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系统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821204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510150469.1

    申请日:2025-02-11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的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系统包括了有序充电管理系统,能够实现有序充电控制策略制定、下方及电网负荷信息采集、充电监控功能,有序充电管理系统与充电桩、电网及车主手机APP连接,其能够根据电网、充电桩等的状态信息生成对应的控制命令,也能够根据车主手机APP发送的车辆信息进行相应的控制,另外充电桩能够变形,从而使得充电车位的充电桩的充电枪能够覆盖相邻的非充电车位,从而能够通过布置少数的充电车位即能够实现非充电车位也能够进行充电操作,通过设置变形的导轨结构实现了充电枪的全方位覆盖,相当于在非充电车位又重新安装了一个新的充电车位,能够更加安全、方便,而且投入较少。

    一种燃料电池空气路在线自适应防喘振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133076B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210821735.5

    申请日:2022-07-12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料电池空气路在线自适应防喘振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S1、设计燃料电池空气路流量‑压力带前馈修正的双PI控制回路;S2、设计模糊适应逻辑对双PI控制进行适应修正;S3、采用归一化的方法提取流量变化特征;S4、基于时间窗重叠判定方法在线检测空气路喘振现象;S5、基于时间窗内特征能量法量化喘振严重程度,将喘振信息及特征能量信息反馈用于空压机转速和背压阀开度在线调整,并植入双前馈模糊PI过氧比和压力控制框架,进行燃料电池供给供应的在线自适应防喘振控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利于提升燃料电池空气供应的安全和可靠性,延长燃料电池系统寿命。

    一种燃料电池阳极排氢阀控制方法、设备、介质及产品

    公开(公告)号:CN119092760A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411215043.1

    申请日:2024-08-30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燃料电池阳极排氢阀控制方法、设备、介质及产品,涉及燃料电池控制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燃料电池系统的系统状态和对应的奖励值,将燃料电池系统的系统状态和对应的奖励值输入训练好的预测模型,得到控制动作;所述预测模型为基于强化学习算法的神经网络模型;根据所述控制动作,对燃料电池系统的阳极排气阀进行控制。本申请将强化学习技术引入到燃料电池阳极排氢阀的控制之中,利用其强大的自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通过与燃料电池系统不断的交互学习和优化策略,使训练好的预测模型能够灵活应对复杂变化的工况,有效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用于电动汽车的多工作模式六相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944536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1010903.8

    申请日:2024-07-26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多工作模式六相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包括电机驱动器和永磁同步电机,永磁同步电机包括六相线、中性线、定子绕组、转子永磁体和位置传感器,电机驱动器内部包括正母线P1、正母线P2和负母线N,电机驱动器由直流高压输入模块、逆变模块、开关模块以及控制模块组成;直流高压输入模块包括两个外部直流电源输入接口VH1、VH2;逆变模块包括2个逆变器,每个逆变器分别包括三相桥臂和对应的三相输出;开关模块包括两个桥臂和对应的两个输出;控制模块分别与2个逆变器的十二个开关器件以及开关模块中的四个开关器件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满足多工作模式的需求、提高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性能。

    基于电量估计的电池内短路诊断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4740359B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210334694.7

    申请日:2022-03-31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电量估计的电池内短路诊断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S1、离线获取待诊断型号电池的若干充电循环的电压、电流数据;S2、以基于阿伦尼乌斯老化模型估计充电电压区间内的电量的精确度为约束条件,采用智能优化算法确定电池的最优充电电压区间;S3、在线获取电池最优充电电压区间内的实际电量,并基于阿伦尼乌斯老化模型确定内短路发生的充电循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在线、准确地实现在充电过程对电池进行频繁、实时的诊断,诊断准确度高,有效保证电动汽车的安全性。

    一种基于电化学阻抗谱的燃料电池短路电阻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709454B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210314366.0

    申请日:2022-03-28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电化学阻抗谱的燃料电池短路电阻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向燃料电池的阳极通入氢气,阴极通入氮气;S2、测量燃料电池在恒定偏置电压下的电化学阻抗谱;S3、构建等效电路模型并据此拟合电化学阻抗谱获取短路电阻值。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电化学技术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测试,能够得到定量准确的短路电阻检测结果,所使用的等效电路模型和相应的数据过程较为简单,且无需人为筛选数据,检测结果稳定性较强。

    一种电池安全性评估方法、设备及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7741480A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311627094.0

    申请日:2023-11-30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安全性评估方法、设备及介质,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待评估的电池在放电态进行脉冲测试,获得电池极化过程;对电池极化过程进行拟合,获取极化电阻;基于所述极化电阻,采用阿伦尼乌斯方程获得活化能;将所述活化能与预先构建的电池安全性表征量和活化能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行匹配,获得电池的安全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评估准确性高、操作简单、易于在线实现、不受温度影响、良好的扩展性和迁移性等优点。

    一种基于交流谐波的锂离子电池析锂诊断方法和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630669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311662736.0

    申请日:2023-12-06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交流谐波的锂离子电池析锂诊断方法和系统,方法包括:对待测电池施加一个正弦电流输入信号,在正弦电压输出信号的频域上的基频倍数频率处,获取两个高次谐波响应振幅,并根据析锂反应特征选取第一特征频率与第二特征频率,将曲线划分为三个特征频率域;在第二特征频率域中选取频率值,生成正弦输入信号施加于待测电池,以预设周期采集并计算两个高次谐波响应振幅比值,从而预测下一次测量的比值预测值,根据该比值预测值与实际采集值的差值进行阈值判断,若超过阈值则发生析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适用于低温交流加热过程和快速充电过程,后续实时析锂诊断过程方便,准确率高,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等优点。

    一种基于物理孪生电池设计的动力电池健康管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607721A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2311460457.6

    申请日:2023-11-03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物理孪生电池设计的动力电池健康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实际使用的电池称为远端电池,采集远端电池的运行数据,在实验室建立与远端电池状态一致的电池作为物理孪生电池,称为近端电池;步骤2、根据近端电池的状态,定期对近端电池标定容量,并采用多尺度手段对近端电池进行表征;步骤3、基于近端电池的容量和表征结果预测远端电池寿命,并综合近端电池的容量、表征结果和远端电池的预测寿命评估远端电池的健康情况步骤4、根据远端电池的健康状况,调整对远端电池的管理策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提高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更容易实现模型验证,更能反映真实远端电池情况等优点。

    一种电池系统上盖电热安全隔层测试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330955A

    公开(公告)日:2024-01-02

    申请号:CN202311129085.9

    申请日:2023-09-0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系统上盖电热安全隔层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密闭装置中开展电池热失控测试,并收集产生的颗粒物及烟气;将收集的颗粒物、烟气及电解液装载到喷发模拟装置中,并在喷发模拟装置的底部进行加热,并通过气压弹射使加热后的颗粒物持续冲击电热安全隔层;评估电热安全隔层安全性并进行设计优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成本低、效率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