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029156B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310179993.2
申请日:2023-02-15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 中国人民解放军63921部队
IPC: G06F30/20 , G06F30/13 , G06Q50/08 , G16C60/00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建筑物内爆毁伤效应工程评估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涉及建筑物爆炸毁伤评估领域,该方法根据建筑物结构参数、构件结构参数和材料性能参数,通过数值仿真得到相邻房间和单个房间内建筑构件的动力响应公式;基于量纲分析方法和构件动力响应一致的原则建立不同方向上等效药量传播系数的工程计算公式;进而根据建筑物受到的爆炸载荷TNT当量和爆炸发生位置得到不同房间内在不同方向上的爆炸等效TNT当量并转化为每个房间内建筑构件的动力响应,结合建筑物毁伤等级标准,最终确定建筑构件、房间以及建筑物整体的毁伤等级。本发明方法能够快速高效地评估多层、多跨建筑物在内部爆炸的结构毁伤效应且具有很强的结构适应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688289A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110832661.0
申请日:2021-07-22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30/20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弹丸碎片云速度和质量分布的缓冲板防护评估方法,属于撞击防护评估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缓冲板评估方法未考虑冲击波空间分布不能对缓冲板的防护效果进行准确评估的问题。方法包括:根据弹丸超高速正撞击缓冲板的碰撞速度、弹丸半径以及材料初始声速,得到弹丸上任一碰撞接触点形成冲击波的初始冲击波波速;基于初始冲击波波速、弹丸直径、缓冲板厚度以及材料初始声速,得到冲击波衰减时的冲击波马赫数和冲击波波速,进而得到弹丸边缘物质飞散速度;基于弹丸边缘物质飞散速度,计算弹丸形成的碎片云剥落区的速度,基于缓冲板厚度、弹丸半径、材料初始声速和碰撞速度,计算弹丸发生层裂的质量分布,进而评估缓冲板防护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5626132B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211095265.5
申请日:2022-09-05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B60R19/20 , B60R21/01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缓冲吸能装置,包括缓冲吸能单元、传感单元和控制单元;其利用柱状缓冲外壳和底座形成容纳气体的封闭空腔,可在利用柱状缓冲外壳的渐进式压溃变形模式,实现基本的缓冲吸能作用的基础上,通过触发封闭空腔内的气体发生装置,快速调节封闭空腔内气压,实现缓冲吸能单元对自身缓冲性能的快速自我调节,来适应相应的撞击条件。通过传感单元在碰撞事故发生前对碰撞条件进行感知,可以在冲击事故即将发生或发生的过程中,合理地控制吸能装置的吸能特性,达到优化碰撞过程,实现对乘员或设备最佳保护的效果,为自适应能量吸收装置和缓冲吸能智能化奠定了基础。本发明还提出一种上述缓冲吸能装置的控制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5626132A
公开(公告)日:2023-01-20
申请号:CN202211095265.5
申请日:2022-09-05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B60R19/20 , B60R21/01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缓冲吸能装置,包括缓冲吸能单元、传感单元和控制单元;其利用柱状缓冲外壳和底座形成容纳气体的封闭空腔,可在利用柱状缓冲外壳的渐进式压溃变形模式,实现基本的缓冲吸能作用的基础上,通过触发封闭空腔内的气体发生装置,快速调节封闭空腔内气压,实现缓冲吸能单元对自身缓冲性能的快速自我调节,来适应相应的撞击条件。通过传感单元在碰撞事故发生前对碰撞条件进行感知,可以在冲击事故即将发生或发生的过程中,合理地控制吸能装置的吸能特性,达到优化碰撞过程,实现对乘员或设备最佳保护的效果,为自适应能量吸收装置和缓冲吸能智能化奠定了基础。本发明还提出一种上述缓冲吸能装置的控制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7146154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1031241.8
申请日:2023-08-16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土木工程支撑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的上内壁转动连接有呈竖向设置的往复丝杆,所述安装腔的下内壁设置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驱动端和所述往复丝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往复丝杆上螺纹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杆,所述壳体的上方设置有安装块,每个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固定块的一端均和安装块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块上转动连接有转动块。本发明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要,对支撑座的位置进行适应性调整,使得试验设备使用时的局限性较小,有利于实验的正常进行,土木工程支撑装置的实用性较高。
