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超表面的动态可调太赫兹空间功分器

    公开(公告)号:CN117335114A

    公开(公告)日:2024-01-02

    申请号:CN202311403405.5

    申请日:2023-10-26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超表面的动态可调太赫兹空间功分器,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金属反射层、第一介质基底、箭头形金属微结构阵列、第二介质基底、双层石墨烯光栅偏置结构;通过调节箭头形金属微结构阵列中箭头形金属微结构的长度和朝向以使超表面功分器具有相等相位间隔的相位梯度,使太赫兹波信号分束为镜面反射方向上的同极化波和异常反射方向上的交叉极化波,通过对双层石墨烯光栅偏置结构施加不同的偏置电压,调节石墨烯层的费米能级,进而调控交叉极化波和同极化波的功率比例,以实现太赫兹波信号在镜面反射方向与异常反射方向的强度分配。通过本申请的功分器,实现了单波束入射信号向多空间信道的分束与不同辐射方向上的强度动态分配。

    一种超表面参数预测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6486963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466880.0

    申请日:2023-04-26

    Inventor: 张银 俞俊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表面参数预测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方法包括:构造超表面基本周期单元结构;超表面基本周期单元结构的金属贴片层由呈双轴对称分布的多个基本单元结构组成,基本单元结构包括呈对称分布的多个金属片;随机生成多个不重复的基本单元对称矩阵;利用仿真软件仿真生成多个超表面周期单元并得到每个超表面周期单元的参数;训练预先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得到超表面参数预测模型;将待预测超表面周期单元的相应基本单元对称矩阵输入到超表面参数预测模型中,得到对预测超表面周期单元的参数预测结果。本发明缩小了作为输入的矩阵的规格,降低了神经网络模型的计算成本和复杂度;还可以准确得到电磁响应的累积相位,方便于后续应用。

    一种新粮掺陈检测方法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680586A

    公开(公告)日:2018-10-19

    申请号:CN201810343644.9

    申请日:2018-04-17

    Inventor: 张银 曹杰 毛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2/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粮掺陈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含有待检样品的超材料谐振吸波器置于拱形测试系统中;其中,所述含有待检样品的超材料谐振吸波器具有亚克力盒,所述亚克力盒的底部放置有金属反射层,金属反射层上设置有中间介质层,所述中间介质层由均匀填充且表面平整的待检样品构成,所述中间介质层上设置有超材料样板,所述超材料样板上覆盖亚克力盒盖;利用自由空间测试法采集所述含有待检样品的超材料谐振吸波器在工作频率频段的微波反射谱S11,根据S11计算得到第一谐振吸收频率;根据预测模型和所述第一谐振吸收频率计算所述待检样品中的陈粮的含量。

    一种可调平面三棱镜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581553A

    公开(公告)日:2023-08-11

    申请号:CN202310469765.9

    申请日:2023-04-26

    Inventor: 张银 俞俊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可调平面三棱镜。其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电导体结构层、介质基底和金属背板,其中电导体结构层包括绝缘层,绝缘层上设置有多个间隔布置的超表面基本单元,每个超表面基本单元包括在绝缘层的上、下表面对称设置的两条石墨烯条带。该可调平面三棱镜采用的是双层石墨烯光栅、介质基底和金属背板的结构设计,可以实现宽频带太赫兹波异常反射角度的完美色散;由于石墨烯的电可调特性,通过外加偏置电压能够改变单元中石墨烯的费米能级,使得反射波束的色散角度范围可以方便快速地任意动态调整;另外,由对称设置的两条石墨烯条带组成的双层电偏置结构,更便于施加偏置电压,易于加工实现。

    一种多频吸波器及其谐振吸收特性定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171576A

    公开(公告)日:2024-06-11

    申请号:CN202410339029.6

    申请日:2024-03-22

    Inventor: 张银 朱文静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多频吸波器及其谐振吸收特性定制方法,包括超表面结构设计、神经网络模型搭建、PSO寻找最优参数和结果分析等步骤,结果表明,该方法使得整个定制超表面吸收峰个数与峰值位置的流程更为简洁,自动生成和优化结构更加高效,显著减少了人力与时间成本,提高了设计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同时扩展了超表面吸收特性的潜在应用范围。本方案通过高效优化、多参数优化、数据驱动设计、自适应调整和全局搜索等方式,有效解决了超表面设计中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高了设计效率、精度和性能,推动了超表面技术的智能化、高效化和精准化发展。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