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743677A
公开(公告)日:2024-10-08
申请号:CN202410719633.1
申请日:2024-06-05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抗肿瘤碘油卡介苗乳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包括以下步骤:S1,将碘油分散在吐温80中,得碘油分散液;S2,将卡介苗分散在生理盐水中,得卡介苗分散液;S3,用两注射器分别吸取碘油分散液和卡介苗分散液,将两注射器的出口用软管或三通阀连通,推拉两注射器的活塞多次,进行充分混合乳化,得到抗肿瘤碘油卡介苗乳剂。发明制得的碘油卡介苗乳剂表现强免疫激活效应,同时也可作为肝癌的介入免疫治疗制剂,克服了卡介苗依赖纤连蛋白内化、免疫刺激力弱和存在系统感染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040667A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110256758.1
申请日:2021-03-09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A61K51/04 , A61K51/00 , A61P35/00 , A61K101/02 , A61K103/30 , A61K10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素‑碘油均相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核素‑碘油均相制剂包括碘油注射液和核素螯合物;所述核素螯合物通过超稳定均相制备法均匀分布于碘油注射液中,剂量为0.2‑5mCi/1mL碘油;其中,所述核素螯合物由摩尔比为1:1‑1:20的核素和螯合剂组成。利用本发明方法制备的核素‑碘油均相制剂成分稳定,并且经过长时间的放置核素也不会析出,加之碘油在肿瘤部位的长时间选择性靶向富集,为体内放射治疗提供了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14652843A
公开(公告)日:2022-06-24
申请号:CN202210072947.8
申请日:2022-01-2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A61K47/54 , A61K47/64 , A61K9/06 , A61K9/08 , A61K41/00 , A61K49/00 , A61P27/02 , B82Y5/00 , B82Y30/00 , B82Y40/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眼部新生血管药物及制备方法,所述治疗眼部新生血管药物包括靶向前驱分子和超小型纳米颗粒;所述靶向前驱分子为两个4,4'‑联吡啶‑锌(II)分子和一个新生血管靶向多肽由一个苯环联结而成;所述超小型纳米颗粒为一种金/铂‑吲哚菁绿纳米复合物。该药物中靶向前驱分子和超小型纳米颗粒在新生血管区域发生自组装实现治疗药物在新生血管中的有效富集,并且在非标记区域超小型纳米颗粒代谢外排从而降低药物在正常组织中残留,安全性高。
-
公开(公告)号:CN109432439A
公开(公告)日:2019-03-08
申请号:CN201811390306.7
申请日:2018-11-2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声动力治疗效果的金属-卟啉纳米颗粒、制备方法及其应用。首先,利用卟啉的磺酸根离子和铁离子(Fe3+)进行结合,并且通过自组装形成卟啉类金属有机纳米颗粒。该纳米结构具有更加优异的声动力治疗性能,并且具有分子影像监控示踪的性能。本发明中,制备了具有靶向肽修饰的Zn(II)-二甲基吡啶胺二聚体(Bis(DPA-Zn)-RGD)。进一步,应用纳米TPPS表面的磺酸根离子和Zn(II)-二甲基吡啶胺(DPA-Zn)能够结合的能力,在表面修饰具有肿瘤靶向能力的Bis(DPA-Zn)-RGD。通过表面修饰后的纳米结构通过和siRNA的磷酸根离子进行结合能够对siRNA进行装载。
-
公开(公告)号:CN106248930B
公开(公告)日:2017-12-08
申请号:CN201610581667.4
申请日:2016-07-22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G01N33/569 , G01N33/551 , G01N33/543 , G01N33/5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病原体比色分析传感器。该二氧化锰纳米粒子表面利用氨基化的聚乙二醇进行修饰来改善水溶性并且表面利用EV71二抗进行标记。本发明中使用的纳米银是4‑邻巯基苯甲酸和三聚氰胺共同修饰,并且该纳米银在锰离子存在下有着明显的螯合反应。在96‑微孔板上进行EV71一抗的修饰,通过层层免疫反应将纳米二氧化锰进行捕获。捕获的纳米二氧化锰可以被维生素C还原同时锰离子释放,从而引起纳米银的团聚,达到EV71病原体高灵敏测试。本发明中使用的纳米二氧化锰可以明显的降低测定检测线,另外该传感器还有制备简单价格便宜以及检测迅速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6248930A
公开(公告)日:2016-12-21
申请号:CN201610581667.4
