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146003A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11065290.8
申请日:2024-08-05
Applicant: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公开属于风力发电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风力机的控制方法与系统,所述方法包括:利用光纤光栅传感器获取风力机上的整个叶片的应变数据;根据整个叶片的应变数据,利用叶片、流场分析及预测模块更新形变后的叶片几何外形;根据叶片几何外形、气动特征、风力机SCADA数据、风场中风力机的空间位置反演出风力机的入流速度;根据风力机的入流速度预测风场中的流场分布数据;根据流场分布数据对风场中的风力机进行控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尾流控制技术多是基于反馈控制,对于具有随机性的自然风信号而言具有一定滞后,不利于达到最优的控制效果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106626A
公开(公告)日:2024-12-10
申请号:CN202411065287.6
申请日:2024-08-05
Applicant: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
IPC: G06F30/28 , G06F30/23 , G06F30/17 , G06T17/20 , G06F30/27 , G06N3/084 , G06F111/10 , G06F113/08 , G06F113/06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公开属于风电技术领域,提供了风力机尾流场速度分布的计算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风速、风轮转速及翼型气动数据,为风力机构建基于叶片形变数据输出载荷分布的预测函数,输入当前叶片形变数据得到载荷分布,结合相关数据计算叶片展项环量分布,依据环量分布获取尾涡及脱落涡强度,从而得到尾迹控制点位置向量,基于此求解风力机下游尾流场内任意位置的速度分布。此过程旨在更精确地预测风力机尾流场相关特性,解决现有尾流场预测模型无法考虑尾迹真实形状的问题。该方法能够考虑尾迹的真实形状以得到准确的尾流场速度分布。
-
公开(公告)号:CN119167811A
公开(公告)日:2024-12-20
申请号:CN202411072501.0
申请日:2024-08-06
Applicant: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
IPC: G06F30/28 , G06F111/10 , G06F113/06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风力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考虑多级涡的翼型阻力系数计算方法和系统,所述方法包括构建用于求解翼型动态脱落涡引起的阻力项的二阶运动方程;计算考虑涡诱导速度的诱导阻力项;计算考虑粘性影响的粘性阻力项;将所述动态脱落涡引起的阻力项、所述诱导阻力项、所述粘性阻力项与有效攻角对应的静态阻力相叠加,获得翼型阻力系数。本发明通过在建立动态失速模型时考虑多种因素对翼型阻力系数的影响,从而对动态失速模型进行修正,使得在动态工况下,通过使用本发明的翼型阻力系数计算方法修正的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更为吻合,有效提升了该模型在动态工况下针对阻力系数的计算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150723A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11072504.4
申请日:2024-08-06
Applicant: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
IPC: G06F30/28 , G06F30/17 , G06F111/04 , G06F113/08 , G06F119/14 , G06F113/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电场尾流速度分布反演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每个风力机塔架顶部实际受到的推力载荷、每个风力机的转速、桨距角、切入风速和切出风速;基于每个风力机塔架顶部实际受到的推力载荷、每个风力机的转速、桨距角、切入风速、切出风速以及风力机推力载荷预测模型函数,得到每个风力机的入流速度;基于每个所述风力机的入流速度,通过风电场尾流速度模型,得到风电场尾流速度分布。通过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测量风电场尾流速度分布的经济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862393B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411347976.6
申请日:2024-09-26
Applicant: 长江三峡集团实业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F30/18 , G06F30/23 , G06F113/14 , G06F119/14 , G06F119/04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管架节点的细观建模方法,方法包括建立导管架不含焊缝的相贯节点的相贯杆件模型;进而确定该模型的相贯线;确定相贯线上各个位置的局部二面角和导管架支杆的厚度;根据各个位置局部二面角和支杆的厚度,确定要在相贯线上设置的相贯焊缝的尺寸信息;根据尺寸信息,生成相贯焊缝;将相贯焊缝和相贯杆件模型中不含焊缝的相贯节点进行布尔运算,在相贯杆件模型中得到包含焊缝的相贯节点;将包含相贯焊缝节点的相贯杆件模型导入有限元软件中进行网格划分,得到相贯节点的有限元模型。在建立节点几何模型时通过建立相贯焊缝,提高了节点仿真模型的精度,为进一步分析疲劳、点蚀、裂纹、缺陷等对节点的影响提供了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9180068A
