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电池的热管理装置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922381B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323856.6

    申请日:2024-03-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的热管理装置和方法。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热管理装置包括:发动机单元包括发动机控制单元和发动机排气口;热泵单元包括第一气体进出口和第二气体进出口;动力电池单元包括动力电池控制单元和动力电池气体进出口;发动机排气口与第一气体进出口连接,动力电池气体进出口与第二气体进出口连接;动力电池控制单元用于在动力电池的温度小于温度阈值范围时向发动机控制单元发出第一温度调控信号。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利用额外加热器件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效率低且寿命有限的问题,利用增大发动机排气,并将发动机排气进行升温声压处理后输入至动力电池中,提高了动力电池升温的效率,保证了动力电池的正常工作。

    一种动力电池的热管理装置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922381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410323856.6

    申请日:2024-03-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的热管理装置和方法。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热管理装置包括:发动机单元包括发动机控制单元和发动机排气口;热泵单元包括第一气体进出口和第二气体进出口;动力电池单元包括动力电池控制单元和动力电池气体进出口;发动机排气口与第一气体进出口连接,动力电池气体进出口与第二气体进出口连接;动力电池控制单元用于在动力电池的温度小于温度阈值范围时向发动机控制单元发出第一温度调控信号。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利用额外加热器件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效率低且寿命有限的问题,利用增大发动机排气,并将发动机排气进行升温声压处理后输入至动力电池中,提高了动力电池升温的效率,保证了动力电池的正常工作。

    预燃室总成及预燃室冷却系统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480455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570583.0

    申请日:2023-05-1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公开了预燃室总成及预燃室冷却系统,该预燃室总成包括冷却水套和预燃室,冷却水套设置于气缸盖的下方,该冷却水套与气缸盖水套不相连,保证在预燃室的冷却环槽处有冷却水套连通,冷却水套设置有安装孔,预燃室安装于安装孔,预燃室的外周面开设有冷却环槽,冷却环槽与冷却通道连通设置,冷却液从气缸盖进入到冷却通道内,在预燃室周围环绕一圈后从进气侧流出,能够实现排气道上部和预燃室的冷却,该冷却水套不需要额外增加外部空间,而是通过预燃室和气缸盖的协同设计和安装来组成预燃室的冷却空间,特别适用于布置空间紧张的小型汽油机,同时,对气缸盖不会带来制造成本增加,能保证对预燃室结构简单,工作可靠。

    线性流量电子节气门体总成

    公开(公告)号:CN111120116B

    公开(公告)日:2022-11-04

    申请号:CN201911390148.X

    申请日:2019-12-2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汽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线性流量电子节气门体总成,其包括:节气门本体、第一碟片和第二碟片,节气门本体具有进气腔;第一碟片和第二碟片沿转动轴线同轴设置在进气腔中,第一碟片设有第一通风孔,所述第二碟片设有第二通风孔,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沿转动轴线一一对应,沿转动轴线方向对应的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之间形成通风通道,其中:第一碟片绕转动轴线旋转从而调整通风通道的大小。有益效果:第一碟片和第二碟片沿转动轴线同轴布置,并各自设置沿转动轴线方向一一对应的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当第一碟片转动时,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之间的通风通道同角度变大或变小,从而实现精确控制进气量。

    废气再循环混合装置、废气再循环系统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4673611B

    公开(公告)日:2023-06-02

    申请号:CN202210390578.7

    申请日:2022-04-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废气再循环混合装置、废气再循环系统及车辆。废气再循环混合装置包括:废气输送管道,用于输送废气;空气输送管道,用于输送空气;混合管道,用于混合废气和空气,混合管道与废气输送管道连接,且废气输送管道与混合管道连通;其中,空气输送管道设置在废气输送管道的外周,空气输送管道包括相连通的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出气通道与混合管道连通,进气通道的过流面积大于出气通道的过流面积。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提高空气与废气的混合效果,从而提高废气再循环率。

