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137060B
公开(公告)日:2019-11-05
申请号:CN201710242828.1
申请日:2017-04-1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A61B5/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易代谢的金纳米球/鸡卵清蛋白复合纳米光声探针及其制备,所述的复合纳米光声探针由十二氨修饰的金纳米球,和包裹所述金纳米球的鸡卵清蛋白分子复合而成,其中,金纳米球和鸡卵清蛋白分子的质量比为0.1~10: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复合纳米光声探针在600‑950nm脉冲光波辐照下,具有光声效应,由于肿瘤微环境中谷胱甘肽的含量较高,该金纳米球/鸡卵清蛋白复合纳米光声探针可在肿瘤组织中被还原,释放金纳米球,而5nm级别的小尺寸金纳米球可在体内循环中通过肾脏代谢,避免在生物组织中积聚以及造成损伤等。
-
公开(公告)号:CN107998392A
公开(公告)日:2018-05-08
申请号:CN201711295822.7
申请日:2017-12-08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增强光吸收的黑色素/Ce6光动力纳米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黑色素/Ce6光动力纳米药物包括作为载体的黑色素纳米颗粒和负载在所述黑色素纳米颗粒上的Ce6分子,其中,黑色素纳米颗粒和Ce6分子的质量比为1:0.01~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合成的增强热吸收的黑色素/Ce6光动力纳米药物,可避免Ce6体内停留时间短、病变部位富集少、皮肤光毒性强等缺点,有望尾静脉注射后,在肿瘤部位富集,对局部肿瘤进行特异性光动力治疗等。
-
公开(公告)号:CN107157933A
公开(公告)日:2017-09-15
申请号:CN201710307288.0
申请日:2017-05-0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A61K9/14 , A61K39/00 , A61K39/39 , A61K39/12 , A61K39/29 , A61K39/08 , A61K39/13 , A61K39/205 , A61K39/112 , A61K39/25 , A61K39/165 , A61K39/21 , A61K39/04 , A61P31/20 , A61P1/16 , A61P21/02 , A61P31/04 , A61P31/14 , A61P25/00 , A61P31/22 , A61P31/18 , A61P31/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50/383 , Y02A50/386 , Y02A50/388 , Y02A50/39 , Y02A50/394 , Y02A50/401 , Y02A50/41 , Y02A50/412 , Y02A50/464 , Y02A50/466 , Y02A50/472 , Y02A50/476 , Y02A50/482 , Y02A50/484 , A61K9/14 , A61K39/0011 , A61K39/0275 , A61K39/04 , A61K39/08 , A61K39/12 , A61K39/39 , A61K2039/55511 , A61K2039/55516 , A61K2039/55522 , A61K2039/55561 , C12N2710/16734 , C12N2710/20034 , C12N2710/24034 , C12N2730/10134 , C12N2740/16234 , C12N2760/18434 , C12N2760/20134 , C12N2770/32334 , C12N2770/3243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蛋白自组装新型纳米疫苗及其制备方法,基于抗原蛋白自组装制备而成,在疫苗制备过程中选择性引入分子佐剂,抗原含量≥85%,无需铝佐剂、弗氏佐剂等辅助即可引发高效免疫效应,利用物理调控暴露蛋白分子间的巯基,通过巯基/二硫键交换反应,形成以二硫键交联为主的稳定的蛋白纳米粒。本发明克服了传统纳米疫苗需引入外源载体或交联剂等缺陷,可同时提高疫苗的免疫效应及生物安全性。所得到的疫苗颗粒形貌规整,稳定性强,调控方式灵活,重复性好,可高效刺激树突细胞成熟。具有较强的通用性、普适性,在一系列的抗原蛋白上得到验证,在疫苗新方法及生物制药领域具有潜在重大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6806901A
公开(公告)日:2017-06-09
申请号:CN201611177241.9
申请日:2016-12-19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A61K48/00 , A61K47/64 , A61K47/69 , A61K31/713 , A61P35/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61K48/0025 , A61K31/7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氧化还原敏感型VEGF‑siRNA/鸡卵清蛋白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所述的纳米颗粒通过以下方法制成:(1)取VEGF‑siRNA,经巯基化修饰,因便于存储而处于氧化状态,再还原后,配成氧化还原VEGF‑siRNA溶液;(2)取步骤(1)中配成的VEGF‑siRNA溶液与鸡卵清蛋白溶液混合,热聚反应,即得到目的产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制备的纳米颗粒可以具有沉默肿瘤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甚至消亡的目的,合成方法简单易行,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3865373B
