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889174B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1910126149.7
申请日:2019-02-2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谐振器及其制作方法,包括:提供衬底,在衬底上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凹槽,并在第一凹槽内填充待刻蚀材料;在衬底表面形成压电结构层,压电结构层包括依次位于衬底表面的种子层、下电极、压电层和上电极;对每个压电区四周的压电结构层进行刻蚀形成第二凹槽,每个压电区的压电结构层对应覆盖一个第一凹槽;在第二凹槽内填充待刻蚀材料,并在衬底表面形成与各个压电区的上电极电连接的互连电极;去除待刻蚀材料,在第一凹槽对应的区域形成第一空腔,在第二凹槽对应的区域形成第二空腔。由于每个压电区的压电结构层四周都具有第二空腔,而能量在介质与空气的界面会被反射回来,因此,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能量的损失,提升谐振器的Q值。
-
公开(公告)号:CN104332399B
公开(公告)日:2018-09-18
申请号:CN201310309151.0
申请日:2013-07-2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IPC: H01L21/3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包括:在衬底上形成半导体器件;在半导体器件上形成保护层,保护层材质为具有张应力的氮化硅;对半导体器件执行退火;采用HF基腐蚀液湿法去除保护层。依照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通过采用HF湿法腐蚀张应力氮化硅材质的保护层,能避免栅极侧墙和/或硬掩模层的氮化硅受到侵蚀,有效提高器件性能以及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489477B
公开(公告)日:2018-09-11
申请号:CN201410479915.5
申请日:2014-09-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IPC: H01L21/20 , H01L21/76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步骤:提供半导体衬底,所述衬底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所述衬底上形成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二半导体层的叠层;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第二半导体层上形成器件结构;刻蚀第一区域的器件结构两侧的第二半导体层,以形成刻蚀孔;通过刻蚀孔腐蚀去除第一区域的至少栅极下的第一半导体层,以形成空腔,仅剩余隔离结构附近的第一半导体层;在空腔及刻蚀孔中填充介质材料。本发明可以实现通过体衬底实现绝缘体上硅器件,同时,埋氧层的厚度可以通过形成的第一半导体层的厚度来调节,满足不同器件的需求,工艺简单易行,且该工艺易于同体衬底器件集成。
-
公开(公告)号:CN106319460A
公开(公告)日:2017-01-11
申请号:CN201510375208.6
申请日:2015-06-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IPC: C23C14/34 , H01L21/28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金属薄膜溅射的PVD设备及工艺,所述设备包括:与射频电源相连接的靶材、基座及侧置线圈,所述靶材以可自转的形式安装在溅射腔室的顶部,所述基座位于溅射腔室的底部,所述侧置线圈位于溅射腔室的侧壁,靶材与侧置线圈施加射频电源共同作用于惰性气体,产生等离子体。由于该设备增加了侧置线圈及与其相连接的射频电源,并通过调节惰性气体压力,提高了等离子体密度,结合PVD溅射的其他工艺参数,能形成电学性能良好,并且在沟槽表面覆盖效果良好的薄膜,可延续溅射沉积工艺应用到22纳米及以下技术的后栅工艺中。
-
公开(公告)号:CN105679672A
公开(公告)日:2016-06-15
申请号:CN201410665088.9
申请日:2014-11-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IPC: H01L21/336 , H01L29/78 , H01L29/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鳍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衬底;在所述衬底上形成鳍堆叠,鳍堆叠包括依次层叠的衬底部分、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二半导体层,鳍堆叠的衬底部分之间形成有隔离;在鳍堆叠上形成栅极及其侧墙,并覆盖层间介质层;去除栅极,暴露鳍堆叠的表面,以形成开口;从开口进行刻蚀,至少去除栅极下的第一半导体层,以形成间隔层;在间隔层中填充介质材料,以形成埋层。本发明在沟道区形成了埋氧层,具有类SOI器件的优势,同时,鳍的高度可以由第二半导体层的厚度来控制,满足不同器件的需求,工艺简单易行。
