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流控隐球菌分选装置及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709368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510223179.5

    申请日:2025-02-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流控隐球菌分选装置及检测方法,该装置包括:聚焦段,用于接收流体溶液对流体溶液中的粒子进行聚焦;下沉段,用于接收聚焦粒子后的流体溶液并进行分层;分液段,用于对分层后的流体溶液中的脑脊液分离;捕获件,用于接收分离脑脊液后的流体溶液,并对其中粒子进行捕获;出口段,用于对捕获件内的流体溶液进行排出;聚焦段呈类锯齿状,由多个类倒V形组件构成,每个类倒V形组件内均设置有聚焦通道,相邻两个类倒V形组件通过共端点串联且内部聚焦通道相通;本发明通过设置的独特结构,能够在较短时间实现隐球菌的精准聚焦、分离与富集从而实现检测的目的。

    一种PCR八连管检测装置及方法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197340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311105611.8

    申请日:2023-08-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PCR八连管检测装置及方法,其中遮光器上端为锥形台,遮光器内设有两个遮光板,利用锥形台的定型作用将PCR管侧壁的检测盲区在腔体内处于敞开暴露状态,腔体内两个遮光板组成的扇形区域使PCR管的一侧与连接器内腔形成光通路,光源器件的光路透过PCR管一侧的局部管壁并进入扇形区域中,而后经连接器内腔作用于传感头,令局部管壁的透光强度被光照强度传感器接收,扭转连管朝向使PCR管各处管壁的局部透光光线先后进入扇形区,并被传感器单独检测,即可准确检测PCR管的各处壁厚及其均一性,此方式可针对PCR管体所特有的连管结构进行全面性的壁厚检测,消除检测盲区并提高测量范围及精度,确保PCR实验的正常追溯排查及优化调整。

    一种医用测试机
    3.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6559968U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220924491.9

    申请日:2022-04-21

    Inventor: 袁磊 陈嫱 赖兰敏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医用测试机,包括机架及转动式设于机架上的稀释搅拌组件,稀释搅拌组件的四周分别设有样品放置架、检测试剂架、耗材放置架及稀释液放置盒,稀释搅拌组件与样品放置架及耗材放置架之间均设有定位组件,稀释搅拌组件包括活塞驱动组件,活塞驱动组件一端插接设有一次性注射器。通过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完成测试过程中稀释液及待测物的采集,并通过拆卸组件对一次性注射器完成拆卸,并通过纵向移动组件带动活塞驱动组件下降完成一次性注射器的插接安装,省去了现有技术中需要对取样针进行反复清洗的工序,大大提高了测试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由于清洗不充分导致的污染风险。

    试剂配液装置
    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2446363U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21659187.1

    申请日:2024-07-15

    Inventor: 袁磊 赖兰敏 张婷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试剂配液装置,包括控制机构、辅助机构和混合机构,所述辅助机构位于控制机构顶部,所述混合机构位于控制机构顶部,所述控制机构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顶部固定连接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正面固定连接有控制面板,所述工作台顶部固定连接有放置板,所述放置板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卡槽,所述工作台顶部固定连接有蠕动泵,所述蠕动泵正面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卡块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设置有四个,所述卡块设置有四个,所述第二卡槽设置有四个。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溶液瓶放在卡槽内壁,通过软管固定在卡块之间,使用控制面板下达指令控制蠕动泵转动将溶液通过输液管输送到搅拌罐。

    一种液态分层剥离祛皱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6536416U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220884143.3

    申请日:2022-04-18

    Inventor: 袁磊 陈嫱 赖兰敏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态分层剥离祛皱装置,包括针管,针管的一端设有针头,针管的另一端设有推送组件,针管远离推送组件的一端设有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设于针管侧壁上的导套,导套滑动连接有一滑杆,滑杆的第一端连接有支撑部,滑杆的第二端连接有限位部;滑杆上连接有限位组件,限位组件用于调节导套在滑杆上的滑动距离。通过支撑部放置于面颊稳定针头,避免长时间手持装置手部抓持不够稳定,进一步地,医护人员可通过调节限位组件在滑杆上的相对位置,控制导套的滑动距离,进而控制针头刺入皮肤的深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注射器在除皱时,容易产生晃动引起客户疼痛,以及在注射过程中难以控制针头的刺入深度,影响祛皱效果的技术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