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梁柱耗能铰接节点、钢结构连体结构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378212A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2310338792.2

    申请日:2023-03-31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提供钢结构梁柱耗能铰接节点、钢结构连体结构及施工方法。钢结构梁柱耗能铰接节点包括:第一连接件,固定设置在钢柱一侧,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第一支撑孔;第二连接件,横向穿插于钢梁的安装孔,且与钢梁活动连接,用于支撑钢梁,第二连接件穿插在第一支撑孔内,且与第一支撑孔的孔壁保持径向间距;以及耗能连接件,连接于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本发明的钢结构梁柱耗能铰接节点使钢梁可相对于钢柱移动和转动,当与钢柱连接的钢梁两端的标高发生不同变化时,钢梁不会产生附加弯矩和附加剪力。从而延长连体结构的使用寿命和保证主体结构的安全性。

    一种振动发电装置及方法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167578A

    公开(公告)日:2024-06-11

    申请号:CN202410361064.8

    申请日:2024-03-27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发电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振动发电装置及方法,包括:装置本体,其内部设置有密闭空间;中隔板,设置于密闭空间内,将密闭空间分隔为两个子空间;中隔板上设置有连通两个子空间的第一通孔;惯性活塞,设置于第一通孔内,惯性活塞通过弹性件与装置本体连接,以响应装置本体的振动而做活塞运动以压缩或稀释两个子空间的流体;涡轮,其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分别与两个子空间连通;涡轮响应于流体中的流动而旋转;以及交流电机,与涡轮连接,以响应涡轮的旋转而发电。本发明整体结构稳定,密闭性与耐久性好,适用于多种类型的结构振动能量收集。

    可自动展开和折叠的星载InSAR测量用全向角反射器

    公开(公告)号:CN117406175A

    公开(公告)日:2024-01-16

    申请号:CN202311384271.7

    申请日:2023-10-2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雷达反射器和结构变形监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可自动展开和折叠的星载InSAR测量用全向角反射器,包括:四块竖立反射面板、四块水平反射面板、传动装置、反射器外壳和驱动件;处于展开状态下的四块竖立反射面板以反射器外壳的中心为垂心,相互正交于反射器外壳之上;四块水平反射面板铺设在反射器外壳的上端;每块竖立反射面板连接有传动装置,传动装置连接驱动件;驱动件驱动传动装置转动,以带动竖立反射面板翻转为竖立的展开状态或水平的折叠状态。本发明能够自动展开和折叠,在InSAR测量过程中充当多轨道卫星的电磁波稳定反射点,提高PS‑InSAR测量技术精度。

    螺母防松无线监测报警装置和铁塔

    公开(公告)号:CN116758709A

    公开(公告)日:2023-09-15

    申请号:CN202310338850.1

    申请日:2023-03-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螺母防松无线监测报警装置和铁塔,螺母防松无线监测报警装置包括:位移监测机构,固定在螺栓穿出待连接件的一端上,螺母位于位移监测机构和待连接件之间;射频能量收集装置,与位移监测机构电连接,用于接收位移监测机构发送的压力变化电信号,并将压力变化电信号转换成射频信号;阅读器,与射频能量收集装置电连接,用于接收射频信号,并将射频信号转换成压力变化数字信号;外部终端,与阅读器电连接,外部终端用于接收压力变化数字信号;报警器,与外部终端电连接。本发明中位移监测机构能够实时监测距离m的变化量,并将变化量转换成压力变化电信号,外部终端能够根据压力变化数字信号控制报警器报警。

    一种走道夹层结构建筑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637776B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211427051.3

    申请日:2022-11-15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提供了走道夹层结构建筑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将拟施工的走道夹层结构设计为走道现浇构件、夹层现浇构件和夹层预制构件;夹层现浇构件包括现浇圈梁和现浇挑耳,现浇圈梁位于走道现浇构件的上端,现浇挑耳位于墙板正对现浇圈梁的内侧,使现浇圈梁和现浇挑耳形成夹层支撑结构,将走道现浇构件、夹层现浇构件与主体结构同步现浇施工;将夹层预制构件铺装在夹层支撑结构的上端。由于走道现浇构件和夹层现浇构件与主体结构同步现浇施工,不需要二次植筋,且此时还不进行夹层预制构件的铺装,夹层空间还未形成,不存在现浇施工的操作空间小的问题。克服了现有走道夹层结构和主体结构同步施工或二次施工均存在的弊端。