公开(公告)日:2024-12-24
申请号:CN202411133249.X
申请日:2024-08-16
Applicant: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三维规则单元接触面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涉及有限元分析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至少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目标模型,其中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相互接触,且每个部件包括多个节点,再根据节点之间的距离关系,得到分属于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上对应的接触面节点组成的节点组,最后将所述多个节点组中节点按照预设形状进行组合,得到多个接触面单元,最终将所述多个接触面单元组合为目标接触面。本申请通过获取目标接触面的形状信息以及位置信息,对节点进行重组,得到分属于不同部件的接触面位置的节点,并生成目标接触面,实现了三维规则单元接触面的快速自动生成,极大提高了有限元模拟分析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103300A
公开(公告)日:2024-12-10
申请号:CN202411216030.6
申请日:2024-08-30
Applicant: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阻尼器、风力发电机组支撑结构及风力发电机组,阻尼器包括外筒、设置于外筒内部的内筒以及限位件;外筒内壁、内筒外壁、限位件之间形成第一腔体,通过在第一腔体中添加阻尼液构成环形调谐液柱阻尼器;内筒内部设置有顶板且顶板与内筒内壁之间密封连接,内筒内壁与顶板之间形成第二腔体,通过在第二腔体中添加阻尼液构成调谐液体阻尼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设置有连通阀门;限位件为活塞结构,外筒、内筒与限位件构成粘滞阻尼器,内筒为粘滞阻尼器提供调谐质量,实现了包含多重调谐液柱阻尼减振降载装置,即多重万向调谐液柱阻尼器,增大了阻尼器调谐频带且能够动态调整,提升了阻尼器的减振降载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9057380A
公开(公告)日:2024-12-03
申请号:CN202411046783.7
申请日:2024-07-31
Applicant: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IPC: B23K37/053 , F03D13/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电导管架中段合拢口精准定位合拢装置,涉及风力发电施工技术领域,该风电导管架中段合拢口精准定位合拢装置包括:第一合拢块、第二合拢块、第一螺纹柱、第二螺纹柱、第一传动轮、第二传动轮、传动带、固定板及侧延板。第一合拢块靠近第二合拢块时围合形成第一夹持通道,第一传动轮与第一螺纹柱固定连接;第二传动轮与第二螺纹柱固定连接;传动带套设于第一传动轮及第二传动轮,第一传动轮及第二传动轮中一个转动时通过传动带带动另一个发生转动。此外,固定板的表面设置有滑槽,第一合拢块设置有滑块,故能够对合拢或分离的过程起到导向作用。这样能够实现同时转动两个螺纹柱的目的,进而提高了固定导管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966025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442864.9
申请日:2024-10-16
Applicant: 长江三峡集团实业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海上风能资源评估方法及装置。本申请基于耦合器可以实现对目标海域的气象中尺度模型、目标海域的海洋动力模型以及目标海域的波浪模型的融合,得到了到气象中尺度模型‑海洋动力模型‑波浪模型之间的第一耦合模式,提高了目标海域的风能资源仿真模拟的准确度,降低了海上风能资源仿真模拟的误差。还可以基于耦合模式输出的特定水平网格的特定时间段的默认高度的特定种类的仿真数据模拟特定水平网格的特定时间段的指定高度的特定种类的模拟数据,提高了耦合模式的仿真模拟能力,并校验第一耦合模式针对指定高度以及特定种类的误差指标,在第一误差指标满足预设误差要求的情况下,耦合模式即可上线应用,保障耦合模式的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958384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218078.0
申请日:2024-08-30
Applicant: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粒径级配抛石防冲刷结构及施工方法,包括至少一层防冲刷结构;跨粒径级配抛石防冲刷结构设置于海底的土层上;防冲刷结构是基于大量碎石和少量胶凝浆体构建得到的;大量碎石通过抛石导管被抛填至土层和/或任一层防冲刷结构的表面,在土层和/或任一层防冲刷结构的表面形成窄粒径级配碎石堆积体;胶凝浆体用于通过浇筑导管被浇筑在碎石堆积体的表面的多个局部区域;胶凝浆体用于在碎石堆积体的表面扩散,并沿着碎石堆积体空隙向下流动,使得浆体流动范围内的碎石相互粘结,形成超大粒径的胶结碎石簇,从而将窄粒径级配的碎石堆积体转变为防冲刷结构。跨粒径级配抛石防冲刷结构可以避免其周围构筑物长期循环倾斜变形及振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