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132406A
公开(公告)日:2017-09-05
申请号:CN201710326126.1
申请日:2017-05-1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1R19/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R19/22
Abstract: 一种基于超磁致伸缩材料的非接触式电流测量装置,涉及电力系统计量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超特高压输电系统母线提供一种非接触式磁场传感单元。一种基于超磁致伸缩材料的非接触式电流测量装置,GMM棒由底座和外壳固定,而输电线路则是垂直于GMM棒,这样GMM棒就能够感应输电线路的磁场而产生轴向的伸缩,从而产生应变转交给输出棒。将探头作为固定板极,将输出棒末端的端面作为可动板极,构成平行极板式电容,当输出棒的位置发生变化时,两极板间电容量随位移量发生改变;为了精确测量微位移的值,在将位移的变化转换成振荡频率的变化后,通过适当的信号转换模块将频率的变化转换成电压的变化输出,最后转换成电压信号输出。
-
公开(公告)号:CN107655394A
公开(公告)日:2018-02-02
申请号:CN201710835262.3
申请日:2017-09-1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非接触式磁场传感单元、测距系统、测距方法,涉及超磁致伸缩材料自传感技术以及光学非接触式微位移测量技术,属于电力系统计量与保护领域。解决了现有光学电流传感器测量精度低的问题。所述非接触式磁场传感单元通过GMM棒来感应被测输电线路的磁场,根据磁场的变化产生轴向的伸缩,来感应被测输电线路的电流变化情况,感应灵敏,从而提高了电流检测精度。测距系统和测距方法均是基于非接触式磁场传感单元实现的,由于前期的电流检测精度度,从而使测量系统和测量方法的检测精度相应提高。本发明主要用于检测流经超特高压输电系统母线上的电流及非接触式微位移的测量。
-
公开(公告)号:CN107064604A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申请号:CN201710326122.3
申请日:2017-05-1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1R19/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R19/0046
Abstract: 一种基于磁场传感的电流传感装置,涉及超磁致伸缩材料传感技术以及电涡流位移传感技术。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电流传感器采用光学元件并需要配备光电设备,影响输出结果、以及发生故障时无法直接进行保护的问题。本发明的磁场传感单元包括GMM棒和输出棒,GMM棒用于感应输电线路的磁场而产生轴向伸缩,从而将应变传递给输出棒;位移传感单元包括探头线圈、激励信号源、交流电桥、信号解调电路以及低通滤波电路;激励信号源用于产生正弦激励信号,该信号通过交流电桥加载到探头线圈的两端;探头线圈用于感应GMM棒产生的轴向伸缩,产生的感应信号依次经过信号解调电路以及低通滤波电路后输出。本发明适用于超特高压输电系统母线电流的测量。
-
公开(公告)号:CN107655413A
公开(公告)日:2018-02-02
申请号:CN201710835263.8
申请日:2017-09-1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一种测距方法,涉及光学非接触式微位移测量技术,属于电力系统计量与保护领域。解决了现有测距方法测量精度低的问题。本发明将激光器发出的光束垂直投射到被测物体表面(即:输出棒顶端所在的平面),经物面的漫反射后的光,由光学收发系统接收到达光电传感器件,当被测物沿着入射光源法线方向移动时,经物面漫反射后光的角度也会发生变化,打到电传感器件上的光点位置也会发生相应的移动,而像移和实际位移存在着一定的换算关系,即通过它们之间具有的关系式,可以间接的由像移计算出物体的真实位移。实现了非接触式微位移的测量。本发明主要用于检测流经超特高压输电系统母线上的电流及非接触式微位移的测量。
-
公开(公告)号:CN119784453A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510043710.0
申请日:2025-01-10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G06Q30/06 , G06Q50/06 , G06N3/0464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新能源市场出清样本集批量生成方法及系统,属于电力数据处理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临近电场发电量作为源域数据,以新建电场发电量为目标域数据,将源域数据和目标域数据分别输入到生成器和判别器中,提取发电数据的时间序列特征,分别得到为源域特征和目标域特征;通过格拉斯曼流形核函数,将源域特征和目标域特征映射到流形域;计算流形域中的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测地线距离,以测地线距离作为样本集生成模型的损失函数;以所述损失函数对应的样本集生成模型进行新能源市场出清样本集批量生成。该方法能够通过单一用户的功率曲线数据来预测全台区的光伏发电量。
-
公开(公告)号:CN119716387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790392.6
申请日:2024-12-06
