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607002B
公开(公告)日:2019-01-04
申请号:CN201510707175.0
申请日:2015-10-2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IPC: B01J1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CO2甲烷化的多层叠加微反应装置。所述装置由上盖板、下盖板以及依次密封安装在上盖板与下盖板之间的微混合器‑1、微混合器‑2、微燃烧器、微换热器‑1、微反应器‑1、微换热器‑2、微反应器‑2。上盖板、微混合器‑1、微混合器‑2、微燃烧器、微换热器‑1、微反应器‑1、微换热器‑2、微反应器‑2及下盖板中的相邻两个模块间的密封连接均采用真空扩散焊接方式。可实现可再生能源领域CO2甲烷化反应过程的室温启动和反应热的梯级利用,反应启动时间小于30分钟,在H2/CO2为4的条件下,H2转化率均大于98%,极大程度上提高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分散式可再生能源。
-
公开(公告)号:CN102784542B
公开(公告)日:2015-02-11
申请号:CN201110126769.4
申请日:2011-05-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C10/06 , Y02P20/15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强化CO2吸收的多通道微反应器系统及方法。该方法采用一种多通道微反应器系统,使含CO2气体物料和吸收液分别在分布微通道内均匀分布,在集流微通道内于0.1~8.0MPa、10~100℃、0.001~100秒下快速混合、吸收。每片多通道微反应器板的反面为含CO2的气体物料或吸收液分布微通道,板的正面由吸收液或含CO2的气体物料分布微通道、并行反应微通道及集流微通道组成;本发明可在毫秒至微秒内进行原位换热和吸收,是一种可实现快速放大的微反应技术,为煤化工、天然气、石油化工等领域的碳处理提供一种高效吸收技术。
-
公开(公告)号:CN102451653B
公开(公告)日:2014-04-16
申请号:CN201010522860.3
申请日:2010-10-2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可实现酸性气体高效吸收的微反应方法提供了一种可以实现酸性气体(CO2、H2S、SO2、SO3、HCl等)吸收过程强化的微反应技术方法。该方法采用一种微反应器,使待吸收的酸性气体与吸收液在反应压力0.1-7MPa下流经该微反应器,并在其并行微反应通道中停留0.001-10秒,完成吸收。所述的并行微反应通道至少包含有一排微孔,流经该微反应器的酸性气体与吸收液通过微通道上的微孔接触混合;接触混合后的气液两相流体在微通道中至少经历一次折线或曲线流动。本发明可在毫秒级物料停留时间内,强化酸性气体混合物的化学吸收过程,是一种可实现快速生产放大的微反应技术。
-
公开(公告)号:CN103372370A
公开(公告)日:2013-10-30
申请号:CN201210120974.4
申请日:2012-04-2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50/2341 , Y02A50/2342 , Y02C10/04 , Y02C10/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级微通道反应系统内二氧化碳吸收的方法,该方法的特征在于可选择和调控系统中每一级所用的吸收剂种类和微通道吸收器的结构,以达到针对特定工况条件下的二氧化碳吸收要求。采用该方法,可将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脱除至低于50ppm。
-
公开(公告)号:CN103087010A
公开(公告)日:2013-05-08
申请号:CN201110338410.3
申请日:2011-10-3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IPC: C07D301/16 , C07D301/12 , C07D303/42
Abstract: 一种环氧脂肪酸酯的合成方法,该方法包括使甲(乙)酸与双氧水在第一个微反应器中接触混合,引发过氧化反应,使被引发的过氧化反应物料在流出第一个微反应器后,在与第一个微反应器出口连接的延长管道(毛细或微管道)中继续反应数分钟生成过氧甲(乙)酸;原位生成的过氧甲(乙)酸及未反应双氧水与脂肪酸酯在第二个微反应器中接触混合,引发环氧化反应,使被引发的环氧化反应物料在与第二个微反应器出口连接的延长管道中、或其它釜式储料器中继续反应数分钟生成环氧脂肪酸酯。该方法将有机酸过氧化及双键环氧化反应串联集成,连续合成环氧脂肪酸酯,过程安全可控,优化条件下脂肪酸酯内的双键转化率大于90%,环氧脂肪酸酯的选择性大于80%。
-
