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过渡区的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梁

    公开(公告)号:CN1804333A

    公开(公告)日:2006-07-19

    申请号:CN200610009648.0

    申请日:2006-01-20

    Abstract: 带过渡区的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梁,它涉及一种土木工程中的混凝土结构。本发明由第一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梁(1)、第二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梁(2)和过渡区(3)组成,第一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梁(1)和第二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梁(2)平行相向错位设置,过渡区(3)与第一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梁(1)的端头(1-1)和第二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梁(2)的端头(2-1)连接为一体。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过渡区将其两侧错位梁段连为一体作为一根梁受力,由于将错位布置的错位梁作为主梁来使用,降低了混凝土平面体系的结构高度,使混凝土平面体系受力合理,降低造价,改善使用功能;可通过过渡区实现预应力混凝土梁中预应力筋的跨内张拉,为无法或难以实现在梁端张拉预应力筋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无支撑自承重现浇混凝土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558053A

    公开(公告)日:2004-12-29

    申请号:CN200410013554.1

    申请日:2004-02-13

    Abstract: 无支撑自承重现浇混凝土结构,它涉及土木工程领域的一种无需支撑的自承重结构。目前,在房屋结构增层底层施工中和巨型混凝土框架房屋结构施工中所需支撑、模板用量大,施工难度大。本发明内置钢桁架-混凝土组合梁(1)包括钢桁架(1-1)、钢底模(1-2)、侧模(1-3)和拉接钢筋(1-4),所述钢桁架(1-1)两侧的下弦杆(1-1-1)上分别焊有一组拉接钢筋(1-4),在两组拉接钢筋(1-4)上焊接有钢底模(1-2),所述侧模(1-3)与钢底模(1-2)相固接。本发明结构的全部荷载最终都传递到框架柱上,在施工阶段可使所需支撑的数量大大减少,避免了将结构自重、施工荷载等直接传递给下层屋盖所产生的弊端,节省了材料,支撑、模板用量少,施工难度降低,施工速度快,利于推广应用。

    工程改造用叠合桩及其成桩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117801A

    公开(公告)日:2008-02-06

    申请号:CN200710072748.2

    申请日:2007-09-05

    Abstract: 工程改造用叠合桩及其成桩方法,它涉及工程改造加固桩及其成桩方法。它解决了加固方法要增加桩数和增设承台对原桩基础进行加固,整体性能差的问题。本发明的纵筋(3)、外围环形箍筋(4)和外围环形混凝土(2)沿原桩(1)长度方向设在原桩(1)外表面的周围,构成叠合桩。方法的步骤如为:一、给原桩卸载;二、将卸载后的原桩(1)周边的土体清除,然后对原桩(1)周围进行扩孔;三、沿原桩(1)长度方向将纵筋(3)和环形箍筋(4)设置在原桩(1)周围孔内;四、向孔内浇注混凝土(2),即形成叠合桩。本发明适用于对每根柱对应一根桩的原建筑物直接加层的桩基础的加固改造。本发明的方法简便,能提高工效,而且桩的承载能力强。

    无支撑自承重现浇混凝土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298945C

    公开(公告)日:2007-02-07

    申请号:CN200410013554.1

    申请日:2004-02-13

    Abstract: 无支撑自承重现浇混凝土结构,它涉及土木工程领域的一种无需支撑的自承重结构。目前,在房屋结构增层底层施工中和巨型混凝土框架房屋结构施工中所需支撑、模板用量大,施工难度大。本发明内置钢桁架-混凝土组合梁(1)包括钢桁架(1-1)、钢底模(1-2)、侧模(1-3)和拉接钢筋(1-4),所述钢桁架(1-1)两侧的下弦杆(1-1-1)上分别焊有一组拉接钢筋(1-4),在两组拉接钢筋(1-4)上焊接有钢底模(1-2),所述侧模(1-3)与钢底模(1-2)相固接。本发明结构的全部荷载最终都传递到框架柱上,在施工阶段可使所需支撑的数量大大减少,避免了将结构自重、施工荷载等直接传递给下层屋盖所产生的弊端,节省了材料,支撑、模板用量少,施工难度降低,施工速度快。

    工程改造用叠合桩的成桩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513704C

    公开(公告)日:2009-07-15

    申请号:CN200710072748.2

    申请日:2007-09-05

    Abstract: 工程改造用叠合桩的成桩方法,它涉及工程改造加固桩的成桩方法。它解决了加固方法要增加桩数和增设承台对原桩基础进行加固,整体性能差的问题。本发明的方法的步骤如下:一、给原桩卸载;二、将卸载后的原桩(1)周边的土体清除,然后对原桩(1)周围进行扩孔;三、沿原桩(1)长度方向将纵筋(3)和环形箍筋(4)设置在原桩(1)周围孔内;四、向孔内浇注混凝土(2),即形成叠合桩。本发明适用于对每根柱对应一根桩的原建筑物直接加层的桩基础的加固改造。本发明的方法简便,能提高工效,而且桩的承载能力强。

    带过渡区的混凝土梁及无粘结或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

    公开(公告)号:CN100504000C

    公开(公告)日:2009-06-24

    申请号:CN200610009648.0

    申请日:2006-01-20

    Abstract: 带过渡区的混凝土梁及无粘结或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它涉及一种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梁。本发明的第一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梁和第二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梁两个相向梁的相互靠近的两端连为一体,过渡区与第一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端头和第二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端头连接为一体。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过渡区将其两侧错位梁段连为一体作为一根梁受力,由于将错位布置的错位梁作为主梁来使用,降低了混凝土平面体系的结构高度,使混凝土平面体系受力合理,降低造价,改善使用功能;可通过过渡区实现预应力混凝土梁中预应力筋的跨内张拉,为无法或难以实现在梁端张拉预应力筋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