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525219B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210067227.2
申请日:2022-01-20
Applicant: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IPC: C12N1/20 , A01N63/20 , A01P5/00 , A01P21/00 , A01G13/00 , A01C1/00 , A01G7/06 , A01G22/05 , C12R1/4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防治西瓜根结线虫病的粘质沙雷氏菌及其应用。本发明所提供的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其菌株号为JZBS6,其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的登记入册编号为CGMCC No.22675。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JZBS6是一株具有应用价值的细菌,特别是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毒杀活性、对西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控效果以及对西瓜种子发芽的促进作用,并且该菌株能够人工培养,培养条件简单,制成生防菌剂适于工业化生产,显示出其良好的应用开发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5975869A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211455012.4
申请日:2022-11-21
Applicant: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经航天诱变菌种选育的解淀粉芽孢杆菌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了解淀粉芽孢杆菌HTYB‑MH71‑1,保藏登记号为CGMCC No.25355。与出发菌株相比:解淀粉芽孢杆菌HTYB‑MH71‑1生产嗜铁素、蛋白酶、纤维素酶、IAA等能力均得到了显著提高,生物膜形成和生长速度显著加快,发酵时间显著缩短,从而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并且,解淀粉芽孢杆菌HTYB‑MH71‑1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大幅度增强。因此,解淀粉芽孢杆菌HTYB‑MH71‑1是一株更加高效的极具开发价值的生防菌株。
-
公开(公告)号:CN114525219A
公开(公告)日:2022-05-24
申请号:CN202210067227.2
申请日:2022-01-20
Applicant: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IPC: C12N1/20 , A01N63/20 , A01P5/00 , A01P21/00 , A01G13/00 , A01C1/00 , A01G7/06 , A01G22/05 , C12R1/4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防治西瓜根结线虫病的粘质沙雷氏菌及其应用。本发明所提供的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其菌株号为JZBS6,其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的登记入册编号为CGMCC No.22675。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JZBS6是一株具有应用价值的细菌,特别是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毒杀活性、对西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控效果以及对西瓜种子发芽的促进作用,并且该菌株能够人工培养,培养条件简单,制成生防菌剂适于工业化生产,显示出其良好的应用开发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0669701A
公开(公告)日:2020-01-10
申请号:CN201911112053.1
申请日:2017-10-24
Applicant: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防治草莓根腐病和黄瓜枯萎病的菌剂及其应用。该菌剂的活性成分为黄赭色链霉菌SQ11和多粘类芽孢杆菌JZB120001。以黄赭色链霉菌SQ11和多粘类芽孢杆菌JZB120001为活性成分的SQ11+JZB120001复合菌剂对草莓根腐病和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比SQ11菌剂和JZB120001菌剂对草莓根腐病和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之和还要高,说明黄赭色链霉菌SQ11和多粘类芽孢杆菌JZB120001在草莓根腐病和黄瓜枯萎病防治方面产生了协同作用。本发明可用于包括草莓根腐病和黄瓜枯萎病在内的蔬菜真菌病害的防治。
-
公开(公告)号:CN110292051A
公开(公告)日:2019-10-01
申请号:CN201910584619.4
申请日:2017-02-23
Applicant: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果蔬病害抑制剂及其应用。该果蔬病害抑制剂含有塔宾曲霉,该塔宾曲霉的菌株号为QF05,其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的登记入册编号为CGMCC No.13563。塔宾曲霉QF05对果蔬作物上的番茄灰霉病菌、辣椒炭疽病菌、黄瓜枯萎病菌、马铃薯早疫病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均具有抑制作用。塔宾曲霉QF05无菌发酵滤液可显著提高辣椒种子的发芽率和显著促进胚根的伸长。塔宾曲霉QF05含菌代谢物有效促进了黄瓜真叶的生长,有效提高了黄瓜的株高,有效增加了黄瓜的产量。
