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026793A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411022520.2
申请日:2024-07-29
Applicant: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IPC: G06Q10/063 , G06Q10/067 , G06Q50/26 , G06N2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高精度位置信息与车辆参数的机动车碳排放实时评估系统,属于碳排放评估领域。其中,系统包括碳排放量实时计算系统,用于获取高精度位置信息与车辆参数,并评估车辆碳排放量;模型参数自学习系统,用于收集数据与评估数据,优化碳排放评估模型参数;模型云端更新系统,用于向云端反馈评估情况,并接收云端的模型更新;反馈显示系统,用于向用户展示碳排放评估结果与驾驶建议。本发明通过集成高精度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位置信息、车辆速度、加速度以及其他车辆传感器数据,可增强碳排放评估算法的鲁棒性,实现对车辆在特定驾驶条件下的实时碳排放量的精确计算,并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评估。
-
公开(公告)号:CN118843107A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411029280.9
申请日:2024-07-30
Applicant: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IPC: H04W12/06 , H04W12/03 , H04W4/44 , H04W12/61 , H04W12/04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信号认证技术的车辆碳排放数据安全传输系统,其中,系统包括:数据采集系统:用于实时读取车辆设备和传感器的数据,并储存在车载单元内部网络中,预备数据传输;信号认证系统:用于车辆用户和路侧单元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双向身份认证;信息通信系统:在信号认证系统完成双向身份认证后,负责车辆用户和路侧单元的安全加密通信;审计监控系统:用于接收数据并记录各个系统的行为日志,以便进行审计和追溯。本发明的车辆碳排放数据安全传输系统,可以实现车辆碳排放数据从车辆传感器传输到监控中心的安全通信,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049016A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410926199.4
申请日:2024-07-11
Applicant: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IPC: G06V20/59 , B60W50/14 , B60W40/09 , G06V20/40 , G06V10/82 , G06V10/764 , G06N3/04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碳足迹监测与驾驶员行为分析系统,属于交通运输碳排放监测与改进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车辆碳排放监测模块实时跟踪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碳足迹,在驾驶员行为分析模块中结合Mixup增强训练数据鲁棒性,使用3D‑CNN模型对驾驶员的驾驶习惯进行三维视频精准分析,得到碳排放足迹与驾驶员行为之间的转换关系,并将碳足迹反馈给驾驶员,使他们能够清晰地了解自身的驾驶行为对碳排放的影响,根据驾驶员的驾驶习惯,提供个性化的碳排放减少建议。相较于现有车辆碳排放改进方式,本发明实现了碳排放数据的实时监测与智能准确分析,为驾驶员提供个性化、精准的减排建议,帮助驾驶员更科学、更高效地减少碳排放。
-
公开(公告)号:CN119026770A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411048244.7
申请日:2024-08-01
Applicant: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IPC: G06Q10/047 , G06Q10/0835 , G01C21/20 , G01C21/34 , G06N3/126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高度实时性的无人电动车多需求路径规划算法,考虑到了充电桩火电和绿电的比例,通过将惩罚融入优化目标函数最大化减少火电的使用以及总能源的消耗,以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针对多辆有定位的无人车的最小化碳排放量和总成本的货物运输路径规划问题,方法能够根据路线的实时拥堵情况及天气状况动态调整一阶段遗传算法与二阶段路径搜索,能实时性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自动重新进行合理路径规划。
-
公开(公告)号:CN117994109A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410133361.7
申请日:2024-01-30
Applicant: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流动人口碳排放量的测定方法和监测系统,用于对预设监测地区、在预设监测时间段内,因流动人员生产生活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测量。首先获取一预设监测地区的手机信令时空大数据和/或公共交通人员识别大数据;然后依据手机信令时空大数据和/或公共交通人员识别大数据获取流动人员时空统计数据;再依据每个流动人员的碳排等级和流动人员时空统计数据测定预设监测时间段内、预设监测地区,因流动人员产生的碳排放量,并通过图形化进行显示。由于在对预设监测地区进行碳排放量统计时,考量到短暂驻留该预设监测地区的流动人员产生的碳排放量,使得碳排放监测更科学、精度更高、数据更可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