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808355A
公开(公告)日:2023-03-17
申请号:CN202211548986.7
申请日:2022-12-05
Applicant: 南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小尺寸变角拉伸力学实验平台、设计方法和工作方法,属于实验设备技术领域。解决了实验平台整体尺寸较大,不便于观察实验样本的力学现象的问题。其技术方案为:平台包括平台基座、移动拉钩、位移螺丝、传动螺丝和分离式加载平台;平台基座在XY平面上设有光滑凹槽,可装载1~4个移动拉钩,位移螺丝同轴装载在平台上拉钩内侧,临近末端处设置环状凹槽,传动螺丝在Z轴方向与移动拉钩拧紧连接,端部置于位移螺丝凹槽内。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具备小尺寸、加载精度高、任意拉伸方向优点,避免目前力学实验设备尺寸过大,难以进行微米级二维材料力学现象研究、拉伸破坏过程实时观测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561141A
公开(公告)日:2023-01-03
申请号:CN202211293785.7
申请日:2022-10-21
Applicant: 南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材料工程、力学领域、膜工程领域内结合力学场后微纳米材料对气体或液体外部实验材料的渗流性能的测试。具体为一种可组装微纳米渗流装置、设计方法和工作方法。解决了可以模块化安装的问题。技术方案为包括载物片、传力块、受力块、渗流前导管和渗流后导管,各部分均采用同种软性材料制成,整体长度、宽度均大于等于20mm,小于等于100mm。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可有效避免目前微纳米材料渗流实验难以结合材料力学性质、应用范围较窄、不便于观测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868621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886698.5
申请日:2024-07-03
Applicant: 南通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变换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二次型双向变换器、控制方法及在储能系统中的应用,其第一电感的第一端与低压侧电源正极连接;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与第一开关管的漏极、第二开关管的源极、第三开关管的源极连接;第二电感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关管的漏极、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感的第二端与第三开关管的漏极、第四开关管的源极连接;第四开关管的漏极与第二电容的第一端、高压侧电源正极连接;第一开关管的源极、第一电容的第二端、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与低压侧电源负极和高压侧电源负极连接。采用高压侧电压、低压侧电流双闭环控制,实现高压侧电压的恒压和能量的双向流动。该变换器具具有高升/降压能力、开关管能实现软开关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8868607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886692.8
申请日:2024-07-03
Applicant: 南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变换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向变换器、控制方法及其户用储能系统中的应用,变换器中,耦合电感包含绕组N1和绕组N2,电感L1的一端、绕组N2的第一端、电容CL的正极相连,作为变换器低压侧的正极;开关管S1的源极、开关管S2的源极、电容C1的负极、开关管S4的漏极、电容CL的负极相连,作为变换器低压侧的负极;开关管S1的漏极与电感L1的另一端、开关管S3的源极相连;绕组N2的第二端与辅助电感Ls的一端连接,辅助电感Ls的另一端与开关管S2的漏极、电容C2的正极相连;开关管S3的漏极与电容C1的正极相连,作为变换器高压侧的正极;电容C2的负极与开关管S4的源极、绕组N1的第二端相连;绕组N1的第一端作为变换器高压侧的负极。
-
公开(公告)号:CN117910264A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410103723.8
申请日:2024-01-24
Applicant: 南通大学
IPC: G06F30/20 , G06T17/05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考虑破碎和胞元几何形态的真实颗粒离散元模型构建方法,属于岩土材料离散元数值模拟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方法未考虑晶体形态对岩土材料破碎特征的影响,并可以提前考虑破碎后的颗粒形态分布来更加真实地模拟破碎特征。该构建方法为:获取真实颗粒三维形貌模型;构建泰森多面体;将真实颗粒三维形貌模型和泰森多面体导入离散元软件;将真实颗粒三维形貌模型转换为节理轮廓;以节理轮廓为边界切割泰森多面体,并删除边界外的泰森多面体,获得真实颗粒离散元模型;对真实颗粒离散元模型添加墙体和接触模型进行颗粒破碎离散元数值模拟。有益效果为:真实颗粒离散元模型可同时反映晶体胞元几何形态、真实颗粒轮廓以及破碎特征。
-
公开(公告)号:CN118842321A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410894687.1
申请日:2024-07-04
Applicant: 南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DC‑DC升压变换技术,具体涉及一种Boost变换器及光伏接口装置,L1的一端与S2的漏极、D2的阳极、Cin的正极、Co2的负极连接,作为所述Boost变换器的正极性输入端;L2的一端与S1的源极、D1的阴极、Cin的负极、Co1的正极连接,作为所述Boost变换器的负极性输入端;S1的漏极与L1的另一端、C1的正极相连;S2的源极与L2的另一端、C2的负极相连;D1的阳极与C1的负极、D3的阴极相连;D2的阴极与C2的正极、D4的阳极相连;Co1的负极与D3的阳极连接,作为所述Boost变换器的正极性输出端;Co2的正极与D4的阴极连接,作为所述Boost变换器的负极性输出端。
-
公开(公告)号:CN116789406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10230853.3
申请日:2023-03-11
Applicant: 南通大学
IPC: C04B28/04 , C04B20/10 , C04B14/02 , C04B111/7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碳纳米管包覆粉煤灰改性水泥基的注浆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注浆材料包括以下组分:硅酸盐水泥、粉煤灰、分散液的比值为4:1:2;所述粉煤灰将通过盐酸酸洗、去离子水洗涤以及充分烘干,去除表面杂质,并通过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偶联剂对粉煤灰实现功能化;所述分散液为碳纳米管和聚羧酸减水剂混合而成的分散液;由此,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制备得到流动性能更高,力学性能更强和价格更低廉的注浆材料,与水泥净浆相比,本发明公开的注浆材料流动性能提高了18.2%~25.1%;7天力学性能提高了7.7%~8.0%。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