-
公开(公告)号:CN105039383B
公开(公告)日:2018-09-25
申请号:CN201510507532.9
申请日:2015-08-18
Applicant: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重组利迪链霉菌的构建方法与应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构建重组利迪链霉菌的方法,包括将蛋白质的编码基因导入作为宿主菌的利迪链霉菌中,得到重组利迪链霉菌的步骤;所述蛋白质为a)或b):a)氨基酸序列是序列表中SEQ ID No.1的蛋白质;b)将序列表中SEQ ID No.1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得到的具有相同功能的蛋白质。实验证明,本发明的利迪链霉菌(Streptomyces lydicus)AB01CGMCC No.10707和RFRP可以用来抑制植物病原真菌和制备植物病原真菌抑制剂。
-
公开(公告)号:CN105349442A
公开(公告)日:2016-02-24
申请号:CN201510513101.3
申请日:2015-08-20
Applicant: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微生物新资源及微生物应用技术领域的一种梅奇酵母菌及其应用。所述梅奇酵母菌菌株为QHL-23-1,分类命名为Metschnikowia sp.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物中心的登记入册编号为CGMCC No.10461。所述梅奇酵母菌从果实表面分离筛选得到,是一株新的梅奇酵母菌菌株,该梅奇酵母菌菌株及其代谢物对桃采后褐腐病及其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在所选择的植物病原真菌中,所述梅奇酵母菌对桃褐腐病菌的抑菌圈直径达到10mm以上,说明所述梅奇酵母菌具有稳定、高效的抗菌性能,可应用于防治上述病菌或病害。
-
公开(公告)号:CN104946567A
公开(公告)日:2015-09-30
申请号:CN201510382187.0
申请日:2015-07-02
Applicant: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深褐芽孢杆菌及其应用。本发明的深褐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JZB120050CGMCC No.10919具有稳定、高效、广谱的抗菌性能。该菌能够产生生物膜,具有强的产嗜铁素、几丁质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能力,表明该菌株具有较强的生防潜力。该菌株的发酵液对培养11d的接种了番茄灰霉病菌的番茄的防效为100%(JZB120050菌株发酵液5倍稀释液处理组的防效为48%、JZB120028菌株发酵液处理组的防效为50%、JZB120028菌株发酵液5倍稀释液处理组的防效为26%、空白对照组、3%多抗霉素1000倍液处理组和50%多菌灵1000倍液处理组的防效均为0%),说明该菌株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有效的抑制作用。该菌株对人、畜安全,没有环境污染问题,培养条件简单、容易保存,适于工业化生产,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3642705B
公开(公告)日:2015-09-09
申请号:CN201310636941.X
申请日:2013-12-02
Applicant: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美极梅奇酵母菌(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DPP2,保藏号为:CGMCC No.8178。所述美极梅奇酵母菌(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DPP2对桃采后褐腐病菌、苹果采后灰霉病菌、苹果采后青霉病菌和梨采后青霉病菌具有抑制作用;对桃采后褐腐病、苹果采后灰霉病、梨采后青霉病、苹果采后青霉病具有抑制作用。对所选择的植物病原真菌中,对桃褐腐病菌和苹果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最明显,抑菌圈直径均为20mm以上,具有稳定、高效、广谱的抗菌性能,可以在防治上述病菌或病害中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3045516B
公开(公告)日:2014-07-09
申请号:CN201210581720.2
申请日:2012-12-27
Applicant: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产纳他霉素的新菌株及其应用。本发明所提供的产纳他霉素的新菌株为利迪链霉菌(Streptomyces lydicus)JZB130117,它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5562。本发明所提供的利迪链霉菌(Streptomyces lydicus)JZB130117CGMCC No.5562,平均产纳他霉素量达到2.43g/L,较出发菌株利迪链霉菌(Streptomyces lydicus)A01CGMCC No.1653与利迪链霉菌(Streptomyces lydicus)A02CGMCC No.1654分别提高了38.86%和55.77%;并且其发酵周期缩短了40%,计算综合发酵产率较亲本菌株A01提高了132.99%,较亲本菌株A02提高了161.54%;另外,该菌株的培养特性也发生了改变,斜面上观察菌株不产生黄色色素,这有利于下一步的纳他霉素分离纯化工艺。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