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抗多菌灵的哈茨木霉菌株Th-N5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6282029A

    公开(公告)日:2017-01-04

    申请号:CN201610652251.7

    申请日:2016-08-11

    Inventor: 黄振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R1/885 A01N47/18 A01N63/04 A01N230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抗多菌灵的哈茨木霉菌株Th-N5及其应用。所述哈茨木霉菌株Th-N5于2016年5月6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16251。经侵染生物学研究和室内生物测定,该菌株对桑葚白果病具有很好的防效,而且该菌株对化学农药多菌灵有较强的抗药性,其与低剂量的多菌灵混合使用可彻底控制桑葚白果病,大大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解决桑果中的农药残留问题。该菌株为中国本土的菌株,并非从国外引进,能适应本地的自然环境。另外,哈茨木霉菌是一种生防真菌,作为一种活体生物农药,具有不同于现有化学杀虫剂的全新的作用机理、对环境无污染、无残留的特征,可适应有机食品生产的要求。

    蜡蚧轮枝菌与高效氯氰菊酯复配的杀虫主剂及杀虫剂

    公开(公告)号:CN101513193B

    公开(公告)日:2011-09-14

    申请号:CN200910037748.8

    申请日:2009-03-10

    Inventor: 任顺祥 黄振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蜡蚧轮枝菌与高效氯氰菊酯复配的杀虫主剂及杀虫剂。所述主剂为蜡蚧轮枝菌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混合物,所述蜡蚧轮枝菌∶高效氯氰菊酯质量比为100∶5~50;所述杀虫剂由主剂和辅剂组成,按质量百分比计主剂为5~50%,辅剂为50~95%。经长期的侵染生物学研究和室内生物测定,蜡蚧轮枝菌对多种害虫尤其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很强的侵染杀虫效果。本发明所述蜡蚧轮枝菌与高效氯氰菊酯的复配杀虫剂对粉虱、蚜虫、小菜蛾等害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蜡蚧轮枝菌与印楝素复配的杀虫主剂及杀虫剂

    公开(公告)号:CN101513194B

    公开(公告)日:2011-08-17

    申请号:CN200910037750.5

    申请日:2009-03-10

    Inventor: 黄振 任顺祥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50/35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蜡蚧轮枝菌与印楝素复配的杀虫主剂和杀虫剂。所述主剂为蜡蚧轮枝菌和印楝素的混合物,所述蜡蚧轮枝菌∶印楝素质量比为100∶0.05~0.30;所述杀虫剂由主剂和辅剂组成,按质量百分比计主剂为20~60%,辅剂为40~80%,所述复配杀虫剂可制备成可湿性粉剂、真菌孢子悬浮剂和油剂。本发明所述复配杀虫剂的防治效果优于只使用一种药剂例如印楝素的防治效果,并可以有效减少印楝素在生产实际中的使用量。经长期的侵染生物学研究和室内生物测定,蜡蚧轮枝菌对多种害虫尤其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很强的侵染杀虫效果。本发明所述蜡蚧轮枝菌与印楝素的复配杀虫剂对粉虱、蚜虫、小菜蛾等害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一种蜡蚧轮枝菌菌株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1319193B

    公开(公告)日:2011-04-27

    申请号:CN200810029163.7

    申请日:2008-07-01

    Inventor: 任顺祥 黄振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蜡蚧轮枝菌菌株,所述菌株为蜡蚧轮枝菌VL-N6,菌株保藏号:CCTCC?No:M208086,2008年6月10日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所述菌株属丝孢目,轮枝孢属,是从广州地区被虫生真菌自然侵染的烟粉虱虫体上分离获得,将野生菌株回接于烟粉虱虫体上复壮获得蜡蚧轮枝菌菌株,对该菌株采用单孢子分离获得纯化菌株。经长期的侵染生物学研究和室内生物测定,蜡蚧轮枝菌对粉虱、蚜虫等多种刺吸式口器害虫和蓟马等害虫具有很强的侵染杀虫效果。

    玫烟色拟青霉与印楝素的复配杀虫剂

    公开(公告)号:CN101273728B

    公开(公告)日:2011-01-19

    申请号:CN200810027586.5

    申请日:2008-04-22

    Inventor: 黄振 任顺祥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玫烟色拟青霉与印楝素的复配杀虫剂,由主剂和辅剂组成,按质量百分比计主剂为20~60%,辅剂为40~80%;所述主剂为玫烟色拟青霉和印楝素的混合物,所述玫烟色拟青霉∶印楝素质量比为100∶0.05~0.3;所述辅剂为稳定剂、助剂和填料。本发明采用亚剂量的农药与生物农药混配,防治效果优于只使用一种药剂的防治效果,适应有机食品生产的要求,对环境无污染、无残留,有利于延缓害虫抗药性产生,对粉虱、蚜虫、小菜蛾等害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粉虱座壳孢与印楝素的复配杀虫剂

