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186641B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1910403385.9
申请日:2019-05-15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方便纹影系统光路调试的刀口监测控制系统与方法,主要解决现有系统需频繁进行手动调节刀口的切割量导致过程繁琐以及调节精度较低的问题。该系统包括电动刀口、刀口监测相机、刀口控制器、六自由度调节平台、刀口位移驱动电机和图像处理器;电动刀口设置在六自由度调节平台上;刀口控制器控制电动刀口的尺寸大小,对电动刀口的尺寸参数进行调节;刀口监测相机对电动刀口处光斑图像进行成像,并将采集到的刀口图像发送到图像处理器,图像处理器分别与刀口控制器、刀口位移驱动电机连接;刀口位移驱动电机与六自由度调节平台连接,带动六自由度调节平台运动。同时,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上述方便纹影系统光路调试的刀口监测控制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7860554B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1711274449.7
申请日:2017-12-06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洞试验中尾喷流试验一体化模型装置及试验方法,一体化模型装置包括模型外形,喉道段,背支板,天平,天平转接件组成。其中模型外形包括模型头部,模型主体,腹部盖板,背部盖板;该外形采用背部支撑,其背部朝下,腹部朝上,使用尾喷流喷管供气的装置,确定了尾喷流试验模型结构,喉道段和尾喷管段的安装方式,二者之间距离调整方法。采用本发明的尾喷流试验一体化模型装置进行尾喷流试验,针对尾喷流特点,提供尾喷流的模型安装、试验方法,在保证喉道段与尾喷管段密封的前提下,顺利为尾喷管段供气;同时,保证喉道段和尾喷管不干涉,可以有效地供气和密封,不会影响测量结果,确保试验有效进行。
-
公开(公告)号:CN115808285B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310038574.7
申请日:2023-01-11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洞喷流试验中的深孔密封组件及应用方法,涉及风洞试验领域,包括驻室,其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喷管,各喷管通过稳定段、通气孔与驻室内的气腔连通,各稳定段通过相配合的通气堵头或不通气堵头切换与喷管的连通状态,所述不通气堵头被配置为包括:螺栓结构的限定件;伸入稳定段,以关闭通气孔的柱状密封件;用于将限定件与密封件连为一体的固定件Ⅰ。本发明提供一种风洞喷流试验中的深孔密封组件及应用方法,可以保证有效密封,也能顺利取出密封圈,保证设备结构件之间配合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057533B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1910441477.6
申请日:2019-05-24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洞试验中喷流压力流量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包括:在气源入口螺母的环形限位部处依次连接放置节流孔板和紫铜管套筒;气源出口螺母旋拧入气源入口螺母内且将节流孔板和紫铜管套筒压紧连接在环形限位部上;紫铜管伸入气源出口螺母与紫铜管套筒连接,紫铜管的另一端与喷管系统的尾支杆内的通气管道连接;使用本发明的喷流压力流量控制的装置,提出了详细的节流小孔计算方法,为大流量喷管驻室压力准确控制提供了依据。使用本发明的喷流压力流量控制的方法,给出了一整套大流量喷流的驻室压力调试方法,确保了该类型喷流的地面调试成功。
-
公开(公告)号:CN107655652B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1711030097.0
申请日:2017-10-30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G01M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洞试验中小推力喷流喷管供气装置,包含喷管段,通气堵头,通气垫圈,不通气堵头,不通气垫圈组成。喷管段,由供气入口、驻室、喷管、供气通道、连接孔组成,实现对真实火箭发动机的模拟;通气堵头和通气垫圈是在给喷管供气时,为供气通道密封;不通气堵头和不通气垫圈是在不给喷管供气时,为供气通道密封。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风洞试验中小推力喷流喷管供气方法,主要是针对小推力喷流特点,提供对不同位置单喷管喷流、纵向组合多喷管喷流、横向组合多喷管喷流等多种喷流组合工作时喷流供气方法。该装置、方法有效地减少了模型加工数量,提高重复性精度;同时,简化模型安装方法,缩短模型更换时间,提高了试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717981A
公开(公告)日:2023-02-28
申请号:CN202310028992.8
