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330535A
公开(公告)日:2017-01-11
申请号:CN201610698563.1
申请日:2016-08-19
Applicant: 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路总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4L41/0677 , H04W24/04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地通信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车地通信数据处理方法包括:获取车地通信原始数据;根据车地通信原始获取车地通信原始数据数据的数值,对车地通信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得到分类结果;根据分类结果对车地通信原始数据进行标记,得到标记数据;在知识库中查找是否存在与标记数据相对应的故障数据,所述故障数据为故障原因或可能导致的故障;若存在,则输出至少包括标记数据和标记数据相对应的故障数据的第一运算结果;若不存在,则对标记数据进行非实时分析,得到第二运算结果,并输出第二运算结果。在本申请中,通过以上方式提高了检测效率,从而可以及时排除故障,改善了列车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077032B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1811217264.7
申请日:2018-10-18
Applicant: 中国铁路总公司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IPC: G01N3/5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系统及高速铁路道岔钢轨件轨头磨耗分析方法。其中,检测系统包括基本轨、尖轨及检测组件,检测组件包括多个检测件,多个检测件包括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检测件,第一检测件设置在尖轨的轨顶宽度小于3mm处,第二检测件设置在尖轨的轨顶宽度大于等于3mm且小于10mm处,第三检测件设置在尖轨的轨顶宽度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35mm处,第四检测件设置在尖轨的轨顶宽度大于等于35mm处;其中,第一检测件与基本轨的上端和侧面接触以检测基本轨与尖轨的连接处是否安全,第二检测件、第三检测件及第四检测件与基本轨的上端及尖轨的侧面接触以检测基本轨与尖轨的连接处是否安全。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不能够准确获知铁路道岔处磨损情况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8875121A
公开(公告)日:2018-11-23
申请号:CN201810375206.0
申请日:2018-04-24
Applicant: 中国铁路总公司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确定高速铁路钢轨磨损的方法和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车辆模型数据;对车辆模型数据进行计算得到轮轨接触参数;根据轮轨接触参数得到轮轨接触斑内的磨损深度;根据轮轨接触斑内的磨损深度确定钢轨型面的磨损速率。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对钢轨磨损量进行定量预测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5043443B
公开(公告)日:2017-10-20
申请号:CN201510388554.8
申请日:2015-07-03
Applicant: 中国铁路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速列车车体应力测试装置及其工作方法,所述的测试装置,包括应变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控制器、数据采集器、交换机、远程服务器和近端调试机,所述的应变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通过铠装光缆与数据采集器连接,所述的数据采集器与控制器之间通过网线连接传输指令和数据。本发明中使用光纤光栅传感器测量应力,光纤能有效地避免传统电测试方法抗电磁干扰能力差的缺点,在高铁复杂电磁环境下能够较准确的获得应力信号,给后期数据处理带来方便。本发明数据采集器的每个通道通过使用一根光纤线可把多个同类型光纤光栅传感器串联起来,有效地改善布线难度,节省了列车设备舱空间。本发明可用来研究不同线路工况下车体应力渐变趋势。
-
公开(公告)号:CN111077032A
公开(公告)日:2020-04-28
申请号:CN201811217264.7
申请日:2018-10-18
Applicant: 中国铁路总公司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IPC: G01N3/5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系统及高速铁路道岔钢轨件轨头磨耗分析方法。其中,检测系统包括基本轨、尖轨及检测组件,检测组件包括多个检测件,多个检测件包括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检测件,第一检测件设置在尖轨的轨顶宽度小于3mm处,第二检测件设置在尖轨的轨顶宽度大于等于3mm且小于10mm处,第三检测件设置在尖轨的轨顶宽度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35mm处,第四检测件设置在尖轨的轨顶宽度大于等于35mm处;其中,第一检测件与基本轨的上端和侧面接触以检测基本轨与尖轨的连接处是否安全,第二检测件、第三检测件及第四检测件与基本轨的上端及尖轨的侧面接触以检测基本轨与尖轨的连接处是否安全。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不能够准确获知铁路道岔处磨损情况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9813620A
