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204649483U
公开(公告)日:2015-09-16
申请号:CN201520305031.8
申请日:2015-05-1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南京林业大学
IPC: G01N1/14
Abstract: 一种原位连续采集多个土壤溶液样品装置,包括控制装置和采样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电源总开关、真空泵、数显调速器、遥控开关信号发射器、遥控开关信号接收器和数显压力表;所述采样装置包括缓冲瓶、多通阀、采样箱和土壤溶液取样器。本实用新型能调节真空泵抽取压力大小,且能保证不同土壤溶液取样器具有大小统一的压强,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可远距离控制机器开关,多个样品可同时采集,减小采样时间不统一造成的误差,操作方便、效率高、运行状态可视、精确度高,省时省力,组装简单、易维修。
-
公开(公告)号:CN120025939A
公开(公告)日:2025-05-23
申请号:CN202510246208.X
申请日:2025-03-04
Applicant: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业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株圣雷利气单胞菌及其应用;所述圣雷利气单胞菌分类命名为Aeromonas sanarellii,菌株号为P1‑5,已于2024年10月31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32451;所述圣雷利气单胞菌的16S rDNA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所述菌株具有固氮、溶磷、促生性能,且能在2%NaCl培养条件下正常生长,为滨海盐碱土的治理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微生物资源;所述菌株还能显著增加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吸收,增强植物的耐盐抗逆性,促进植物生长,在盐碱地改良和植物促生抗逆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6041119A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310034525.6
申请日:2023-01-1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中向旭曜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木本泥炭腐殖酸铁络合肥及其制备方法和在改良耕地土壤中的应用,属于肥料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木本泥炭腐殖酸铁络合肥中有机质含量达47.4wt%以上,主要为难分解有机质组分,具有快速提升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特别是难分解有机质含量的功效;木本泥炭腐殖酸铁络合肥施入土壤后能快速团聚土粒,有效增强土壤结构稳定性;木本泥炭腐殖酸铁络合肥中氮、磷、钾、硫营养元素含量丰富,施入土壤后可提高土壤氮、磷、钾、硫等养分。本发明提供的木本泥炭腐殖酸铁络合肥能有效改善耕地土壤有机质、土壤结构和土壤养分状况,从而能为耕地土壤改良提供良好的材料和手段。
-
公开(公告)号:CN114375630A
公开(公告)日:2022-04-22
申请号:CN202111600109.5
申请日:2021-12-2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中向旭曜科技有限公司
IPC: A01B79/02
Abstract: 一种土壤耕作层扩容方法,步骤为:收集农作物秸秆材料,进行粉碎,所述秸秆材料为小麦、水稻、玉米、高粱、大豆或棉花,其中粉碎的小麦/水稻秸秆长度不长于5cm,粉碎的玉米/高粱/大豆/棉花秸秆长度不长于3cm;步骤2,收集粉碎后的秸秆,加入秸秆调节剂,在田间进行原位堆腐3‑25天;步骤3,采用“水平错位”与“垂直深浅”交替的深还方式进行秸秆还田;步骤4,对耕层土壤进行机械浅旋耕,旋耕深度10‑15cm,并向农田灌水至耕层土壤含水率达到不低于10wt.%;步骤5,最后进行常规施肥和播种作业。该发明内容与传统秸秆还田和耕作模式完全不同,该发明技术能够有效扩大农田耕作层水分、养分库容,快速培肥土壤,本发明技术能够为实现农田土壤水养库容快速提升提供新途径。
-
公开(公告)号:CN113875340A
公开(公告)日:2022-01-04
申请号:CN202110931694.0
申请日:2021-08-1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IPC: A01B79/00
Abstract: 一种激发式秸秆错位轮还全耕层培肥方法,第一年小麦季用深翻梨将前茬经粉碎的玉米秸秆深翻、混匀至35 cm土层;第二年小麦季用旋耕机将经粉碎的玉米秸秆浅旋、混匀至20 cm土层;第三年小麦季用旋耕机将经粉碎的玉米秸秆浅旋、混匀至15 cm土层;第四年小麦季用旋耕机将经粉碎的玉米秸秆浅旋、混匀至20 cm土层;第五年小麦季用旋耕机将经粉碎的玉米秸秆浅旋、混匀至15 cm土层;第六年小麦季用旋耕机将经粉碎的玉米秸秆浅旋、混匀至15 cm土层,每年玉米季的前茬小麦秸秆粉碎覆盖还至土壤表层,之后每六年为一个错位轮还周期轮回培肥。提升高强度种植土壤的有机质水平;解决秸秆还田问题,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下耕层肥力,加强养分回流,提升有机养分的供应比例。
-
公开(公告)号:CN113620726A
公开(公告)日:2021-11-09
