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092887A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411206122.6

    申请日:2024-08-29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电池包及用电设备,包括壳体、风冷结构以及电芯单元,该壳体具有收容腔以及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开口,风冷结构设置在所述收容腔内,所述风冷结构为中空结构且在其内部形成有风道,所述风道与所述开口连通,该电芯单元设置在所述风冷结构的表面。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池包利用自然形成的风流进行散热,这种散热方式不需要额外设置驱动力和布置液路系统,能够实现在能量消耗低的前提下,保证电池包的安全性能和散热效率。

    一种无钴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845151B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110988834.8

    申请日:2021-08-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钴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将可溶性铝盐、可溶性镍盐混合加入到纯水中配成铝镍无机盐混合液;以铝镍无机盐混合液、氨水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为原料进行共沉淀反应,待反应完成后进行陈化,然后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铝镍前驱体;将铝镍前驱体加入到高锰酸钾溶液中,搅拌,然后进行微波处理,冷却,洗涤,干燥,得到铝镍猛前驱体;将铝镍猛前驱体和锂盐混合,在空气氛或氧气氛中烧结,冷却、研磨,即得。本发明制备的无钴三元正极材料因不含有Co元素,使得材料成本大幅降低,且Al和Mn元素的引入使得材料稳定性提升,循环性能相较于含钴三元正极材料NCM无明显差异。

    一种高压实、低电阻磷酸铁锂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342015A

    公开(公告)日:2020-06-26

    申请号:CN202010152179.8

    申请日:2020-03-06

    Inventor: 张小健 李坤 薛兵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压实、低电阻磷酸铁锂及其制备方法,将磷酸铁、碳源、锂源混合后经过粗磨、细磨得到纳米级浆料,浆料经喷雾干燥后得到干燥料,在惰性气氛下煅烧得到一次烧结料,与PVDF混合,再在惰性气氛下煅烧得到二次烧结料,将二次烧结料进行气流粉碎后除磁,即得。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且制备的磷酸铁锂压实密度高、电阻率低,为电芯的加工性能、尤其是能量密度提升,倍充放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种超声喷雾煅烧合成LiCoO2粉体的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9809497A

    公开(公告)日:2019-05-28

    申请号:CN201910043708.8

    申请日:2019-01-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声喷雾煅烧合成LiCoO2粉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锂源、钴源投入超纯水中混合,得到原料溶液;将原料溶液超声雾化后喷入络合剂溶液中,搅拌混合,冷冻干燥,得到前驱体;将前驱体煅烧处理,得到LiCoO2粉体。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LiCoO2粉体在锂离子电池正极中应用。本发明通过超声喷雾法能够实现不同反应物之间的均匀混合,从而显著提高反应速率,降低合成温度、减少反应时间,加速反应物和产物的扩散,同时促进新相的形成,控制颗粒的尺寸和分布。合成的LiCoO2粉体制作的电池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一种硅/铜/纤维状碳/碳化物复合材料及制备、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8550801A

    公开(公告)日:2018-09-18

    申请号:CN201810140175.0

    申请日:2018-02-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硅/铜/纤维状碳/碳化物复合材料,其原料包括:硅颗粒、纤维状碳、铜粉和含碳化合物。本发明还公开上述硅/铜/纤维状碳/碳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还公开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包括:金属集流体、涂布在金属集流体上的上述硅/铜/纤维状碳/碳化物复合材料和用于涂布所述硅/铜/纤维状碳/碳化物复合材料的黏合导电剂。本发明还公开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上述锂离子电池负极。本发明中,硅颗粒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较小,而且铜颗粒和纤维状碳、碳化物构建了良好的三维空间导电网络,提高了硅负极的电子导电和离子导电并缓解了体积膨胀,使本发明具有较好的循环性能、倍率性能和较高的比容量。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8321396A

