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433243A
公开(公告)日:2021-03-02
申请号:CN202011324991.0
申请日:2020-11-23
Applicant: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弹间接收机实时交互的差分定位系统,包括:两个飞行器、导航卫星;两个飞行器各有装有一台卫星导航接收机;两台卫星导航接收机分别实时接收多个导航卫星的导航信号,从各个导航卫星的导航信号中提取伪距观测量;实现两台接收机对相同导航卫星的伪距观测量一次差分,消除伪距观测量 和伪距观测量 中的卫星钟差和部分大气延时误差;实现两台接收机对不同导航卫星的伪距观测量二次差分,消除第2个导航卫星的伪距单差值至第N个导航卫星的伪距单差值中的接收机钟差;接收机1和接收机2,均对第2个导航卫星的伪距双差值至第N个导航卫星的伪距双差值,运用最小二乘法,解算出接收机1和接收机2之间的相对距离,实现两个飞行器高精度的相对定位。
-
公开(公告)号:CN106302716A
公开(公告)日:2017-01-04
申请号:CN201610665342.4
申请日:2016-08-12
Applicant: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SOB技术的飞行器遥测组合及遥测系统,该遥测组合包括中心逻辑控制模块、数据采集模块、电源管理模块、存储模块和物理接口,其中中心逻辑控制模块从数据采集模块接收数字信号,同时通过物理接口接收外部的串行数据,对数字信号和串行数据进行第一次编帧处理,并将第一次编帧处理后的数据在存储模块中进行存储,第二次编帧处理开始后,从存储模块读取数据进行第二次编帧处理,并将编帧处理后的并行数据转换为PCM码流发送给外部的发射机;该遥测组合及遥测系统具在保证实时记录遥测数据的前提下,能够获得更高的遥测数据接收鲁棒性,增强了遥测下传的可靠性,提高了遥测数据发送的可控性,降低重要数据丢失的概率。
-
公开(公告)号:CN111010213A
公开(公告)日:2020-04-14
申请号:CN201911108097.7
申请日:2019-11-13
Applicant: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nventor: 苏峰 , 王强 , 刘志轩 , 金文 , 邝浩欣 , 徐进 , 李北国 , 王洪凯 , 霍小宁 , 马瑞 , 何静 , 李国昌 , 宋玮琼 , 羡慧竹 , 李蕊 , 郭帅 , 韩柳 , 李冀 , 夏黄蓉 , 任昌健 , 苏晓东 , 王伟伟 , 修展 , 谷静 , 寇宇 , 王硕 , 王小珲 , 李强 , 王海洋
IPC: H04B3/54
Abstract: 一种飞行器电气系统通信终端,包括一个主节点终端和多个从节点终端,在飞行器电子系统中选择一个电子设备安装主节点终端,在其余电子设备上安装从节点终端,主节点终端和从节点终端能够实现自动组网,每个从节点终端和主节点终端通过28V直流供电线进行通信。本发明实现了基于电力线的数据通信,从而降低了线缆网的复杂度,进而降低了飞行器的重量和体积。
-
公开(公告)号:CN106302716B
公开(公告)日:2019-05-24
申请号:CN201610665342.4
申请日:2016-08-12
Applicant: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SOB技术的飞行器遥测组合及遥测系统,该遥测组合包括中心逻辑控制模块、数据采集模块、电源管理模块、存储模块和物理接口,其中中心逻辑控制模块从数据采集模块接收数字信号,同时通过物理接口接收外部的串行数据,对数字信号和串行数据进行第一次编帧处理,并将第一次编帧处理后的数据在存储模块中进行存储,第二次编帧处理开始后,从存储模块读取数据进行第二次编帧处理,并将编帧处理后的并行数据转换为PCM码流发送给外部的发射机;该遥测组合及遥测系统具在保证实时记录遥测数据的前提下,能够获得更高的遥测数据接收鲁棒性,增强了遥测下传的可靠性,提高了遥测数据发送的可控性,降低重要数据丢失的概率。
-
公开(公告)号:CN105021092B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510373110.7
申请日:2015-06-30
Applicant: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捷联寻的导引头的制导信息提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获取载体坐标系o?xbybzb下导引头的体视线方位角和体视线高低角;(2)处理捷联导引头测量信息;(3)计算载体坐标系下弹目相对距离矢量以及目标相对飞行器的运动速度在载体坐标系的分量;(4)计算载体坐标系下当前时刻飞行器的惯性视线方位角速率和当前时刻飞行器的惯性视线高低角速率;(5)将步骤(4)获得的结果作为制导信息送至捷联寻的导引头。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直接使用体视线角测量信息和陀螺角速度测量信息提取惯性视线角速度,提高了制导精度,降低制导系统的设计难度,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捷联寻的制导武器中。
-