-
公开(公告)号:CN105633081A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410585002.1
申请日:2014-10-2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IPC: H01L27/092 , H01L21/823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SOI衬底;在衬底上形成器件结构;去除器件结构的栅极,直至暴露顶层硅,以形成栅开口;沿顶层硅的(111)晶面进行刻蚀,以在栅开口下形成沟槽;填充栅开口及沟槽,以重新形成栅极。该方法,形成更薄的沟道,利于形成全耗尽型的器件,同时,沟道的有效长度变长,有效缓解短沟道效应,该方法可以利用普通的SOI衬底,且制造工艺与传统兼容,工艺简单易行且制造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05489650A
公开(公告)日:2016-04-13
申请号:CN201410478979.3
申请日:2014-09-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半导体衬底;在部分衬底上形成第一半导体层,在衬底及第一半导体层上形成第二半导体层,衬底上形成有第一隔离;以第一半导体层之上的第二半导体层为有源区形成器件结构;在第一半导体层之上的第二半导体层中形成贯通的刻蚀孔;通过刻蚀孔腐蚀去除第一半导体层,以形成空腔;在空腔及刻蚀孔的内表面上形成介质层,并以导体层填充空腔及刻蚀孔,以分别形成背栅及连接孔;在栅极两侧、第一隔离与背栅之间的衬底上形成器件结构的第二隔离。本发明可以通过体衬底实现SOI器件,通过在空腔及刻蚀孔中形成介质层并填充导体层来作为背栅,实现对器件的阈值电压进行调节,工艺简单易行。
-
公开(公告)号:CN105322011A
公开(公告)日:2016-02-10
申请号:CN201410339812.9
申请日:2014-07-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IPC: H01L29/78 , H01L29/06 , H01L21/33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9/7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衬底,所述衬底具有第一半导体材料;第二半导体层,位于衬底之上;第三半导体层,位于第二半导体层之上,为器件形成区域;隔离结构,位于第三半导体层两侧、衬底之上;绝缘层,位于第三半导体层的源漏区域之下、隔离结构与第二半导体层端部之间。本发明的器件结构,同时具有体硅器件和SOI器件的各自优势,具有低成本、漏电小、功耗低、速度快、工艺较为简单且集成度高的特点。同时,与SOI器件相比,消除了浮体效应和自热效应。
-
公开(公告)号:CN103578952A
公开(公告)日:2014-02-12
申请号:CN201210283261.X
申请日:2012-08-0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IPC: H01L21/28 , H01L21/336
Abstract: 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间隙壁技术形成栅极的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在本发明的方法中,在虚设栅极堆栈的侧面,依次形成第一间隙壁、第二间隙壁和第三间隙壁,通过去除第二间隙壁形成了宽度由第二间隙壁控制的栅极凹槽,继而在栅极凹槽中形成所需要的栅极和栅极绝缘层。本发明中,利用回刻蚀形成间隙壁,不需要采用额外的掩模版,并且,通过控制第二间隙壁的宽度来限定栅极宽度,可以实现亚22nm的栅极线条的形成,并且使工艺具有良好的可控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702618B
公开(公告)日:2019-06-04
申请号:CN201410698552.4
申请日:2014-11-2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IPC: H01L21/762 , H01L21/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半导体衬底;在半导体衬底上依次形成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二半导体层的叠层,叠层间为隔离沟槽;从第一半导体层的端部去除部分的第一半导体层,以形成开口;填充开口及隔离沟槽,以分别形成第一绝缘层和隔离;在第二半导体层中形成贯通的刻蚀孔;通过刻蚀孔腐蚀去除剩余的第一半导体层,以形成空腔;在空腔及刻蚀孔的内表面上分别形成背栅介质层和第二绝缘层,并分别以导体层和连接层填充空腔及刻蚀孔,以分别形成背栅及连接孔;进行器件的后续加工。本发明的方法,实现了带背栅结构的类SOI器件。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