申请日:2016-07-22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G01N33/569 , G01N33/551 , G01N33/543 , G01N33/53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33/54346 , G01N33/531 , G01N33/551 , G01N33/569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病原体比色分析传感器。该二氧化锰纳米粒子表面利用氨基化的聚乙二醇进行修饰来改善水溶性并且表面利用EV71二抗进行标记。本发明中使用的纳米银是4-邻巯基苯甲酸和三聚氰胺共同修饰,并且该纳米银在锰离子存在下有着明显的螯合反应。在96-微孔板上进行EV71一抗的修饰,通过层层免疫反应将纳米二氧化锰进行捕获。捕获的纳米二氧化锰可以被维生素C还原同时锰离子释放,从而引起纳米银的团聚,达到EV71病原体高灵敏测试。本发明中使用的纳米二氧化锰可以明显的降低测定检测线,另外该传感器还有制备简单价格便宜以及检测迅速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8697903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0912137.8
申请日:2024-07-09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A61K51/12 , A61K51/06 , A61P35/00 , A61K10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包载钆金属的偕胺肟改性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包括:S1,将聚乙烯醇粉末加入钆金属溶液中溶解,滴入油相和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相中,在50‑90℃条件下进行搅拌;随后加入交联剂,在50‑90℃条件下继续搅拌5‑7 h;离心弃上清后,使用第一溶剂清洗沉淀,除去油相,进行真空干燥,得到内部包载钆金属的微球;S2,随后将微球、化学引发剂和丙烯腈加入介质中,在惰性气氛和50‑70℃条件下持续搅拌4‑6 h,对微球进行改性;S3,用第二溶剂清洗微球;将微球加入到盐酸羟胺溶液中,在50‑70℃条件下持续搅拌23‑25 h;清洗微球,最后进行真空干燥得到所述包载钆金属的偕胺肟改性微球。该微球内部包载大量钆金属离子,体外放射性标记稳定率超过98%。
-
公开(公告)号:CN114948935B
公开(公告)日:2024-05-17
申请号:CN202210310377.1
申请日:2022-03-28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A61K31/353 , A61K33/30 , A61K33/34 , A61K33/32 , A61K47/64 , A61P27/02 , A61P29/00 , B82Y5/00 , B82Y40/00 , C07K1/1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没食子酸衍生物纳米药物、制备方法及应用,该药物通过没食子酸衍生物和金属离子之间的螯合后再修饰靶向多肽得到。该药物易富集,对角膜新生血管、干眼病、角膜炎疗效好,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270479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286091.9
申请日:2023-03-22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A61K9/14 , A61K31/513 , A61P17/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氟尿嘧啶纯药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氟尿嘧啶纯药溶解于溶剂中,获得药物溶液;S2,向反应器中通入以CO2至压力20‑28MPa,待温度稳定在60‑70℃和压力稳定在22‑28MPa后,将步骤S1所得的药物溶液以1.5‑3.0mL/min的速率通入反应器中反应1.5‑2h;S3,将步骤S2所得混合溶液以0.5‑2.0mL/min的速率喷入膨胀室内形成微滴,接着去除微滴中的溶剂,得到氟尿嘧啶纯药纳米颗粒。
-
公开(公告)号:CN113143847B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110256222.X
申请日:2021-03-09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A61K9/06 , A61K47/06 , A61K47/44 , A61K45/00 , A61K31/166 , A61K31/221 , A61K31/445 , A61P17/02 , B01F33/7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皮肤长效低毒驱虫软膏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通过加压实现药物组分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分散,并且在反应釜降压过程中驱虫药物分散到医用凡士林内,从而得到驱虫药物‑凡士林软膏。本发明制备的驱虫软膏中驱虫药物以一次颗粒的形式稳定分散在凡士林内,该驱虫软膏在长时间存储后驱虫药物也能够稳定的分散在凡士林内,不会发生药物聚集、析出。和其他市售驱虫产品对比,本发明中制备的驱虫药物‑凡士林用于皮肤涂抹实现长效驱虫效果,同时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屏蔽环境从而降低驱虫药物渗透性皮肤吸收,降低体内长期暴露的毒性风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