公开(公告)号:CN101613285A
公开(公告)日:2009-12-30
申请号:CN200810011998.X
申请日:2008-06-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IPC: C07C205/06 , C07C201/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合成硝基苯的联合硝化法及微反应器与搅拌式反应器的组合装置。合成过程以苯和硝硫混酸为起始物料,苯和混酸分别由计量泵输送至微反应器的两个入口,在微通道内进行预混合,同时发生部分硝化反应;微反应器出口为高分散状态的一段硝化产物。一段硝化产物连续流入搅拌釜硝化反应器继续反应。本发明在高含水量的混酸条件下连续操作,过程安全,苯转化率为99.85%(mol),产物硝基苯选择性99.8%(mol)。
-
公开(公告)号:CN101544567A
公开(公告)日:2009-09-30
申请号:CN200810010797.8
申请日:2008-03-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IPC: C07C205/06 , C07C201/08 , B01J19/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14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在微通道反应器中一步合成二硝基甲苯。以甲苯和硝酸/硫酸(n/s)的混合酸为起始反应物料,物料流由计量泵同步输入到微反应器中,并在反应通道内完成混合传质及反应过程;反应混合酸中物质量组成为:0.1~1.0n/s,及低于15%(质量)的水;反应器内的液时空速为500~50000h-1。所用微通道反应器采取不锈钢平板结构,包括:固定压封板、微通道板、原料入口和产物出口及位于两块封板上的温控孔道与热偶测控插孔。本发明在中强硝化酸工艺条件下连续操作,过程安全。在常温至80℃反应器操作温度内甲苯转化率高于98%,二硝基甲苯收率高于95%,其中两种主要异构体组分2,4-二硝基甲苯和2,6-二硝基甲苯的比大于4,优化条件下可接近5。
-
公开(公告)号:CN103508474B
公开(公告)日:2015-03-18
申请号:CN201210222105.2
申请日:2012-06-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IPC: C01F5/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通道反应器中制备氢氧化镁阻燃剂的方法,是将氯化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连续地在微通道反应器中混合,室温下在微通道反应器中进行沉淀反应,反应后浆料连续流出微通道反应器,再经水热(水热温度150-200℃、水热时间2-6h)、过滤、洗涤、干燥,得到高纯亚微米级六角片状氢氧化镁阻燃剂。本发明具有反应过程连续、工艺流程简洁、无放大效应等优点,所得产品粒径可控、粒径分布窄、形貌规则、纯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03373945B
公开(公告)日:2014-10-15
申请号:CN201210122668.4
申请日:2012-04-2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IPC: C07C309/62 , C07C303/32
Abstract: 微反应系统生产石油磺酸盐过程中产物分布的调控方法,其中,产物为单、双、多石油磺酸盐,产物分布为单、双、多石油磺酸盐的比例。该方法是,将原料液体SO3按一定比例分为两部分进料,在两级串联的微通道反应系统内与原料油(宽石油馏分)进行反应,通过调控原料油和/或液体SO3进料温度,以及与反应热移除速率协同控制的方法以达到调控反应温度,进而获得所需的产物分布。
-
公开(公告)号:CN103508474A
公开(公告)日:2014-01-15
申请号:CN201210222105.2
申请日:2012-06-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IPC: C01F5/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通道反应器中制备氢氧化镁阻燃剂的方法,是将氯化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连续地在微通道反应器中混合,室温下在微通道反应器中进行沉淀反应,反应后浆料连续流出微通道反应器,再经水热(水热温度150-200℃、水热时间2-6h)、过滤、洗涤、干燥,得到高纯亚微米级六角片状氢氧化镁阻燃剂。本发明具有反应过程连续、工艺流程简洁、无放大效应等优点,所得产品粒径可控、粒径分布窄、形貌规则、纯度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