    公开(公告)日:2018-07-24

    申请号:CN201711459492.0

    申请日:2017-12-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包括金属集流体、导电剂、粘合剂、负极活性物质,所述负极活性物质为纳米颗粒/层状碳/纤维状碳/碳复合材料。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应用。本发明以纳米颗粒/层状碳/纤维状碳/碳复合材料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可有效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比容量和倍率性能。试验证明,本发明锂离子电池在室温下,在200mA/g(质量按负极活性物质的质量计算,下同)的电流密度进行充放电循环20圈后,放电容量保持在1303mAh/g左右,容量保持率高达93.1%,其循环性能优异。本发明制备工艺简单,易操作,便于大量生产。

    一种微米级石榴状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8288707A

    公开(公告)日:2018-07-17

    申请号:CN201810140302.7

    申请日:2018-02-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米级石榴状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包括如下步骤:S1、将葡萄糖溶于去离子水中,超声使其完全的溶解,加入适量的酸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和硅粉并充分地搅拌分散;S2、将上述的混合溶液与磁子转移到水热反应釜中,水热反应釜置于油浴锅中进行恒温反应,并且维持整个过程的充分地搅拌;S3、将所得的产物依次经过离心、洗涤、煅烧碳化、高压干燥及高能机械研磨获得微米级石榴状硅碳负极材料。本发明通过降低纳米材料的比表面积及提高二次颗粒内部的电子传输能力,同时又能起到吸收硅颗粒体积膨胀的作用,从而维持整个充放电过程中SEI膜的稳定,提高了电池材料的容量和循环稳定性能。

    一种C@MCNTS@PANI包覆的LMFP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198286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260047.5

    申请日:2024-03-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MCNTS@PAN I包覆的LMFP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将铁源、锰源、磷酸源、锂源、碳源、去离子水混合均匀后进行超细研磨,得到LMFP一次浆料,将该LMFP一次浆料进行喷雾干燥、煅烧,得到LMFP一次烧结料;将纳米管聚苯胺、多壁碳纳米管、LMFP一次烧结料、乙醇混合均匀后进行二次超细研磨,得到LMFP二次浆料;将LMFP二次混合料进行喷雾干燥、烧结得到LMFP二次烧结料;将二次烧结料进行气流粉碎,得到C@MCNTS@PAN I包覆的LMFP正极材料。本发明通过将纳米化及喷雾造粒手段,可大幅缩短锂离子传输路径,提高导电性能及倍率性能。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复合负极材料、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7276513A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311455600.2

    申请日:2023-11-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用复合负极材料、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本发明锂离子电池用复合负极材料Si‑xSiO2@EG@C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膨胀石石墨中加入水超声搅拌,然后依次加入有机硅和乙醇进行第一次反应,调节pH值进行第二次反应,得到第一前驱体H2SiO3@EG;S2、将所述第一前驱体和镁粉混合后在惰性气氛下进行煅烧处理,得到第二前驱体Si@EG;S3、将所述第二前驱体进行60Co辐照源辐照,得到第三前驱体Si‑xSiO2@EG;S4、将所述第三前驱体在乙烯气氛中进行化学气相沉积,以进行碳包覆,得到所述锂离子电池用复合负极材料。本发明锂离子电池用复合负极材料有效的缓解了Si材料的体积膨胀和导电性差的问题,使用该材料制备的锂离子电池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一种无钴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845151A

    公开(公告)日:2021-12-28

    申请号:CN202110988834.8

    申请日:2021-08-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钴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将可溶性铝盐、可溶性镍盐混合加入到纯水中配成铝镍无机盐混合液;以铝镍无机盐混合液、氨水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为原料进行共沉淀反应,待反应完成后进行陈化,然后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铝镍前驱体;将铝镍前驱体加入到高锰酸钾溶液中,搅拌,然后进行微波处理,冷却,洗涤,干燥,得到铝镍猛前驱体;将铝镍猛前驱体和锂盐混合,在空气氛或氧气氛中烧结,冷却、研磨,即得。本发明制备的无钴三元正极材料因不含有Co元素,使得材料成本大幅降低,且Al和Mn元素的引入使得材料稳定性提升,循环性能相较于含钴三元正极材料NCM无明显差异。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