    发动机总成及车辆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049306A

    公开(公告)日:2024-05-17

    申请号:CN202410088564.9

    申请日:2024-01-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工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总成及车辆,包括主燃烧系统、预燃烧系统和冷却系统。其中,主燃烧系统包括主燃烧室;预燃烧系统包括预燃烧室,预燃烧室与主燃烧室连通;冷却系统包括气缸体水套和气缸盖水套,气缸体水套包括缸体主水套、进水腔和排水腔,进水腔和排水腔通过缸体主水套连通,气缸盖水套包括上层水套和下层水套,上层水套和下层水套并联于进水腔及排水腔之间且连通,且沿竖直方向,上层水套、下层水套和缸体主水套自上而下依次排列,主燃烧室部分插设于下层水套内,预燃烧室同时插设于上层水套和下层水套内。如此,冷却系统可实现对主燃烧系统和预燃烧系统的共同冷却,简化了结构布设,适用于更多车型。

    一种发动机压缩比评估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7540635A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311508832.X

    申请日:2023-11-13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压缩比评估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包括:基于预设压缩比公式获取压缩比关联参数;获取所述压缩比关联参数的初始理论值和参数标准差;根据所述初始理论值和所述参数标准差建立标定数据库;根据所述预设压缩比公式和所述标定数据库确定多个模拟压缩比。通过识别核心参数的分布特性模拟数据,优化压缩比计算算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极限算法计算压缩比时所用参数太多,导致计算出的压缩比范围波动较大的问题,基于大量模拟数据推算压缩比的实际范围,可针对性的调整或改善压缩比,缩小压缩比波动范围,压缩比更符合设计参数的实际状态,提高实际生产的发动机的燃烧可控性能。

    一种气缸垫及气缸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480485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563930.7

    申请日:2023-05-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缸垫及气缸。气缸垫至少包括第一垫片层、第二垫片层和第三垫片层,第一垫片层、第二垫片层和第三垫片层依次层叠构成气缸垫的垫体;第一垫片层的外表面设置为用于与气缸盖相接触,第三垫片层的外表面设置为用于与气缸相接触;沿第一垫片层至第三垫片层的竖直方向,记垫体与气缸前罩盖相接触的一侧为前罩盖密封面;在前罩盖密封面一侧,垫体设置有溶胶槽,溶胶槽至少贯穿第二垫片层和第三垫片层;气缸垫安装在气缸上时,沿气缸前罩盖至气缸的水平方向,溶胶槽的宽度大于气缸前罩盖与气缸结合处的缝隙的宽度;溶胶槽用于预涂密封胶,密封胶用于气缸盖、气缸垫、气缸前罩盖以及气缸相互结合处的密封。

    废气再循环混合装置、废气再循环系统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4673611A

    公开(公告)日:2022-06-28

    申请号:CN202210390578.7

    申请日:2022-04-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废气再循环混合装置、废气再循环系统及车辆。废气再循环混合装置包括:废气输送管道,用于输送废气;空气输送管道,用于输送空气;混合管道,用于混合废气和空气,混合管道与废气输送管道连接,且废气输送管道与混合管道连通;其中,空气输送管道设置在废气输送管道的外周,空气输送管道包括相连通的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出气通道与混合管道连通,进气通道的过流面积大于出气通道的过流面积。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提高空气与废气的混合效果,从而提高废气再循环率。

    一种电磁兼容性测试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1537815A

    公开(公告)日:2020-08-14

    申请号:CN202010258711.4

    申请日:2020-04-03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磁兼容性测试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根据测试请求,确定电磁干扰发生装置的干扰位置;获取待测传感器在所述电磁干扰发生装置的影响下的输出信号,并根据所述输出信号确定测试结果。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根据测试请求动态的确定电磁干扰发生装置所在的干扰位置,并根据电磁干扰发生装置所在的位置对待测传感器进行自动化测试,满足了对待测传感器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的需求。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