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772045A
公开(公告)日:2015-07-15
申请号:CN201510128904.7
申请日:2015-03-2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上海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电化学选择性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以三聚氰胺和氧化石墨烯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改性石墨烯水凝胶,将其与未改性石墨烯水凝胶和多孔介电薄膜制备成一种适应性强、选择性高、吸附率高、使用寿命长的电化学选择性膜。该膜对铅离子、汞离子和镉离子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30-150mg/g、300-350mg/g和200-250mg/g,产水率达80%以上,重金属离子去除率达92%以上,经过3000次吸附/脱附再生周期后,吸附容量保持在初始容量的95%以上,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对环境友好,为工业化和规模化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提供了一种新材料、新方法和新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2580760A
公开(公告)日:2012-07-18
申请号:CN201110009851.9
申请日:2011-01-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上海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IPC: B01J23/889 , B01J37/02 , B01J38/70 , C02F1/7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经济有效、简便易行的催化材料制备、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污染物及其催化材料再生的饮用水深度净化方法。以高锰酸盐、锰盐、铁盐、亚铁盐等为原料,将具有良好催化活性的铁、锰复合氧化物通过原位反应的方式负载在基体材料上制成催化剂;将该催化剂应用于催化臭氧氧化过程能有效提高臭氧对水中难降解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当催化剂失活或流失之后,采用简单的原位再生方法将活性材料重新进行负载再生。
-
公开(公告)号:CN102580759A
公开(公告)日:2012-07-18
申请号:CN201110009842.X
申请日:2011-01-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上海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IPC: B01J23/889 , B01J23/94 , C02F1/7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经济有效、简便易行的催化材料原位制备、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微量有机污染物及其催化材料原位再生的净水方法。以高锰酸盐、锰盐、铜盐和亚铜盐等为原料,将具有良好催化活性的铜、锰复合氧化物通过原位反应的方式负载在基体材料上制成催化剂;将该催化剂应用于催化臭氧氧化过程能有效提高臭氧对水中难降解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当催化剂失活或流失之后,采用简单有效的原位再生方法将活性材料进行负载再生。
-
公开(公告)号:CN104772045B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申请号:CN201510128904.7
申请日:2015-03-2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上海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电化学选择性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以三聚氰胺和氧化石墨烯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改性石墨烯水凝胶,将其与未改性石墨烯水凝胶和多孔介电薄膜制备成一种适应性强、选择性高、吸附率高、使用寿命长的电化学选择性膜。该膜对铅离子、汞离子和镉离子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30-150mg/g、300-350mg/g和200-250mg/g,产水率达80%以上,重金属离子去除率达92%以上,经过3000次吸附/脱附再生周期后,吸附容量保持在初始容量的95%以上,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对环境友好,为工业化和规模化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提供了一种新材料、新方法和新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2974330A
公开(公告)日:2013-03-20
申请号:CN201210530886.1
申请日:2012-12-11
Applicant: 上海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磁分离的除磷控藻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包含如下步骤:制备铁基磁性载体:制备铁源溶液;制备碱源溶液;在恒温水浴中,在持续搅拌条件下,将碱源溶液缓慢滴加入铁源溶液中,至pH值为11~12;在恒温水浴中陈化3~5小时;过滤,烘干,获得铁基磁性载体;制备基于磁分离的除磷控藻吸附剂:配置[OH]与高锰酸钾的铁摩尔5:1的碱性高锰酸钾溶液;放入铁基磁性载体;将亚铁盐溶液缓慢滴入,控制锰铁摩尔比Mn:Fe为1:3~3:1,且高锰酸盐的当量等于锰盐和亚铁盐的当量和;过滤,烘干,获得基于磁分离的除磷控藻吸附剂。本方法制备条件简单、成本低廉、除磷控藻效果好、易于回收与再生。
