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纳米级草酸锂/碳复合补锂剂、制备方法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9674077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820619.7

    申请日:2024-12-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级草酸锂/碳复合补锂剂、制备方法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本发明将草酸锂粉末制成草酸锂饱和水溶液,然后加入双亲性表面活性剂,可以限制草酸锂在干燥过程中晶体的过度生长,有效地缩小了草酸锂的粒径,从而缩短了离子传输路径。此外,加入碳材料后,双亲性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基团促进了碳材料的均匀分布,进而构建了三维导电网络结构,该结构有效缩短了电子传输路径,显著提升了材料的电导性。本发明制备的补锂剂具有显著的电化学性能,其分解电位被成功降低至约4.33 V,与商业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的工作电压范围相符。本发明所述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无需额外引入金属催化剂的优势,能够有效降低原料成本。

    镍钴锰氢氧化物@中空介孔碳球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21495B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010882953.0

    申请日:2020-08-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镍钴锰氢氧化物@中空介孔碳球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中空介孔碳球作为微型纳米反应器,通过调控其含量调控镍钴锰氢氧化物纳米片在中空介孔碳球内外表面的限域生长。该分级球型纳米结构使电极材料拥有较高的活性比表面积和较短的离子传输路径,在充放电过程中维持较好的结构稳定性;镍钴锰氢氧化物纳米片在碳球内外生长,可提高活性材料的堆积密度,提供额外的反应活性位点,在电流密度为1 A g‑1时其比电容达到1455.2 C cm‑3,在电流密度达20 A g‑1时其比电容仍高达1005.0 C cm‑3,表现出较好的倍率性;在电流密度为10 A g‑1的条件下测试其循环性能,5000圈后容量保持率达86.8%,具有很好的循环稳定性。

    双调节剂竞争配位制备二维金属有机框架电催化剂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322387B

    公开(公告)日:2023-10-31

    申请号:CN202110510837.0

    申请日:2021-0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调节剂竞争配位制备二维金属有机框架电催化剂的方法。所述方法先将对苯二甲酸和三乙烯二胺超声溶解在N’N‑二甲基甲酰胺中形成有机配体溶液,然后与过渡金属盐的水溶液均匀混合,并加入乙酸钠和吡啶作为调节剂,水热反应制得超薄二维MOFs电催化剂。本发明方法简单,只需简单调节剂吡啶和乙酸钠的用量即可获得不同尺寸的二维MOFs电催化剂。本发明制备的二维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电催化剂在碱性溶液中不会溶解,具有优异的电催化产氧性能和循环稳定性佳。

    一种神经状碳二氮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62792A

    公开(公告)日:2022-03-11

    申请号:CN202010952065.1

    申请日:2020-09-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神经状碳二氮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神经状碳二氮材料在微观上具有类神经结构,其中,类神经结构的长度范围为1500nm‑3500nm,宽度范围为1000nm‑2500nm。类神经结构中单个类神经元的类细胞体的长度范围为150nm‑350nm,宽度范围为100nm‑250nm,在单个类神经元中,类树突结构长度范围为100nm‑250nm,类轴突结构长度范围为300nm‑550nm。这种神经状碳二氮材料有着多孔、比表面积大,活性位点多以及结构稳定的特性。

    镍钴锰氢氧化物@中空介孔碳球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21495A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010882953.0

    申请日:2020-08-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镍钴锰氢氧化物@中空介孔碳球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中空介孔碳球作为微型纳米反应器,通过调控其含量调控镍钴锰氢氧化物纳米片在中空介孔碳球内外表面的限域生长。该分级球型纳米结构使电极材料拥有较高的活性比表面积和较短的离子传输路径,在充放电过程中维持较好的结构稳定性;镍钴锰氢氧化物纳米片在碳球内外生长,可提高活性材料的堆积密度,提供额外的反应活性位点,在电流密度为1 A g‑1时其比电容达到1455.2 C cm‑3,在电流密度达20 A g‑1时其比电容仍高达1005.0 C cm‑3,表现出较好的倍率性;在电流密度为10 A g‑1的条件下测试其循环性能,5000圈后容量保持率达86.8%,具有很好的循环稳定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