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629362A
公开(公告)日:2015-05-20
申请号:CN201310552583.4
申请日:2013-11-0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C08L79/08 , C08K3/22 , C08K3/36 , C08K7/00 , C08K3/04 , C08K3/34 , C08K3/30 , C08J5/18 , C08G73/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K3/22 , C08G73/1071 , C08J5/18 , C08J2379/08 , C08K3/30 , C08K3/346 , C08K3/36 , C08K7/24 , C08K2003/2231 , C08K2003/2241 , C08K2003/2244 , C08K2003/2296 , C08K2003/3009 , C08K2201/011 , C08L2201/08 , C08L2203/16 , C08L79/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氟聚酰亚胺红外低发射率复合薄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材料由在含氟聚酰亚胺材料中添加1%~10%的纳米无机物形成的复合材料,其中纳米无机物以晶相粉粒分散在含氟聚酰亚胺中。实验证实,添加无机物后所形成的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耐环境性能以及红外低发射性能均有所提高,尤其是其红外发射率降低幅度较大,因此能够满足对稳定性要求很高的红外隐身材料的要求,在军用及民用技术领域都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2643544B
公开(公告)日:2013-11-13
申请号:CN201210060305.2
申请日:2012-03-0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C08L79/08 , C08G73/10 , C07D209/4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氟聚酰亚胺红外低发射率薄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薄膜材料是由R或S型1,1’-联萘-2,2’-二酚单体合成的二酐和二胺聚合,将联萘基团引入聚酰亚胺链中形成的含氟聚酰亚胺,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可调的链结构、良好的结晶性能及良好的耐溶剂性能,在8~14μm波段的平均红外发射率为0.30~0.70,因此能够作为一种性能良好的新型红外隐身新材料,在军用及民用技术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2888062A
公开(公告)日:2013-01-23
申请号:CN201210332671.9
申请日:2012-09-1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C08L27/06 , C08L23/06 , C08L23/30 , C08L29/04 , C08L23/28 , C08K3/34 , C08K3/04 , C08K3/16 , C08K3/32 , C08K3/30 , C08K3/24 , C08K7/00 , C08K3/08 , C08J5/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124 , Y02P20/5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异相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该热交换异相复合薄膜由高聚物、非金属无机物和高导热导电材料组成,其中非金属无机物以晶相粉粒分散在高聚物基体中,形成多相固态薄膜;高聚物具有可溶性或可熔性,非金属无机物具有层状、网状或孔状结构,高导热导电材料具有层状、管状或其它晶格结构,并且高导热导电材料质量占高聚物和非金属无机物总质量的1%~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热交换异相复合薄膜不仅具有较好的阻燃性能和透湿性能,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力学强度或尺寸稳定性,以及传热性与导电性,在空气换热器、废水热能回收装置以及水处理等领域具有实际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2382364B
公开(公告)日:2013-02-06
申请号:CN201110192845.1
申请日:2011-07-0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C08L23/12 , C08L27/06 , C08L23/06 , C08L29/04 , C08L27/12 , C08L23/28 , C08L23/30 , C08L1/26 , C08L1/12 , C08K3/34 , C08K7/26 , C08K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纤维素改进透湿阻隔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薄膜由高聚物、硅酸盐和添加剂组成,硅酸盐以晶相粉粒分散在高聚物中,形成多相固态薄膜;高聚物具有可溶性或可熔性,硅酸盐具有层状或孔状结构;按照质量百分比计,高聚物的含量为10%~80%,硅酸盐的含量为10%~90%,添加剂的含量为1%~20%;并且添加剂包括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复合薄膜不仅具有优异的二氧化碳等气体的阻隔性能,而且提高了复合薄膜的透湿性能以及机械性能,从而使该复合薄膜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
-
公开(公告)号:CN102643544A
公开(公告)日:2012-08-22
申请号:CN201210060305.2
申请日:2012-03-0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C08L79/08 , C08G73/10 , C07D209/4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氟聚酰亚胺红外低发射率薄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薄膜材料是由R或S型1,1’-联萘-2,2’-二酚单体合成的二酐和二胺聚合,将联萘基团引入聚酰亚胺链中形成的含氟聚酰亚胺,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可调的链结构、良好的结晶性能及良好的耐溶剂性能,在8~14μm波段的平均红外发射率为0.30~0.70,因此能够作为一种性能良好的新型红外隐身新材料,在军用及民用技术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2516654A
