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558159A
公开(公告)日:2019-12-13
申请号:CN201910992117.5
申请日:2019-10-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吉林农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用芦苇秸秆生产食用菌菌棒的方法,它涉及一种食用菌菌棒的生产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芦苇秸秆转化成食用菌栽培基质时制备食用菌菌棒的破损率高的问题。生产食用菌菌棒的方法:一、芦苇秸秆粉碎;二、混料得到菌棒混料;三、装袋;四、灭菌,得到食用菌菌棒。优点:破损率仅为4%~10%。实现工业化生产食用菌菌棒。本发明主要用于生产食用菌菌棒。
-
公开(公告)号:CN108566907B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1810453960.1
申请日:2018-05-1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IPC: A01K61/10
Abstract: 一种退化沼泽湿地鸟类饵料鱼增殖的方法,它涉及一种退化沼泽湿地鱼类增殖的方法。本发明是要解决秋季和春季候鸟迁徙季节的沼泽湿地无鱼类生存,失去了作为迁徙候鸟过境停歇地的生态功能的技术问题。本发明:一、鱼类栖息生境适宜性修复;二、鱼类自然增殖。采用本发明的退化沼泽湿地鸟类饵料鱼增殖的方法,可确保沼泽湿地在夏、秋、春三季均可保持一定数量的饵料鱼资源,以鱼类的重量和个体数量计的增加量为768.2%及261.8%,持续地为鸟类提供饵料,从而使退化沼泽湿地逐渐恢复为迁徙候鸟过境停歇地。
-
公开(公告)号:CN105868548A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610179594.6
申请日:2016-03-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IPC: G06F19/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9/00
Abstract: 一种基于原位蒸散发监测的淹水沼泽植物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涉及一种淹水沼泽植物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本发明是要解决目前生态需水量估算方法中对湿地的连续生态功能指标、水文系列数据需求大、模型参数多且难确定,特别是分级计算法中对生态系统组成和性质等基础数据资料依赖强和权重赋值难的技术问题。本发明:一、在蒸发桶中淹水沼泽植物整个生长季监测记录每日淹水沼泽植物的蒸散发量;二、计算待测淹水沼泽植物的全年生态需水量。在本发明中,各种湿地植物类型、各植物盖度下均可设置蒸发桶,进行分区单元的生态需水量监测估算。本发明应用于淹水沼泽植物生态需水量的计算。
-
公开(公告)号:CN103004651B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110416256.7
申请日:2011-12-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IPC: A01K6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内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苇-鱼-虾-蟹复合生态养殖的方法;包括蟹种驯化;鱼、虾、蟹苗种放养密度;养殖管理和捕捞;芦苇栽培。采用本发明的方法,蟹种的驯化存活率为81.3%;河蟹、鱼类和虾类的平均放养密度分别为2138只/hm2、510尾/hm2和11750尾/hm2,平均捕捞重量分别为87.15kg/hm2、233.30kg/hm2和52.88kg/hm2,平均捕捞规格分别为145.2g/只、670.6g/尾和5.3g/尾,平均回捕率分别为26.83%、69.45%和83.63%,芦苇的平均密度增加9.69%,平均产量提高12.47%,试验区的投入产出比为1∶3.174。
-
公开(公告)号:CN105519397A
公开(公告)日:2016-04-27
申请号:CN201510869655.7
申请日:2015-12-0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10/16 , Y02A10/35 , A01G17/005 , E02B3/12
Abstract: 一种河流侵蚀岸河柳护岸-生物栖息地的构建方法,本发明涉及河漫滩湿生植物河柳护岸及生物栖息地构建技术领域,它为了解决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河岸侵蚀严重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双重问题。构建方法:一、选择松花江干流岸边或江心岛存在河岸侵蚀的岸线区域作为河柳种植地;二、采用扦插、幼苗栽植或两种方式结合的方式在侵蚀岸边构建得到河柳护岸,对于侵蚀严重的河岸,再在河柳护岸与水体之间搭建工程护岸,完成河流侵蚀岸河柳护岸-生物栖息地的构建。本发明借助河柳发达的根系固定河岸土壤,降低江水对河岸的侵蚀,河柳还可为水禽提供栖木和筑巢场所,浓密的河柳系统内水生生物相对丰富,从而提高生物多样性。
-
公开(公告)号:CN102150632B
公开(公告)日:2015-06-24
申请号:CN201110089831.7
申请日:2011-04-1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1