-
公开(公告)号:CN102976473A
公开(公告)日:2013-03-20
申请号:CN201210531099.9
申请日:2012-12-11
Applicant: 上海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饮用水处理技术领域,针对湖泊、水库等地表水源富营养化污染,提出了一种铜盐与氯胺联用控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含活性氯的水溶液与铵盐的水溶液混合,pH值为8~10,其中,次氯酸根与铵根离子的摩尔比例为0.1-1.0;充分搅拌20~40分钟后,活性氯和铵盐反应完全,产生氯胺的水溶液;将铜盐的水溶液和氯胺的水溶液同时与含铜绿微囊藻的水混合,处理时间为1~20天,其中,铜离子与氯胺的摩尔数的比为0.04~0.5;氯胺与藻细胞的比例为0.5~20毫克的氯胺:108~5×109个藻细胞。本发明破坏藻细胞壁的完整性,有利于铜离子作用于细胞质,进一步灭活藻细胞。
-
公开(公告)号:CN107459115A
公开(公告)日:2017-12-12
申请号:CN201710723518.1
申请日:2017-08-2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IPC: C02F1/469 , C02F101/16 , C02F101/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Pd/NiAl金属氧化物膜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本发明的Pd/NiAl金属氧化物膜电极中,所述Pd的质量占所述Pd/NiAl金属氧化物膜电极质量的1%~10%。本发明的Pd/NiAl金属氧化物膜电极,主要通过原位水热反应将Ni、Al、Pd沉积到泡沫镍上,得到不同Pd沉积量的Pd/NiAl-LMO膜电极材料。本发明将制备的Pd/NiAl-LMO膜电极用作电容去离子电极,在作为正极充电过程中可以吸附水中酸根离子,作为阴极放电过程中,在Pd原子的催化作用下将酸根离子转化为无害产物,同时电极得到再生,在电容去离子过程中不产生酸盐浓水废液。
-
公开(公告)号:CN106517442A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申请号:CN201611001906.0
申请日:2016-11-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IPC: C02F1/467 , C02F1/48 , C02F101/20 , C02F101/3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将利用电场、磁场协同强化零价铁还原,并结合电化学氧化、凝聚、吸附等作用联合去除水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方法。本发明在阴、阳极两端施加直流电形成电场,在阴、阳极之间引入零价铁,在垂直于电场的方向上设置永磁铁提供磁场,水中污染物流经反应器与水中零价铁发生反应,实现水的净化。本发明的技术原理是将零价铁置于同时存在直流电场与磁场的体系中,在常规的零价铁化学腐蚀的基础上,通过电场与磁场的协同强化其电化学腐蚀作用,提高其给电子能力和还原能力,加速腐蚀产物从材料表面的解离与脱附,避免由于腐蚀层在零价铁表面沉积而导致的处理效果下降的问题。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实现上述过程的一体化反应器。
-
公开(公告)号:CN104150651B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410404014.X
申请日:2014-08-1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IPC: C02F9/06 , C02F101/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化学还原辅助电化学法去除水中六价铬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向pH值为2~4的原水中加入还原剂进行化学还原反应,使部分Cr(VI)还原为Cr3+,然后进入电极材料为铁的电化学反应器进行电化学反应,使剩余的Cr(VI)还原为Cr3+,同时水的pH值升高,Cr3+转化为Cr(OH)3,然后通过固液分离单元和砂滤单元,实现水中六价铬的去除。本发明的工艺包括化学还原法和电化学法去除铬单元,再经固液分离后出水可达到废水排放标准。本发明工艺系统占地少,易实现设备化和自动化控制,运行成本低廉,非常适合中小规模含铬废水的在线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05858822A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610244981.3
申请日:2016-04-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IPC: C02F1/461 , C02F1/30 , C02F101/20 , C02F103/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2F1/46109 , C02F1/30 , C02F2001/46133 , C02F2101/20 , C02F2103/30 , C02F2305/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具有楔形结构红色二氧化钛光电极及其制备与应用,属于光电极制备及光电催化技术领域。本发明首次利用简单的水热法以泡沫钛为基底和钛源,通过碱液刻蚀、氢离子置换和煅烧,最终制备得到了楔形结构红色二氧化钛光电极。克服了传统催化剂容易脱落的缺点,并首次得到了宏观上为红色的二氧化钛光电极,颜色的形成使得波长在400?500nm之间的光被束缚在微纳米结构中,不仅提高了二氧化钛在可见光区的光吸收能力,同时在近红外区也有很强的吸收。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