公开(公告)日:2012-06-27
申请号:CN201110378277.4
申请日:2011-11-2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C08L23/12 , C08L27/06 , C08L23/06 , C08L29/04 , C08L27/12 , C08L23/28 , C08L23/30 , C08L23/08 , C08K7/00 , C08K7/24 , C08K7/26 , C08K3/34 , C08K3/22 , C08K3/32 , C08K3/30 , C08J5/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异相离子交换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该异相离子交换复合薄膜由高聚物和离子交换树脂形成的成膜树脂和无机物组成,其中无机物以晶相粉粒分散在成膜树脂中,形成多相固态薄膜;成膜树脂具有可溶性或可熔性,无机物具有层状或孔状结构;按照质量百分比计,成膜树脂的含量为10%~80%,无机物的含量为20%~9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异相离子交换复合薄膜具有优良的吸湿透湿性能,同时具有优良的力学强度或尺寸稳定性,在空气换热器、离子交换膜、海水淡化电渗析膜以及记载文字的特种功能纸张等领域具有实际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2061026A
公开(公告)日:2011-05-18
申请号:CN201010576547.8
申请日:2010-11-2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C08L23/06 , C08L23/12 , C08L29/04 , C08L27/12 , C08L23/28 , C08L27/06 , C08L23/30 , C08K13/02 , C08K3/34 , C08J5/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透热透湿的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薄膜由高聚物、硅酸盐和添加剂组成,硅酸盐以晶相粉粒分散在高聚物中形成多相固态薄膜;高聚物具有可溶或可熔性,硅酸盐具有层状或孔状结构;按照质量百分比计,高聚物的含量为10%~80%,硅酸盐的含量为10%~90%,添加剂的含量为0%~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复合薄膜具有高传热透湿性、抗菌性、耐候性和阻燃性,可用于空气换热器、离子交换膜、海水淡化电渗析膜以及记载文字的特种功能纸张等用途。
-
公开(公告)号:CN102888062B
公开(公告)日:2014-05-07
申请号:CN201210332671.9
申请日:2012-09-1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C08L27/06 , C08L23/06 , C08L23/30 , C08L29/04 , C08L23/28 , C08K3/34 , C08K3/04 , C08K3/16 , C08K3/32 , C08K3/30 , C08K3/24 , C08K7/00 , C08K3/08 , C08J5/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124 , Y02P20/5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异相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该热交换异相复合薄膜由高聚物、金属化合物和高导热导电材料组成,其中金属化合物以晶相粉粒分散在高聚物基体中,形成多相固态薄膜;高聚物具有可溶性或可熔性,金属化合物具有层状、网状或孔状结构,高导热导电材料具有层状、管状或其它晶格结构,并且高导热导电材料质量占高聚物和金属化合物总质量的1%~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热交换异相复合薄膜不仅具有较好的阻燃性能和透湿性能,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力学强度或尺寸稳定性,以及传热性与导电性,在空气换热器、废水热能回收装置以及水处理等领域具有实际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2516654B
公开(公告)日:2014-03-12
申请号:CN201110378277.4
申请日:2011-11-2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C08L23/12 , C08L27/06 , C08L23/06 , C08L29/04 , C08L27/12 , C08L23/28 , C08L23/30 , C08L23/08 , C08K7/00 , C08K7/24 , C08K7/26 , C08K3/34 , C08K3/22 , C08K3/32 , C08K3/30 , C08J5/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异相离子交换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该异相离子交换复合薄膜由高聚物和离子交换树脂形成的成膜树脂和无机物组成,其中无机物以晶相粉粒分散在成膜树脂中,形成多相固态薄膜;成膜树脂具有可溶性或可熔性,无机物具有层状或孔状结构;按照质量百分比计,成膜树脂的含量为10%~80%,无机物的含量为20%~9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异相离子交换复合薄膜具有优良的吸湿透湿性能,同时具有优良的力学强度或尺寸稳定性,在空气换热器、离子交换膜、海水淡化电渗析膜以及记载文字的特种功能纸张等领域具有实际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2061026B
公开(公告)日:2013-04-24
申请号:CN201010576547.8
申请日:2010-11-2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C08L23/06 , C08L23/12 , C08L29/04 , C08L27/12 , C08L23/28 , C08L27/06 , C08L23/30 , C08K13/02 , C08K3/34 , C08J5/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公开号为CN1034212A的中国专利提出的一种复合快离子导电薄膜具有透热透湿性能,能够作为透热透湿的复合薄膜而应用。该复合快离子导电薄膜由高聚物、硅酸盐和添加剂组成,硅酸盐以晶相粉粒分散在高聚物中形成多相固态薄膜;高聚物具有可溶或可熔性,硅酸盐具有层状或孔状结构;按照质量百分比计,高聚物的含量为10%~80%,硅酸盐的含量为10%~90%,添加剂的含量为0%~30%。与现有的透热透湿的复合薄膜相比,该复合快离子导电薄膜成本低、工艺简单、透热透湿效果良好,在空气换热器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