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心分离式光化学反应装置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5715963B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211028265.3

    申请日:2022-08-25

    Abstract: 本发明披露一种离心分离式光反应装置,包括反应釜、光照部件,驱动部件,反应釜内固定设置有导流挡板,光照部件设置在反应釜中心部位,在所述驱动部件驱动下反应釜旋转,带动导流挡板旋转产生搅拌与离心力,使得反应釜中随反应产生的固体沉淀物离心分离后排出。该光化学反应装置将搅拌动力设置于反应釜外、省去传统搅拌器,避免搅拌杆、桨等多余器件遮挡光线,留存更大的光反应空间;通过反应釜旋转,利用内壁导流模块进行搅拌并带动水体产生离心分离作用,通过旋转离心去除废水中原有的以及在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悬浮颗粒及不溶性固体,降低水体浊度,提高水体透光辐射照度,有效提高光利用率,解决了光化学反应过程中浊度增加带来的光化学反应效率低下的一系列问题。特别适合在反应中产生沉淀的光化学反应。本发明的装置典型地用于络合重金属废水的光催化分解处理中。

    一种离心分离式光化学反应装置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5715963A

    公开(公告)日:2023-02-28

    申请号:CN202211028265.3

    申请日:2022-08-25

    Abstract: 本发明披露一种离心分离式光反应装置,包括反应釜、光照部件,驱动部件,反应釜内固定设置有导流挡板,光照部件设置在反应釜中心部位,在所述驱动部件驱动下反应釜旋转,带动导流挡板旋转产生搅拌与离心力,使得反应釜中随反应产生的固体沉淀物离心分离后排出。该光化学反应装置将搅拌动力设置于反应釜外、省去传统搅拌器,避免搅拌杆、桨等多余器件遮挡光线,留存更大的光反应空间;通过反应釜旋转,利用内壁导流模块进行搅拌并带动水体产生离心分离作用,通过旋转离心去除废水中原有的以及在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悬浮颗粒及不溶性固体,降低水体浊度,提高水体透光辐射照度,有效提高光利用率,解决了光化学反应过程中浊度增加带来的光化学反应效率低下的一系列问题。特别适合在反应中产生沉淀的光化学反应。本发明的装置典型地用于络合重金属废水的光催化分解处理中。

    一种除磷系统及除磷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066046A

    公开(公告)日:2019-07-30

    申请号:CN201910298326.X

    申请日:2019-04-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除磷系统及除磷方法。其中,除磷系统包括:反应池,用于承载待处理废水;第一除磷装置,用于对所述反应池中的废水进行一次除磷;排水池,与所述反应池连接;至少一个第二除磷装置,与所述排水池连接,用于对检测后不符合排放标准的、一次除磷后的废水进行二次除磷,或将对检测后不符合排放标准的、一次除磷后的废水输送回所述第一除磷装置进行二次除磷,直至符合排放标准。本发明的除磷系统能使最终排放的水符合标准。

    一种三维电催化反应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607697A

    公开(公告)日:2019-04-12

    申请号:CN201811626938.9

    申请日:2018-12-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三维电催化反应装置。包括壳体,沿壳体的底端至顶端的方向上,依次设置气液提升区和三维电催化反应区,还包括,若干空心阴极柱和空心阳极柱,彼此套设,且两者的间隙中放置催化剂;布水装置和布气装置,均设置于气液提升区,以向三维电催化反应区内布水和布气,并使催化剂在三维电催化反应区内呈流态化。本发明通过将阴阳空心柱交错布置在三维电催化反应区内,增大了三维电催化反应区内的废水与空心柱的接触面积,提高了设备的反应效率;另外,通过在三维电催化反应区的下端设置布气装置,使反应区内的催化剂在气体的作用下与废水充分混合,进一步提高了废水的处理效率,节约了处理成本。

    一种活性炭纤维及负载碳纳米管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481365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011165492.1

    申请日:2020-10-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活性炭纤维及负载碳纳米管的方法,属于材料领域。该材料是将纤维依次经过活化、预氧化和碳化过程,之后经过改性碳纤维负载前驱体和炭纳米管‑活性碳纤维的过程,即可得到目标产品。本发明采用了一种新型的物理化学活化方法(辐照‑化学法)制备活性碳纤维。采用60Co‑γ射线辐照法进行活化,同时结合常规化学法制备活性碳纤维产品,实现了对活性炭纤维表面改性的目的,在对活性炭纤维表面改性的同时,于活性炭纤维表面负载碳纳米管,进一步优化了活性碳纤维的结构和性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