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