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616435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510156579.9
申请日:2025-02-1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E21B43/241 , E21B43/26 , E21B43/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天然气辅助油页岩自生热原位转化开发方法,属于油页岩原位开采领域,该方法包括在天然气辅助油页岩自生热原位转化开发目标区域布置反七点井网作为开发井网,并对目标区域储层进行储层改造,形成裂缝网络,通过注入井注入高温氮气对油页岩储层进行局部预热,紧接着向注入井注入常温空气冷却注入井井底,最后由双层油管将常温空气和天然气分开注入到注入井井底。在天然气的辅助下利用干酪根热裂解后产生的残留物发生氧化反应释放热量,加热油页岩储层,同时,天然气氧化能够有效补充低含油率油页岩地储残余物氧化放热量的不足,保证自生热反应的成功触发和运行,实现油页岩储层裂解油气产物高效产出。
-
公开(公告)号:CN118774698A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410924246.1
申请日:2024-07-1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原位转化开采化石能源以及地质封存余热利用开发方法,属于化石能源原位开采技术领域,包括地下化石资源原位热解阶段、地层余热回收利用阶段以及地质封存阶段;本发明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只使用CO2和O2两种气体,储层改造阶段使用超临界CO2对地层进行压裂,原位转化阶段使用预热的O2来加热地层并触发地层的自生热反应,从而在地下原位转化过程中对CO2进行富集,此外,使用CO2对地层余热进行回收,并实现对CO2的地质封存,该方法实现了未熟/中低熟烃源岩资源绿色、高效、清洁开采。
-
公开(公告)号:CN117871814A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410114526.6
申请日:2024-01-29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一种富油煤径向原位对流加热实验装置及方法,属于富油煤原位开采技术领域,包括注气装置、高温高压反应釜、地下围压模拟装置以及油气采集计量装置。本发明以对流加热为重点,解决在富油煤原位热解测试中的技术挑战,模拟对流加热时富油煤的原位加热过程和开发效果。该装置和方法可有效评估对流加热对富油煤的影响,为优化原位转化过程提供了关键的实验数据和参考依据。用于模拟对流加热下富油煤原位转化过程,并评估地层高温高压条件下对流加热对富油煤原位转化效果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7366890A
公开(公告)日:2024-01-09
申请号:CN202311432709.4
申请日:2023-10-3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注CO2循环开采富有机质页岩原位转化后残热方法,属于富有机质页岩原位开采领域,将原位转化工艺开采完成后的富有机质页岩地层作为目标区域,利用原位转化已有开发井网作为残热循环开采通道,向地层中注入调剖液调节超临界CO2与地层残余油气产物界面,将压力大于8MPa的常温CO2通过注入井注入富有机质页岩地层,随着注入深度的增加温度升高,富有机质页岩地层将CO2加热转化为超临界状态;残热生产井产出的CO2、油、气、水混合物中携带的热量加热原位转化载热介质并将其注入紧邻富有机质页岩原位转化开发井组,残热生产井产出CO2气体循环注入注入井;最后将CO2封存于地层内部。本发明变采油气为采地热延长工程经济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4458264A
公开(公告)日:2022-05-10
申请号:CN202210206289.7
申请日:2022-03-0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E21B43/241
Abstract: 一种油页岩原位开采反应区控制系统及工艺方法,属于油页岩原位开采领域,系统包括井网体系、加热体系及地面注气体系,工艺方法分为干燥预热阶段、高温加热阶段、反注气自生热阶段、常温反注气自生热阶段和高压驱替阶段,本发明提出的反注气工艺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井下油气运移沿途热损大导致的页岩油及沥青质粘度增大,从而出现渗流运移通道阻塞胶结的问题,反向注气工艺方法温度、压力、气体流量稳定且可调,能够保证油页岩层自生热反应稳定向前扩展,开采页岩油气产物在高渗反应完全区域余热情况下不会出现阻塞胶结现象,尤其适用于长井距地下非常规能源原位开采,该工艺方法施工周期短,井下事故少,施工可操作性强,反应区反应速率可控。
-