公开(公告)日:2016-03-30
申请号:CN201410096301.9
申请日:2014-03-17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阴离子水性聚氨酯纳米银复合涂层的制备方法,此复合涂层首先是合成高固含量阴离子水性聚氨酯,然后在阴离子水性聚氨酯体系中原位还原生成纳米银,之后将复合溶液进行透析至pH为中性,最后将复合乳液喷涂在相应基材表面即得阴离子水性聚氨酯纳米银复合涂层,该复合体系是利用水性聚氨酯分子链上的阴离子磺酸盐基团吸附银离子,然后利用还原剂在原位还原生成纳米银,这种制备工艺纳米银在水性聚氨酯复合体系中分布和粒径可以有效控制,纳米银的粒径控制在20纳米以内。
-
公开(公告)号:CN105288623A
公开(公告)日:2016-02-03
申请号:CN201510800372.7
申请日:2015-11-19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肿瘤治疗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包括纳米药物载体和负载于纳米药物载体上的光敏剂,该光敏剂与纳米药物载体的质量比为(0.5~3):1,纳米药物载体为经PEG修饰、重原子取代的石墨烯量子点,通式为PEG-X-GQDs,其中X是重原子,GQDs是石墨烯量子点,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1)往溶有石墨烯量子点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加入重原子钠盐和氯胺T,搅拌进行反应,反应完后分离即得到重原子取代的石墨烯量子点;(2)将PEG、EDC/NHS加入重原子取代的石墨烯量子点的水溶液中,反应,分离提纯得到PEG-X-GQDs;(3)往PEG-X-GQDs水溶液中加入光敏剂的DMSO溶液,搅拌反应后,分离即得到目的产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药物靶向性强,光活性,对肿瘤组织杀伤有效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3865252B
公开(公告)日:2015-12-30
申请号:CN201410096170.4
申请日:2014-03-17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浓度纳米银的水性聚氨酯纳米银复合体系的制备方法,此复合体系首先是合成超支化水性聚氨酯,然后在超支化水性聚氨酯中原位还原生成纳米银,之后将复合体系进行透析至pH为中性,在这类复合体系中纳米银的浓度可以超过50μg/ml,存储稳定性优异,超过三个月。这种复合体系有望进一步拓宽纳米银的应用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03865252A
公开(公告)日:2014-06-18
申请号:CN201410096170.4
申请日:2014-03-17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浓度纳米银的水性聚氨酯纳米银复合体系的制备方法,此复合体系首先是合成超支化水性聚氨酯,然后在超支化水性聚氨酯中原位还原生成纳米银,之后将复合体系进行透析至pH为中性,在这类复合体系中纳米银的浓度可以超过50μg/ml,存储稳定性优异,超过三个月。这种复合体系有望进一步拓宽纳米银的应用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02807831B
公开(公告)日:2013-12-04
申请号:CN201210240045.7
申请日:2012-07-12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C09J123/28 , C09J115/00 , C09J11/06 , C09J11/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与天然橡粘结用热硫化面涂胶黏剂,此胶黏剂由氯化聚烯烃和卤化橡胶、交联剂、填料、硫磺以及溶剂组成。按照重量份分数计,化聚烯烃和卤化橡胶共混物7.5-10份,交联剂3-5份,填料5-7.5份,硫磺1-1.5份,其余为溶剂,总重量按照100份计算。本发明使用的面涂胶黏剂,替代了传统的芳香族亚硝基化合物作为硫化剂交联剂或者使用亚硝基前体配合氧化剂过程中胶黏剂存储稳定性低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2432866B
公开(公告)日:2013-10-30
申请号:CN201110279102.8
申请日:2011-09-20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雷公藤甲素前药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是:在聚乙二醇的两端通过二硫键连接上雷公藤甲素,在一般的体液环境中是稳定存在,雷公藤甲素由于疏水性构成疏水内核,外壳为亲水性的聚乙二醇,一旦到达病变位置,由于还原环境的刺激,二硫键开始断裂,从而快速释放出内核中的雷公藤甲素,从而提高了药物的治疗效果,减轻毒副作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