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外阻超/高超声速进气道及激波/边界层干扰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091158A

    公开(公告)日:2017-08-25

    申请号:CN201710427100.6

    申请日:2017-06-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C7/042 F02C7/057 F05D2270/1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外阻超/高超声速进气道,在超/高超声速进气道入口布置二维鼓包并在迎风面与背风面的内凹处布置局部放气缝/孔阵列,同时将鼓包下方的放气腔分隔为两个子腔,并采用电磁铁和带有折角的金属板来实现对两个放气子腔开闭的控制。通过控制两个放气子腔的开闭,本发明能够适应进气道工作马赫数和姿态角变化带来的激波强度和入射点位置变化,获得对唇罩激波/边界层干扰导致的边界层分离的最佳控制能力,对于拓宽低外阻超/高超声速进气道的工作范围、提高总压恢复系数具有显著的效果。并且,由于本发明具有较强的流动控制能力,允许进气道采用水平唇罩设计,为此可以有效降低飞行器的外部气动阻力。

    一种带台阶的半埋入式进气道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262313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436278.3

    申请日:2024-10-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台阶的半埋入式进气道,包括进气道内通道、第一进气道导流面、第一进气道导流面向前延伸的第二进气道导流面、高于第二进气道导流面的台阶部。其中通过设置所述台阶部上表面的高度与唇罩上表面的高度相同,使进气道进气口无附加的正投影面积,从而提高隐身性能并降低迎风阻力;通过在台阶部中凹设有自前向后向两侧逐渐扩张的凹槽及在第一进气道导流面的前端与第二进气道导流面交界处形成高于第二进气道导流面的后掠三角形尖劈,确保了进气口处的高质量来流。

    与前体一体化的下颔式超声速或高超声速进气道及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089340B

    公开(公告)日:2018-07-27

    申请号:CN201710413278.5

    申请日:2017-06-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种与飞行器前体体化的下颔式超声速/高超声速进气道及设计方法。所述下颔式超/高超声速进气道包括局部乘波压缩面、旋成轴对称压缩面、旋成轴对称唇罩、后掠侧板、环形转圆弯曲扩张管道、前体头部上表面、前体头部过渡面、飞行器机身型面。通过将飞行器前体头部进行非对称设计,并结合非规则的捕获面设计,可以显著增加进气道的理论捕获面积和飞行器迎风面的利用效率,并减小飞行器前体头部上方的激波强度以及迎风面积。通过将飞行器前体和下颔式进气道的激波系进行整体设计,其可避免强激波损失和局部重新加速区。为此,本发明对于提高进气道的流量捕获能力和总压恢复能力、降低飞行器的气动阻力均具有显著效果。

    与前体一体化的下颔式超/高超声速进气道及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089340A

    公开(公告)日:2017-08-25

    申请号:CN201710413278.5

    申请日:2017-06-0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4D33/02 B64D2033/026 B64F5/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与飞行器前体一体化的下颔式超/高超声速进气道及设计方法。所述下颔式超/高超声速进气道包括局部乘波压缩面、旋成轴对称压缩面、旋成轴对称唇罩、后掠侧板、环形转圆弯曲扩张管道、前体头部上表面、前体头部过渡面、飞行器机身型面。通过将飞行器前体头部进行非对称设计,并结合非规则的捕获面设计,可以显著增加进气道的理论捕获面积和飞行器迎风面的利用效率,并减小飞行器前体头部上方的激波强度以及迎风面积。通过将飞行器前体和下颔式进气道的激波系进行整体设计,其可避免强激波损失和局部重新加速区。为此,本发明对于提高进气道的流量捕获能力和总压恢复能力、降低飞行器的气动阻力均具有显著效果。

    低外阻超/高超声速进气道及激波/边界层干扰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091158B

    公开(公告)日:2018-05-18

    申请号:CN201710427100.6

    申请日:2017-06-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外阻超/高超声速进气道,在超/高超声速进气道入口布置二维鼓包并在迎风面与背风面的内凹处布置局部放气缝/孔阵列,同时将鼓包下方的放气腔分隔为两个子腔,并采用电磁铁和带有折角的金属板来实现对两个放气子腔开闭的控制。通过控制两个放气子腔的开闭,本发明能够适应进气道工作马赫数和姿态角变化带来的激波强度和入射点位置变化,获得对唇罩激波/边界层干扰导致的边界层分离的最佳控制能力,对于拓宽低外阻超/高超声速进气道的工作范围、提高总压恢复系数具有显著的效果。并且,由于本发明具有较强的流动控制能力,允许进气道采用水平唇罩设计,为此可以有效降低飞行器的外部气动阻力。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