公开(公告)号:CN114458264B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2210206289.7
申请日:2022-03-0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E21B43/241
Abstract: 一种油页岩原位开采反应区控制系统及工艺方法,属于油页岩原位开采领域,系统包括井网体系、加热体系及地面注气体系,工艺方法分为干燥预热阶段、高温加热阶段、反注气自生热阶段、常温反注气自生热阶段和高压驱替阶段,本发明提出的反注气工艺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井下油气运移沿途热损大导致的页岩油及沥青质粘度增大,从而出现渗流运移通道阻塞胶结的问题,反向注气工艺方法温度、压力、气体流量稳定且可调,能够保证油页岩层自生热反应稳定向前扩展,开采页岩油气产物在高渗反应完全区域余热情况下不会出现阻塞胶结现象,尤其适用于长井距地下非常规能源原位开采,该工艺方法施工周期短,井下事故少,施工可操作性强,反应区反应速率可控。
-
公开(公告)号:CN114017002A
公开(公告)日:2022-02-08
申请号:CN202111291683.7
申请日:2021-11-0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一种测试油页岩自生热原位转化油收率的装置及方法,属于油页岩原位开采领域,装置包括供气装置、自生热反应夹持器、围压加载装置和油气收集装置;供气装置与自生热反应夹持器内部连通,用于向自生热反应夹持器内部输入高温惰性气体或常温空气,从而为自生热反应夹持器中的油页岩样品提供自生热原位转化环境;围压加载装置用于向自生热反应夹持器围压腔充入气体,从而控制自生热反应夹持器中油页岩样品的围压;油气收集装置用于收集经自生热原位转化获得的油气,本发明提出的装置及对装置的操作方法,适用于测量油页岩自生热原位转化油收率,对油页岩自生热原位转化产能预测、措施调整、注采优化影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9878098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360446.3
申请日:2025-03-2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E21B43/26 , E21B33/134 , E21B43/24 , E21B43/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低熟页岩油注高温超临界CO2‑纳米颗粒体系原位转化方法,属于中低熟页岩油开发领域,该方法首先通过布置双水平井并利用超临界CO2进行地层压裂,形成裂缝网络;随后,注入纳米SiO2气凝胶段塞以封堵裂缝并传递热量,促使有机质热解生成可动烃,注入400℃~450℃高温超临界CO2进行驱替;最后,将粒径为10nm~15nm的纳米SiO2颗粒协同400℃~450℃高温超临界CO2注入,增强油气萃取效率。本发明有效解决了注高温超临界CO2原位转化气窜和波及范围小的问题,采用本发明提出的方法能够显著提升中低熟页岩油的开采效率,是促进中低熟页岩油绿色高效原位开发的关键技术。
-
公开(公告)号:CN117211773A
公开(公告)日:2023-12-12
申请号:CN202311068145.0
申请日:2023-08-2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裂缝形态定量评价裂缝复杂程度的实验方法,属于水力压裂压后裂缝形态评价领域,包括获取二维水力压裂裂缝形态图片;对所获取的二维水力压裂裂缝形态图片,根据裂缝区域和非裂缝区域所对应的RGB色彩模式不同,将非裂缝区域处理成黑色,裂缝区域处理成白色;对图像像素点进行离散处理,提取裂缝区域具体像素点坐标数值;搜寻主裂缝的位置,计算每一个位置处所对应的不同数值的极差,即为数值的离散程度,对应于次生裂缝偏移主裂缝的程度;计算主裂缝的长度以及对每一个位置处所对应的极差进行求和,计算裂缝复杂程度,对水力压裂生成的裂缝复杂程度进行评价。本发明提出的方法能够准确的对裂缝复杂程度进行评价。
-
公开(公告)号:CN114017032A
公开(公告)日:2022-02-08
申请号:CN202111291684.1
申请日:2021-11-0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E21C41/24 , E21B43/295 , E21B43/26 , E21B43/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低熟富有机质页岩自生热原位转化开发方法,属于中低熟富有机质页岩原位开采领域,该自生热原位开采方法主要通过对储层改造良好的页岩地层注入井附近进行局部预热,并向预热地层中注入常温空气,激发并建立起由残渣区、自生热区、热裂解区和预热区组成的化学反应区,利用干酪根热裂解后产生的残留物发生氧化反应释放热量,实现对流加热页岩地层,干酪根热裂解产生的油气产物通过裂缝进入生产井,并被举升至地面。由于该油页岩原位转化技术仅需对注入井附近局部预热,无需外部热量或可燃物注入,其开发成本较低。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