-
公开(公告)号:CN115688346A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110832550.X
申请日:2021-07-22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弹丸撞击后物质飞散速度的缓冲板防护评估方法,属于撞击防护评估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缓冲板评估方法未考虑冲击波的空间分布不能对缓冲板的防护效果进行准确评估的问题。方法包括:根据弹丸超高速正撞击缓冲板的碰撞速度、弹丸半径以及材料初始声速,得到所述弹丸上任一碰撞接触点形成冲击波的初始冲击波波速;基于所述初始冲击波波速、弹丸直径、缓冲板厚度以及材料初始声速,得到冲击波衰减时的冲击波马赫数和冲击波波速;基于所述冲击波衰减时的冲击波马赫数和冲击波波速,得到弹丸边缘物质飞散速度,进而评估缓冲板的防护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965697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0943204.2
申请日:2024-07-15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 中国人民解放军63921部队
IPC: G06F30/20 , G06F30/13 , G06F119/14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物承载构件内爆毁伤效应工程评估方法及系统,涉及爆炸毁伤效应分析领域,该方法包括:根据目标建筑物的材料与结构参数、爆炸载荷条件参数以及毁伤效应工程计算公式,计算目标建筑物承载构件的动力响应特征参数;毁伤效应工程计算公式是根据框架结构建筑物内爆毁伤效应数据库拟合得到的;框架结构建筑物内爆毁伤效应数据库包括:采用有限元数值仿真软件对不同结构参数、不同材料属性以及不同配筋率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物内爆工况毁伤效应进行仿真得到的毁伤效应分析结果;根据目标建筑物承载构件的动力响应特征参数确定目标建筑物的毁伤等级。本发明能实现对建筑物承载构件内爆毁伤效应的准确可靠评估。
-
公开(公告)号:CN115876617B
公开(公告)日:2023-07-21
申请号:CN202310077889.2
申请日:2023-02-08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超高速加载的双层套筒式气体爆轰驱动发生器,属于超高速碰撞加载实验技术领域,该发生器包括:反应室、点火装置、注气装置、膜片及发射管;反应室为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双层套筒结构;注气装置与反应室侧壁上设有的注气孔连接,用于为反应室通入反应气体;点火装置安装在反应室的封闭端的中心开孔处,用于点燃反应室内的反应气体;发射管与反应室的开口端同轴对接固定;发射管与反应室的对接处设置有膜片;待进行发射的弹丸放置于发射管内部,并靠近膜片处。本发明采用全新的双层套筒式的反应室构造,能够大幅提升弹丸速度、满足超高速加载的实验需求,且节省空间、节约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6029156A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310179993.2
申请日:2023-02-15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 中国人民解放军63921部队
IPC: G06F30/20 , G06F30/13 , G06Q50/08 , G16C60/00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建筑物内爆毁伤效应工程评估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涉及建筑物爆炸毁伤评估领域,该方法根据建筑物结构参数、构件结构参数和材料性能参数,通过数值仿真得到相邻房间和单个房间内建筑构件的动力响应公式;基于量纲分析方法和构件动力响应一致的原则建立不同方向上等效药量传播系数的工程计算公式;进而根据建筑物受到的爆炸载荷TNT当量和爆炸发生位置得到不同房间内在不同方向上的爆炸等效TNT当量并转化为每个房间内建筑构件的动力响应,结合建筑物毁伤等级标准,最终确定建筑构件、房间以及建筑物整体的毁伤等级。本发明方法能够快速高效地评估多层、多跨建筑物在内部爆炸的结构毁伤效应且具有很强的结构适应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855701A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310077798.9
申请日:2023-02-08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氢氧爆轰驱动的三级轻气炮加载实验系统,不仅能够满足高速加载的实验需求,且采用全新的二级高压锥段组件,通过碰撞泄压防止高速碎片反溅,有效保护二级段泵管,由此能够大大降低实验成本,并提高实验系统的安全性。该加载实验系统中,一级高压锥段采用“先入锥、再破膜”的形式;由于二级泵管内活塞速度更高,故将二级高压锥段组件改装成“先破膜、再入锥”的结构,延长了弹丸底部压力的作用时间,能够进一步提高弹丸的发射速度,进而提高加载速度。此外采用全新结构的二级高压锥段组件,二级高压锥段组件通过碰撞泄压防止高速碎片反溅,有效保护二级段泵管。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