申请号:CN202110902583.7
申请日:2021-08-0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中向旭曜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天然惰性腐殖质材料的激活及长效降解调控方法,以天然木本泥炭为原料,该木本泥炭腐殖质含量高达70%以上,降解半衰期为133‑155年,属于一种天然惰性腐殖质材料,在应用于土壤改良和地力提升前需要进行激活。在惰性木本泥炭材料中添加不同生物质活性材料和微生物激发调节剂进行配方组合,将木本泥炭惰性腐殖质材料激活。并根据不同土壤类型的有机质周转速率,优选出适宜于不同类型土壤的不同材料组合方式,快速提升土壤地力,并具有长效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730606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754416.6
申请日:2024-06-12
Applicant: 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中向旭曜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土地整治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土地整治用的土壤收集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方设置有旋挖组件和升降组件,所述旋挖组件和升降组件相配合来向下旋挖土壤;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顶部的两个对称的立板,两个所述立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顶板,用于与底座共同安装升降组件;其中,所述底座上装配有用于对旋挖出的土壤中的石子进行分离的分离组件;且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对多处位置旋挖且经过石子分离后的土壤进行分别收集的收集机构。本方案提供的基于土地整治用的土壤收集装置能够实现高效、纯净且分类准确的土壤收集,提高土壤样本的纯净度,实现了对不同采集点土壤的分类收集,提高了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741104A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311759248.1
申请日:2023-12-2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中向旭曜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土壤碳高效存储方法,包括:一种土壤碳高效存储方法,包括有建立土地样本带、样本带测量、样本带进行分析、耐盐碱适生生物、外源有机物料、改良剂、调理剂;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建立土地样本带,建立至少一个项目区,每个项目区包含至少一个样本带。该土壤碳高效存储方法,通过耐盐碱适生生物进行土地初步改进,再依次通过有机肥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进行土地土壤碳进一步的改进,然后通过高腐殖质类/淀粉类/木质素类/蛋白类等有机物料,再进行土地土壤碳的改良,然后通过富碳生物质热解惰性生物炭/功能矿物性材料进行土地土壤碳的调理,提高了土壤碳的高效存储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5280946A
公开(公告)日:2022-11-04
申请号:CN202210745627.4
申请日:2022-06-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中向旭曜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利用褐藻寡糖促进农作物生长的长效方法,步骤一,收集农作物秸秆材料,进行粉碎,制成秸秆颗粒,粉碎的秸秆长度为0‑5cm,收集褐藻寡糖材料;步骤二,A‑F的任意一种;步骤三,最后进行常规施肥、播种作业。本发明技术操作简单,施用方便,实施方式多样化,一次实施长期有效,所采用的秸秆材料来源广泛,激发材料具有稳定性,天然且不存在污染风险,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潜力。本发明技术实施后能够快速生效,促进农作物生长,增加根系生物量,增加小麦、水稻等作物分蘖数量,进一步挖掘农作物产能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13875342A
公开(公告)日:2022-01-04
申请号:CN202110931682.8
申请日:2021-08-1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IPC: A01B79/02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利用秸秆的砂质耕地土体构建方法,在作物收获后,将玉米秸秆粉碎至不超过10cm,小麦秸秆直接还田;将晾干秸秆填埋入至土体深度大于35 cm,填埋压实至秸秆厚度为10‑20 cm,在0‑35 cm深度覆土并镇压,将新鲜小麦秸秆中均匀混入腐熟有机肥氮肥,用量为2 kg N/亩,然后按照100 kg/亩用量均匀混入微生物激发调节剂;将新鲜秸秆、腐熟有机肥氮肥、微生物激发调节剂组合物与表层0‑20cm土壤混合均匀,常规施肥,播种,保证播种均匀,播深一致,播后要适时浇水,完成构建;在耕层秸秆有机碳和养分转化上,能够缓减秸秆养分有机质表聚、板结,降低氧分压,促进土壤有机质在全耕层的积累,有利于全耕层土壤结构状况的改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