公开(公告)日:2019-05-28
申请号:CN201811626832.9
申请日:2018-12-28
Applicant: 中国铁路总公司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IPC: G01N3/5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确定铁路道岔钢轨磨耗的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处理器。其中,该方法包括:建立车辆道岔的耦合动力学仿真模型;根据动力学仿真模型,模拟得到车辆道岔轮轨接触的参数;根据模拟得到的车辆道岔接触参数,计算得到接触斑内的磨耗深度分布结果;进而获取不同断面的磨耗速率;根据钢轨的不同断面的磨耗速率,获取用于迭代步的步长信息,根据不同断面的磨耗速率和用于迭代步的步长信息,计算得到迭代步的钢轨累积磨耗;如果迭代步内得到的钢轨累积磨耗的峰值达到极限值,发出更新信息,其中,更新信息用于表征需要对钢轨进行更新。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对道岔钢轨的磨耗进行合理准确预测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8875121B
公开(公告)日:2022-11-22
申请号:CN201810375206.0
申请日:2018-04-24
Applicant: 中国铁路总公司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
IPC: G06F30/20 , G06F11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确定高速铁路钢轨磨损的方法和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车辆模型数据;对车辆模型数据进行计算得到轮轨接触参数;根据轮轨接触参数得到轮轨接触斑内的磨损深度;根据轮轨接触斑内的磨损深度确定钢轨型面的磨损速率。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对钢轨磨损量进行定量预测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106746B
公开(公告)日:2024-07-23
申请号:CN201910324611.4
申请日:2019-04-22
Applicant: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路总公司
IPC: E01B5/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护轨装置及具有其的轨道系统,该护轨装置设置在车辆轨道的转辙器处,以用于防止车辆在换线时发生车轮脱轨的情况,车辆轨道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基本轨,两条基本轨相对于预定对称平面对称设置,护轨装置包括:两个限位组件,两个限位组件相对于预定对称平面对称设置,限位组件设置在两条基本轨之间,两个限位组件与两个基本轨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限位组件与相应的基本轨间隔地设置以形成限位空间,以将车辆的的两组车轮分别定位在相应的限位空间内。本发明的护轨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火车在进行换线时存在脱轨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106746A
公开(公告)日:2019-08-09
申请号:CN201910324611.4
申请日:2019-04-22
Applicant: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路总公司
IPC: E01B5/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护轨装置及具有其的轨道系统,该护轨装置设置在车辆轨道的转辙器处,以用于防止车辆在换线时发生车轮脱轨的情况,车辆轨道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基本轨,两条基本轨相对于预定对称平面对称设置,护轨装置包括:两个限位组件,两个限位组件相对于预定对称平面对称设置,限位组件设置在两条基本轨之间,两个限位组件与两个基本轨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限位组件与相应的基本轨间隔地设置以形成限位空间,以将车辆的的两组车轮分别定位在相应的限位空间内。本发明的护轨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火车在进行换线时存在脱轨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210216025U
公开(公告)日:2020-03-31
申请号:CN201920550575.9
申请日:2019-04-22
Applicant: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路总公司
IPC: E01B5/1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护轨装置及具有其的轨道系统,该护轨装置设置在车辆轨道的转辙器处,以用于防止车辆在换线时发生车轮脱轨的情况,车辆轨道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基本轨,两条基本轨相对于预定对称平面对称设置,护轨装置包括:两个限位组件,两个限位组件相对于预定对称平面对称设置,限位组件设置在两条基本轨之间,两个限位组件与两个基本轨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限位组件与相应的基本轨间隔地设置以形成限位空间,以将车辆的的两组车轮分别定位在相应的限位空间内。本实用新型的护轨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火车在进行换线时存在脱轨的问题。(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