申请日:2023-01-09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G01M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洞试验中用于多喷管的驻室装置及使用方法,涉及风洞试验技术领域,包括主体,其设置有通用腔室,且所述主体的底端贯通所述通用腔室设置有气源接入孔,所述主体的顶端贯通所述通用腔室还设置有多个压力控制孔,所述主体上还设置有用于连接尾支杆的连接部;多个喷管,其固定连接在所述主体上,且多个所述喷管分别与多个所述压力控制孔的中部贯通;用于调控喷管连通或封堵状态的多个堵头机构,其与多个所述压力控制孔密封连接。本发明,实现了在同一位置集中设置多喷管,并在保证准确定位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实现了更高效率地更换喷流组合状态,具有实现大机动调控、准确性高、保证喷管与模型不干涉、便于调试的有益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0057533A
公开(公告)日:2019-07-26
申请号:CN201910441477.6
申请日:2019-05-24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洞试验中喷流压力流量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包括:在气源入口螺母的环形限位部处依次连接放置节流孔板和紫铜管套筒;气源出口螺母旋拧入气源入口螺母内且将节流孔板和紫铜管套筒压紧连接在环形限位部上;紫铜管伸入气源出口螺母与紫铜管套筒连接,紫铜管的另一端与喷管系统的尾支杆内的通气管道连接;使用本发明的喷流压力流量控制的装置,提出了详细的节流小孔计算方法,为大流量喷管驻室压力准确控制提供了依据。使用本发明的喷流压力流量控制的方法,给出了一整套大流量喷流的驻室压力调试方法,确保了该类型喷流的地面调试成功。
-
公开(公告)号:CN108088649A
公开(公告)日:2018-05-29
申请号:CN201810060579.9
申请日:2018-01-22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G01M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洞试验中喷管与外形固连的模型装置,包括:模型头部,模型主体,上部盖板,内部供气系统,天平,天平连接螺母,喷管段,尾支杆组成。使用喷管与外形固连的模型装置,实现天平和喷管的安装,在较小的模型空间内,布置供气管路的要求,同时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风洞试验中喷管与外形固连的模型装置进行试验的方法,主要是为小尺寸、小推力喷流提供测量方法,避免供气系统对气动力测量的干扰;测量模型气动力、喷流推力和喷流与来流的干扰力,最后通过技术手段再分辨出喷流与来流干扰力的值。该发明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喷流研究具有很好的基础意义,可以解决很多试验中碰到的数据测量与模型设计的矛盾问题,具有深远地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7860554A
公开(公告)日:2018-03-30
申请号:CN201711274449.7
申请日:2017-12-06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洞试验中尾喷流试验一体化模型装置及试验方法,一体化模型装置包括模型外形,喉道段,背支板,天平,天平转接件组成。其中模型外形包括模型头部,模型主体,腹部盖板,背部盖板;该外形采用背部支撑,其背部朝下,腹部朝上,使用尾喷流喷管供气的装置,确定了尾喷流试验模型结构,喉道段和尾喷管段的安装方式,二者之间距离调整方法。采用本发明的尾喷流试验一体化模型装置进行尾喷流试验,针对尾喷流特点,提供尾喷流的模型安装、试验方法,在保证喉道段与尾喷管段密封的前提下,顺利为尾喷管段供气;同时,保证喉道段和尾喷管不干涉,可以有效地供气和密封,不会影响测量结果,确保试验有效进行。
-
公开(公告)号:CN107655652A
公开(公告)日:2018-02-02
申请号:CN201711030097.0
申请日:2017-10-30
Applicant: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IPC: G01M9/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M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洞试验中小推力喷流喷管供气装置,包含喷管段,通气堵头,通气垫圈,不通气堵头,不通气垫圈组成。喷管段,由供气入口、驻室、喷管、供气通道、连接孔组成,实现对真实火箭发动机的模拟;通气堵头和通气垫圈是在给喷管供气时,为供气通道密封;不通气堵头和不通气垫圈是在不给喷管供气时,为供气通道密封。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风洞试验中小推力喷流喷管供气方法,主要是针对小推力喷流特点,提供对不同位置单喷管喷流、纵向组合多喷管喷流、横向组合多喷管喷流等多种喷流组合工作时喷流供气方法。该装置、方法有效地减少了模型加工数量,提高重复性精度;同时,简化模型安装方法,缩短模型更换时间,提高了试验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