公开(公告)号:CN111010213B
公开(公告)日:2021-09-07
申请号:CN201911108097.7
申请日:2019-11-13
Applicant: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nventor: 苏峰 , 王强 , 刘志轩 , 金文 , 邝浩欣 , 徐进 , 李北国 , 王洪凯 , 霍小宁 , 马瑞 , 何静 , 李国昌 , 宋玮琼 , 羡慧竹 , 李蕊 , 郭帅 , 韩柳 , 李冀 , 夏黄蓉 , 任昌健 , 苏晓东 , 王伟伟 , 修展 , 谷静 , 寇宇 , 王硕 , 王小珲 , 李强 , 王海洋
IPC: H04B3/54
Abstract: 一种飞行器电气系统通信终端,包括一个主节点终端和多个从节点终端,在飞行器电子系统中选择一个电子设备安装主节点终端,在其余电子设备上安装从节点终端,主节点终端和从节点终端能够实现自动组网,每个从节点终端和主节点终端通过28V直流供电线进行通信。本发明实现了基于电力线的数据通信,从而降低了线缆网的复杂度,进而降低了飞行器的重量和体积。
-
公开(公告)号:CN105045271A
公开(公告)日:2015-11-11
申请号:CN201510373120.0
申请日:2015-06-30
Applicant: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欠驱动条件下的空间飞行器位置机动方法,步骤如下:(1)获得载体坐标系下飞行器当前位置与目标位置之间的位置误差及飞行器在当前速度与目标速度之间的速度误差,计算飞行器与目标位置的相对距离;(2)计算载体坐标系下飞行器相对目标位置的视线角速度;(3)计算OZ轴与位置误差矢量的夹角或者OX轴与视线角速度矢量的夹角;(4)计算误差四元数;(5)控制飞行器的姿态和轨道,调整轨控发动机的推力方向,使飞行器从当前位置运动到目标位置。本发明针对采用在飞行器纵轴方向无控制力的动力系统的小型空间飞行器,基于姿轨耦合控制方法,在不增加轨控发动机或改变动力系统布局的条件下完成飞行器的空间位置的改变。
-
公开(公告)号:CN105045271B
公开(公告)日:2017-07-28
申请号:CN201510373120.0
申请日:2015-06-30
Applicant: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欠驱动条件下的空间飞行器位置机动方法,步骤如下:(1)获得载体坐标系下飞行器当前位置与目标位置之间的位置误差及飞行器在当前速度与目标速度之间的速度误差,计算飞行器与目标位置的相对距离;(2)计算载体坐标系下飞行器相对目标位置的视线角速度;(3)计算OZ轴与位置误差矢量的夹角或者OX轴与视线角速度矢量的夹角;(4)计算误差四元数;(5)控制飞行器的姿态和轨道,调整轨控发动机的推力方向,使飞行器从当前位置运动到目标位置。本发明针对采用在飞行器纵轴方向无控制力的动力系统的小型空间飞行器,基于姿轨耦合控制方法,在不增加轨控发动机或改变动力系统布局的条件下完成飞行器的空间位置的改变。
-
公开(公告)号:CN105021092A
公开(公告)日:2015-11-04
申请号:CN201510373110.7
申请日:2015-06-30
Applicant: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捷联寻的导引头的制导信息提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获取载体坐标系o-xbybzb下导引头的体视线方位角和体视线高低角;(2)处理捷联导引头测量信息;(3)计算载体坐标系下弹目相对距离矢量以及目标相对飞行器的运动速度在载体坐标系的分量;(4)计算载体坐标系下当前时刻飞行器的惯性视线方位角速率和当前时刻飞行器的惯性视线高低角速率;(5)将步骤(4)获得的结果作为制导信息送至捷联寻的导引头。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直接使用体视线角测量信息和陀螺角速度测量信息提取惯性视线角速度,提高了制导精度,降低制导系统的设计难度,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捷联寻的制导武器中。
-
公开(公告)号:CN203574443U
公开(公告)日:2014-04-30
申请号:CN201320685009.1
申请日:2013-10-31
Applicant: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IPC: H02J9/0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弹载配电无缝转电电路,包括继电器K1、K2、K3、K4和K5;继电器K1、K2、K3的线包并联之后负端与系统地连接,继电器K2的第一组常开触点K2-1与继电器K3的第一组常开触点K3-1并联后,一端与弹上电池+28V连接,另一端与继电器K1、K2、K3线包并联之后的正端连接在一起;继电器K4、K5的线包并联之后负端与系统地连接。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无缝转电功能,解决了转电过程中供电不连续的问题,提高了转电的可靠性,达到了设计目的,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