Applicant: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分布式光伏接入配电网故障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涉及配电网故障定位技术领域,包括:利用多个传感器节点对配电网中的多个监测点进行实时监测,得到每个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其中,每个监测点分别配置一个传感器节点,监测点包括配电网中的关键节点和连接各关键节点的支路;根据监测数据,整合形成关键节点和支路的实时网络状态图;基于实时网络状态图对配电网进行纵联方向判别,定位配电网中的故障区域;在判断故障区域为单相接地故障时,通过控制开关切断故障区域的电力供应,对故障区域进行隔离。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能够在复杂的配电网环境中实现精准的故障定位和快速的自恢复,提高配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889455B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210763288.2
申请日:2022-06-30
Applicant: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北京深翼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IPC: B64U80/25 , B64U50/38 , B64U101/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于数字化台账智能航迹规划的无人机的强耦合无线充电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通过无人机的摄像头采集充电平台的上表面图像,并从所述上表面图像中识别出充电发射装置的位置,所述充电发射装置包括U型铁氧体和可移动的I型铁氧体,所述U型铁氧体中设置有发射线圈;控制所述无人机降落至所述充电平台,使所述接收线圈位于所述发射线圈的上方;通过所述充电平台控制所述I型铁氧体移动,使所述I型铁氧体穿过所述接收线圈,并且,所述I型铁氧体的两端与所述U型铁氧体的两端贴合形成封闭磁路;通过所述充电平台为所述发射线圈通电,使所述发射线圈通过电感耦合将电能传递至位于封闭磁路内的所述接收线圈,对无人机的电源进行充电。
-
公开(公告)号:CN118316094B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0742395.6
申请日:2024-06-11
Applicant: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东北大学
Inventor: 刘桁宇 , 胡大伟 , 张智 , 王珊珊 , 孙家正 , 张哲 , 朱义东 , 罗艳红 , 周博文 , 史景瑞 , 杨璐羽 , 厍世达 , 杨莹璇 , 张新宇 , 田野 , 陈强 , 史可鉴 , 段方维 , 杜威 , 呼笑笑 , 张天宇 , 李海峰 , 王智博 , 顾泰宇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动汽车负荷接入电网后,引起电网电压波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放储一体化双向能量智能协同系统及方法。本发明系统包括电动汽车充电桩、梯次电池储能系统以及智能PWM多功能变流器,用于对一体化电站的电压进行检测并对电压进行补偿。本发明利用智能PWM多功能变流器检测出电网电压的状态扰动,将电压扰动信号输送给模型预测电压控制单元,经过数据处理后输出电压信号给智能PWM多功能变流器的主电路,将电网电压降低的信号传递给梯次电池储能系统,使得梯次电池储能系统放电,补偿电网电压,确保电网电压运行稳定,保障大规模电动汽车接入电网时对电压的波动减小到最低,有效保障电压平衡。
-
公开(公告)号:CN119442559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310970968.6
申请日:2023-08-03
Applicant: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6F30/20 , H02M5/458 , G06F113/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控换相换流器的仿真模型及其仿真方法和系统,包括整流侧模型、可控换相换流器模型、逆变侧模型以及控制系统模型;整流侧模型、可控换相换流器模型以及逆变侧模型依次连接;控制系统模型分别与整流侧模型和可控换相换流器模型连接;其中可控换相换流器模型运行在第一时间步长的仿真机中,整流侧模型、逆变侧模型以及控制系统模型分别运行在第二时间步长的仿真机中;第二时间步长的时长大于第一时间步长,本发明通过将可控换相换流器模型运行在步长时长较小的仿真机中,将整流侧模型、逆变侧模型以及控制系统模型运行在步长时长较大的仿真机中,从而克服了仿真的时候步长造成的限制,进而满足了可控电网换相换流器的精度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8016652B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410413710.0
申请日:2024-04-08
Applicant: 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领域,提供一种MIM电容的制造方法及MIM电容。所述方法包括:在第一温度环境下在硅基底上沉积下极板,在第二温度环境下进行真空退火处理;在下极板的表面形成电介质层;在电介质层的表面沉积上极板,在第三温度的氮气氛围中进行退火处理;在上极板的表面沉积第一抗反射层,并进行刻蚀,定义出上极板的图形;在刻蚀后的第一抗反射层、上极板及电介质层的表面沉积一层高介电常数的耐压材料形成耐压层,以填充刻蚀过程中因负载效应导致电介质层产生的凹陷;在耐压层的表面沉积第二抗反射层,并进行刻蚀,定义出下极板的图形。本发明提高了MIM电容的TDDB寿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