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dTe/CdS量子点的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832014A

    公开(公告)日:2018-11-16

    申请号:CN201810659444.4

    申请日:2018-06-22

    Inventor: 王红玉 单丹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CdTe/CdS量子点的发光二极管,从下至上依次包括Au电极、P-Si衬底层、Si纳米线层、空穴传输层PVK、CdTe/CdS量子点/POSS纳米复合膜层、Au纳米棒层、ZnO电子传输层以及ITO电极。本发明采用POSS作为溶液添加剂,同时也作为CdTe/CdS QDs与ZnO之间的空穴阻挡层,维持量子点的荧光,提高成膜质量,进而提高器件性能。本发明采用P-Si为衬底,以其作为空穴注入层,有利于实现大面积的光电集成。把不同长径比的金纳米棒嵌入P-Si/PVK/CdTe/CdS QDs/POSS/ZnO结构的QLED中,利用金纳米棒表面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与发光二极管电致发光的相互耦合作用,能够明显提升器件的性能。

    基于CdTe/CdS量子点的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832014B

    公开(公告)日:2020-12-25

    申请号:CN201810659444.4

    申请日:2018-06-22

    Inventor: 王红玉 单丹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CdTe/CdS量子点的发光二极管,从下至上依次包括Au电极、P‑Si衬底层、Si纳米线层、空穴传输层PVK、CdTe/CdS量子点/POSS纳米复合膜层、Au纳米棒层、ZnO电子传输层以及ITO电极。本发明采用POSS作为溶液添加剂,同时也作为CdTe/CdS QDs与ZnO之间的空穴阻挡层,维持量子点的荧光,提高成膜质量,进而提高器件性能。本发明采用P‑Si为衬底,以其作为空穴注入层,有利于实现大面积的光电集成。把不同长径比的金纳米棒嵌入P‑Si/PVK/CdTe/CdS QDs/POSS/ZnO结构的QLED中,利用金纳米棒表面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与发光二极管电致发光的相互耦合作用,能够明显提升器件的性能。

    基于物联网通讯的太阳能电池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641377B

    公开(公告)日:2021-09-17

    申请号:CN202010704098.4

    申请日:2020-07-21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物联网通讯的太阳能电池装置,包括底板、转动板、光伏板、蓄电池、端盖、方形框、T型杆、弹簧一、L型杆、T型块、弹簧二、圆槽、磁环、螺杆、螺母、斜块、斜槽、导向槽、斜杆、固定环、圆环、U形杆、圆板、T型压块、弹簧三、固定块、固定销、弧形板以及磁块。本申请螺杆转动带动螺母沿着螺杆移动,螺母移动带动斜块移动,斜块沿着斜槽移动,斜块顶端从斜槽较深一端逐渐移动至斜槽较浅一端,进而对转动板进行挤压,U型杆移动带动圆环移动进入固定环内部,接着利用固定销转动弧形板,弧形板转动对T型压块进行挤压,T型压块受到挤压移动与圆环环形侧面贴合,进而将圆环夹持固定在固定环内部。

    一种叠层富硅碳化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341858A

    公开(公告)日:2020-06-26

    申请号:CN202010095621.8

    申请日:2020-02-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叠层富硅碳化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制备方法,从下至上依次包括ITO导电玻璃、硼掺杂非晶碳化硅薄膜、叠层富硅碳化硅薄膜、磷掺杂非晶碳化硅薄膜、铝电极,其中,叠层富硅碳化硅薄膜由多层不同硅碳比的富硅碳化硅薄膜组成,且通过激光晶化技术形成具有不同光学带隙的镶嵌型硅量子点薄膜吸收层。本发明设计具有不同硅碳比的叠层富硅碳化硅薄膜吸收层,更有效地控制各个子层的光学带隙,能够拓宽光谱响应范围,更有效的提高光吸收率,从而有利于获得比较高的光电转化效率。

    基干物联网通讯的太阳能电池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641377A

    公开(公告)日:2020-09-08

    申请号:CN202010704098.4

    申请日:2020-07-21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干物联网通讯的太阳能电池装置,包括底板、转动板、光伏板、蓄电池、端盖、方形框、T型杆、弹簧一、L型杆、T型块、弹簧二、圆槽、磁环、螺杆、螺母、斜块、斜槽、导向槽、斜杆、固定环、圆环、U形杆、圆板、T型压块、弹簧三、固定块、固定销、弧形板以及磁块。本申请螺杆转动带动螺母沿着螺杆移动,螺母移动带动斜块移动,斜块沿着斜槽移动,斜块顶端从斜槽较深一端逐渐移动至斜槽较浅一端,进而对转动板进行挤压,U型杆移动带动圆环移动进入固定环内部,接着利用固定销转动弧形板,弧形板转动对T型压块进行挤压,T型压块受到挤压移动与圆环环形侧面贴合,进而将圆环夹持固定在固定环内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