    一种走道夹层结构建筑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637776A

    公开(公告)日:2023-01-24

    申请号:CN202211427051.3

    申请日:2022-11-15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提供了走道夹层结构建筑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将拟施工的走道夹层结构设计为走道现浇构件、夹层现浇构件和夹层预制构件;夹层现浇构件包括现浇圈梁和现浇挑耳,现浇圈梁位于走道现浇构件的上端,现浇挑耳位于墙板正对现浇圈梁的内侧,使现浇圈梁和现浇挑耳形成夹层支撑结构,将走道现浇构件、夹层现浇构件与主体结构同步现浇施工;将夹层预制构件铺装在夹层支撑结构的上端。由于走道现浇构件和夹层现浇构件与主体结构同步现浇施工,不需要二次植筋,且此时还不进行夹层预制构件的铺装,夹层空间还未形成,不存在现浇施工的操作空间小的问题。克服了现有走道夹层结构和主体结构同步施工或二次施工均存在的弊端。

    一种可调节高度可连接水平杆件的支撑立杆

    公开(公告)号:CN219344157U

    公开(公告)日:2023-07-14

    申请号:CN202223333332.0

    申请日:2022-12-1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调节高度可连接水平杆件的支撑立杆,包括杆体以及分别设置于杆体的顶、底部的顶托和底座,杆体包括插管和套管,插管下端插入套管内,且两者之间通过限位箍和辅助固定结构固定;杆体上设置有连接机构,连接机构包括至少一个套设于插管外部的可调连接盘以及与套设于套管外部的固定连接盘。本实用新型用于非标层及高度超高楼层的铝合金模板支撑体系,可用来为铝模快拆体系增加水平杆,从而增加支撑体系的稳定性,使其适用于高度超高的楼层;提高铝模支撑体系的适用性,可应用于各类层高结构施工。

    铝木结合模板结构
    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9100717U

    公开(公告)日:2023-05-30

    申请号:CN202223477927.3

    申请日:2022-12-2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铝木结合模板结构,其包括:第一立梁;第二立梁,与第一立梁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梁底铝合金模板组件,设置在第一立梁和第二立梁之间;第一木模板,设置在第一立梁和梁底铝合金模板组件之间;第二木模板,设置在第二立梁和梁底铝合金模板组件之间;模板结合组件,用于将梁底铝合金模板组件、第一木模板、第二木模板、梁底铝合金模板组件、第一立梁和第二立梁连接成一个整体。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模板结合组件将梁底铝合金模板组件、第一木模板、第二木模板、梁底铝合金模板组件、第一立梁和第二立梁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样实现了铝合金模板与木模板的结合。以适用于异性节点处的连接。

    一种变形缝双柱模板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20848717U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322501741.5

    申请日:2023-09-1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变形缝双柱模板结构,包括两个沿纵向相对设置的侧模、两个沿横向相对设置的外模、两个沿横向相对设置的内模以及设置在变形缝内的推顶装置;两个内模设置于两个外模之间,且两个内模之间形成变形缝;所述推顶装置包括两个连接端以及驱动两个连接端相靠拢或相远离的驱动件;两个连接端一一对应的与两个内模连接。解决了变形缝处空间狭小内模不易拆除和加固的问题。浇筑时不晃动不松动,成型面垂直度好,提高工程质量;另外,通过推顶装置的伸缩实现内模的脱模和合模,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可重复使用,节约材料、节约拆模时间。

    装配式混凝土梁柱节点构造

    公开(公告)号:CN219825578U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20947308.1

    申请日:2023-04-2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梁柱节点构造,包括预制横梁组件、预制柱组件以及预制纵梁组件,预制横梁组件包括第一预制横梁和第二预制横梁;第一预制横梁上设置有第一槽口;预制柱组件包括第一预制柱和第二预制柱;第一预制柱上设置有第二槽口;第二预制柱上设置有第四槽口;预制纵梁组件包括第一预制纵梁和第二预制纵梁;第一预制纵梁上设置有第三槽口;第二预制纵梁上设置有第五槽口;第二预制横梁穿插在第二槽口、第三槽口、第四槽口和第五槽口围合形成的通道内。本实用新型的梁柱连接节点不需要焊接工艺或附加连接件,操作简便,施工成本低。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