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800876A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411143568.9
申请日:2024-08-2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1M4/134 , H01M4/38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单原子钴催化剂的无锂负极极片、无锂负极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无锂负极电池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无锂负极电池因锂离子沉积不均匀导致库伦效率较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单原子钴催化剂的无锂负极极片,包括单原子钴催化剂、金属集流体和粘结剂,其中单原子钴催化剂为碳基体负载的单原子钴。本发明以单原子钴催化剂作为活性层,实现了锂离子的均匀沉积,减少锂枝晶和死锂的生成,有效降低了电池容量的不可逆衰减。将其用于制备无锂负极电池能够显著提升电池的库伦效率、循环使用寿命、安全性以及电池的能量密度。本发明含单原子钴催化剂及无锂负极极片制备工艺简单,适用于锂金属二次电池的工业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5043430B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210589044.7
申请日:2022-05-2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镨元素掺杂的多孔球形铌酸钛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属于锂离子电池领域。所述方法为:按照钛源、铌源和镨源为1:2‑x:x的摩尔比取料,x为0.01~0.1,将钛源化合物溶于无水乙醇,控制钛源浓度为0.05‑0.2mol/L,然后再加入铌源和镨源化合物,并混合均匀;在均相反应器中150‑200℃反应12h‑36h获得前驱体;离心分离清洗三次,将沉积物收集80℃真空干燥12h;将前驱体在高温炉中空气条件700‑800℃煅烧4‑12h。本发明中由于特殊多孔球形形貌及一次纳米颗粒的要求,煅烧温度为700~800℃,减少了材料制备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
公开(公告)号:CN115043430A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210589044.7
申请日:2022-05-2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镨元素掺杂的多孔球形铌酸钛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属于锂离子电池领域。所述方法为:按照钛源、铌源和镨源为1:2‑x:x的摩尔比取料,x为0.01~0.1,将钛源化合物溶于无水乙醇,控制钛源浓度为0.05‑0.2mol/L,然后再加入铌源和镨源化合物,并混合均匀;在均相反应器中150‑200℃反应12h‑36h获得前驱体;离心分离清洗三次,将沉积物收集80℃真空干燥12h;将前驱体在高温炉中空气条件700‑800℃煅烧4‑12h。本发明中由于特殊多孔球形形貌及一次纳米颗粒的要求,煅烧温度为700~800℃,减少了材料制备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
公开(公告)号:CN112357960A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2011241289.8
申请日:2020-11-0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IPC: C01G33/00 , H01M4/485 , H01M4/62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性能稀土元素钕掺杂铌酸钛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所述铌酸钛材料的制备方法如下:一、将钛源化合物与草酸溶于有机溶剂中,将铌源化合物与草酸加热搅拌溶解与蒸馏水中,将含钕化合物溶解于稀盐酸当中;二、将步骤一配置的三种溶液混合通过加热搅拌蒸发溶剂法或者溶剂热法制备稀土元素钕掺杂的铌酸钛材料前驱体;三、将步骤二得到前驱体进行热处理,热处理后得到电化学性能较好的稀土元素钕掺杂铌酸钛材料。本发明通过稀土元素钕对铌酸钛材料进行掺杂改性,增大了晶胞尺寸、提升了材料锂离子传导速率,从而进一步提升铌酸钛的电化学性能,进而推进其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的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8763283A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411143567.4
申请日:2024-08-2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1M10/0567 , H01M10/0525 , H01M10/4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吡啶基添加剂、含有吡啶基添加剂的腈基电解液与锂金属二次电池,属于锂金属二次电池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腈基电解液容易增加去溶剂化能及形成传质惰性界面膜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吡啶基添加剂,以至少一个强吸电基取代吡啶分子上的羟基得到,强吸电基包括‑F、‑Cl、‑Br、‑SO3或‑NO2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发明采用取代有强吸电基的吡啶分子,通过吸电诱导作用使得吡啶分子正负电荷中心分离,增大分子偶极矩,从而促进添加剂分子在锂金属表面的吸附,降低界面腈类分子浓度,提升电极/电解液界面稳定性,降低界面锂离子去溶剂化能,提升界面锂离子转化动力学,促进锂的均匀沉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