Abstract: 本发明的内陆苏打型盐碱水驯化培育海虾苗的方法,通过“测水驯化培育”措施,培育出适应能力较强的大规格海虾苗,以解决内陆苏打型盐碱水养殖商品海虾的苗种放养问题。以水质测试分析为基础,以沿海地区海虾原生地的海虾苗种培育池水为基础水,采用基础水中添加内陆苏打型盐碱水、饵料投喂与增殖和水质优化调节的方法和每隔12h提高1次驯化培育池水的碱度1mol/m3的驯化培育速度。采用本发明的方法,从碱度为2.94mol/m3的NaCl型虾苗培育池水到碱度为37.29mol/m3的NaHCO3型内陆苏打型盐碱水,平均规格为0.8cm的凡纳滨对虾18天的驯化培育存活率47.36%,平均规格2.73cm。
-
公开(公告)号:CN103210760A
公开(公告)日:2013-07-24
申请号:CN201310110869.7
申请日:2013-04-0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1
Abstract: 一种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及其评价方法,它涉及一种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方法及其评价方法。本发明是要解决现有天然沼泽地植被退化导致生物固碳能力下降以及天然沼泽地水体固碳能力较低,并且没有方法能够简便快速的评价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问题,本发明方法为:一、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目标区域的土建工程实施;二、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水生经济动物放流增殖;三、提高沼泽地固碳能力的植被恢复。评价方法为:通过生长期内沼泽地内的固碳生物所固定的碳的总量来评价目标区域的沼泽地固碳能力,本发明应用于生态科学技术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1869083B
公开(公告)日:2013-07-03
申请号:CN201010206532.2
申请日:2010-06-2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Inventor: 杨富亿
IPC: A01K6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湿地河蟹生态养殖的方法,提供了有效的河蟹驯化方法和科学估算河蟹的合理放养密度。蟹种驯化的成活率为87.49%。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对实际养殖结果进行拟合,有66.67%的芦苇湿地河蟹放养密度的估算值与实际放养密度的误差范围小于4%,其余33.33%的芦苇湿地河蟹放养密误差范围小于8%。本发明的方法的平均放养密度为2177只/hm2,平均放养重量11.54kg/hm2,平均放养规格5.3g/只,平均捕捞密度545只/hm2,平均捕捞重量54.74kg/hm2,平均捕捞规格100.56g/只,平均回捕率25.03%。本发明的方法切实可行,简单方便,便于大面积推广。
-
公开(公告)号:CN102893939A
公开(公告)日:2013-01-30
申请号:CN201210460178.5
申请日:2012-11-1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IPC: A01K6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1
Abstract: 利用盐碱地稻田退水养殖河蟹的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养殖河蟹的方法。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盐碱地稻田退水的处置方法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技术问题。本方法如下:一、水稻秋收后,在盐碱地稻田主排沟的区域,挖土方建设退水蓄水池;二、将盐碱地稻田内的水排入退水蓄水池内;三、次年春季气温为10摄氏度以上,向退水蓄水池内投入2龄蟹苗,平均放养规格为5.0克/只,平均放养重量为50千克/公顷。本发明方法使盐碱地稻田退水得到再利用,退水蓄水池蓄水第一年不投放蟹苗,而是使蓄水池恢复生长水草,为次年河蟹生长提供饲料来源。利用盐碱地稻田退水养殖河蟹生长快、投入少、成本低、效益显著,适合在盐碱地稻田区大面积推广。
-
公开(公告)号:CN102017919B
公开(公告)日:2012-05-30
申请号:CN201010294352.4
申请日:2010-09-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Inventor: 杨富亿
IPC: A01K6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1
Abstract: 提供了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湿地“蟹-鳜-鲴”复合生态养殖的方法。包括苗种驯化、放养密度和养殖管理、捕捞与暂养。蟹、鳜和鲴苗种驯化成活率(%)、平均放养密度(只或尾/hm2)、平均放养规格(g/只或尾)、平均放养重量(kg/hm2)分别为87.7、86.4%和79.2;1450、190和420;5.4、25.7和83.2;7.83、4.88和34.94。平均捕捞密度(只或尾/hm2)、平均捕捞规格(g/只或尾)、平均捕捞重量(kg/hm2)、平均回捕率(%)分别为479、136和228;165.5、289.3和257.1;79.25、39.30和58.60;33.0、71.6和54.3。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