    公开(公告)号:CN101273726B

    公开(公告)日:2010-12-08

    申请号:CN200810027584.6

    申请日:2008-04-22

    Inventor: 任顺祥 黄振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粉虱座壳孢与印楝素的复配杀虫剂,它由主剂和辅剂组成,按质量百分比计主剂为30~60%,辅剂为40~70%;主剂为粉虱座壳孢和印楝素的混合物,粉虱座壳孢:印楝素质量比为100∶0.05~0.25;辅剂为稳定剂、助剂和填料。本发明公开了粉虱座壳孢与印楝素的复配杀虫剂加工成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或油剂。本发明采用亚剂量的农药与生物农药混配,降低了印楝素的用量和农药残留量,适应有机食品生产的要求,对环境无污染、无残留,有利于延缓害虫抗药性产生,实验证明本发明复配杀虫剂尤其对粉虱、蚜虫等害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一种粉虱座壳孢菌菌株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0557010C

    公开(公告)日:2009-11-04

    申请号:CN200710031516.2

    申请日:2007-11-20

    Inventor: 黄振 任顺祥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粉虱座壳孢菌菌株及其应用。该粉虱座壳孢菌菌株是从广州地区被虫生真菌自然侵染的烟粉虱虫体上分离获得的菌野生菌株,将野生菌株多次接于烟粉虱虫体上复壮获得粉虱座壳孢菌菌株,对该菌株采用单孢子分离获得纯化菌株。该粉虱座壳孢菌菌株为AA01-N8,菌株保藏号:CCTCCNo:M 207087,2007年6月27日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经长期的侵染生物学研究和室内生物测定,粉虱座壳孢对粉虱、蚜虫等多种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很强的侵染杀虫效果。

    爪哇拟青霉与啶虫脒的复配杀虫剂

    公开(公告)号:CN101331884A

    公开(公告)日:2008-12-31

    申请号:CN200810029743.6

    申请日:2008-07-25

    Inventor: 任顺祥 黄振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爪哇拟青霉与啶虫脒的复配杀虫剂,由主剂和辅剂组成,按质量百分比计主剂为22~61%,辅剂为39~78%;所述主剂为爪哇拟青霉和啶虫脒的混合物,所述爪哇拟青霉∶啶虫脒质量比为100∶1.5~10;所述辅剂为稳定剂、助剂和填料。本发明的复配杀虫剂可加工成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或油剂,经侵染生物学研究和室内生物测定,该复配剂对多种害虫尤其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很强的侵染杀虫效果,对小菜蛾、蚜虫、蓟马等害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粉虱座壳孢与啶虫脒的复配杀虫剂

    公开(公告)号:CN101273725A

    公开(公告)日:2008-10-01

    申请号:CN200810027583.1

    申请日:2008-04-22

    Inventor: 黄振 任顺祥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粉虱座壳孢与啶虫脒的复配杀虫剂,它由主剂和辅剂组成,按质量百分比计主剂为32~61%,辅剂为39~68%;主剂为粉虱座壳孢和啶虫脒的混合物,粉虱座壳孢∶啶虫脒质量比为100∶1.67~6.67;辅剂为稳定剂、助剂和填料。本发明公开了粉虱座壳孢与啶虫脒的复配杀虫剂加工成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或油剂。经长期的侵染生物学研究和室内生物测定,本发明杀虫剂粉虱座壳孢对多种害虫具有很强的侵染杀虫效果,尤其是对粉虱、蚜虫等害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一种化学链气化制氢高熵复合载氧体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912977A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510277534.7

    申请日:2025-03-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化学链气化制氢高熵复合载氧体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通过低温超声波辅助混合、电化学激活与低温煅烧工艺相结合,制备出具有优异氧释放性能和高稳定性的高熵复合载氧体。具体步骤包括:将Fe、Co、Ni、Cu、Mn的硝酸盐按1:1:1:1:1的摩尔比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加入氯化钠(NaCl)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调节溶液性质,形成均匀溶胶;经低温冷冻干燥得到无水凝胶粉末;随后进行电化学激活与石墨烯复合;最后在300℃‑500℃下低温煅烧,洗涤干燥后得到高熵复合载氧体。该载氧体具有高比表面积(>50m2/g)、优异的孔径分布(2‑50nm)、良好的晶体结构(立方晶系)和超过100次的氧化还原循环稳定性,氧传输速率提升50%,抗烧结能力增强40%以上,显著提升了氧释放性能和催化活性,同时避免了传统高温煅烧导致的烧结问题,降低了能耗,适用于高效、稳定的化学链气化制氢过程。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