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359715A
公开(公告)日:2018-08-03
申请号:CN201810117645.1
申请日:2018-02-0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IPC: C12Q1/6834 , B82Y5/00 , B82Y15/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纳米金探针,包括纳米金颗粒以及连接在所述纳米金颗粒上的双链探针、所述双链探针包括第一条链和第二条链,所述第一条链包括5’-3’依次排列的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所述第一区段和所述第二条链互补;所述第二区段作为粘性末端,用于识别靶序列;所述第二条链由荧光基团修饰。本发明提供的纳米金探针通过调整第二区段的核苷酸数目,实现了调控识别序列和靶序列的杂交效率,进而调控纳米金探针对靶序列的识别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08359715B
公开(公告)日:2021-08-27
申请号:CN201810117645.1
申请日:2018-02-0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IPC: C12Q1/6834 , B82Y5/00 , B82Y15/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纳米金探针,包括纳米金颗粒以及连接在所述纳米金颗粒上的双链探针、所述双链探针包括第一条链和第二条链,所述第一条链包括5’‑3’依次排列的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所述第一区段和所述第二条链互补;所述第二区段作为粘性末端,用于识别靶序列;所述第二条链由荧光基团修饰。本发明提供的纳米金探针通过调整第二区段的核苷酸数目,实现了调控识别序列和靶序列的杂交效率,进而调控纳米金探针对靶序列的识别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0124047B
公开(公告)日:2022-03-29
申请号:CN201910340438.7
申请日:2019-04-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IPC: A61K47/54 , A61K47/26 , A61K31/537 , A61P35/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DNA纳米机器人载药体系的制备方法,包括将至少一条单链DNA和疏水性药物分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形成共价连接产物;将共价连接产物和剩余的单链DNA加入含有镁离子的第一缓冲液中进行反应,组装成DNA纳米结构和疏水性药物分子的复合物,剩余的单链DNA与共价连接产物的单链DNA自组装形成具有锁的DNA纳米结构,疏水性药物分子被锁在DNA纳米结构的内侧;提供钥匙,所述钥匙与所述锁配合以使得疏水性药物分子从所述纳米结构暴露,从而提供DNA纳米机器人载药体系。本发明还提供由此得到的DNA纳米机器人载药体系。本发明用于活细胞内药物分子的靶向输送和可控释放,在重大疾病的智能诊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7064184B
公开(公告)日:2019-08-06
申请号:CN201710228701.4
申请日:2017-04-1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IPC: G01N23/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同步X射线可见的成像标签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底物分子溶解于缓冲体系中;2)加入针对所述底物分子具有催化活性的酶或者小分子,混匀;3)反应一段时间至聚合物生成;以及4)将含有所述聚合物的悬液滴加在同步成像基底上,同步X射线成像观察。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根据所述制备方法制得的同步辐射X射线可见的成像标签。本发明利用X射线具有良好的能量分辨的特点,经体外化学催化反应成功制备了同步X射线可见的成像标签,为进一步制备X射线敏感的分子探针以及实现对细胞内生物分子的特异性识别和成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08396043A
公开(公告)日:2018-08-14
申请号:CN201710067173.9
申请日:2017-02-0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IPC: C12P19/34 , C12N15/113 , C12N5/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5'端磷酸化单链DNA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目的DNA两端插入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序列,形成茎环结构前体;(2)将步骤(1)获得的茎环结构前体溶解于缓冲液中并进行退火处理,获得茎环结构溶液;(3)将步骤(2)获得的茎环结构溶液加入限制性内切酶处理,处理后使限制性内切酶失活,得酶切产物;(4)将步骤(3)所得酶切产物回收,即得。本发明制备方法步骤简单、成本低廉,磷酸化效率高,所得5'端磷酸化单链DNA易于表征和纯化,将其应用于基因编辑、靶向定位和/或调控可以显著提高效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7557393A
公开(公告)日:2018-01-09
申请号:CN201710728571.0
申请日:2017-08-2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磁性纳米材料介导的CRISPR/Cas9 T细胞内递送系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用阳离子聚合物对一定大小的磁性纳米颗粒团簇进行修饰获得一种纳米载体;2)提供靶向目标基因的CRISPR/Cas9系统表达质粒;3)将步骤1)所得纳米载体与所述靶向目标基因的CRISPR/Cas9系统表达质粒共孵育获得一种纳米复合物;以及4)在磁场作用下,将步骤3)所得纳米复合物与T细胞共孵育,制得一种磁性纳米材料介导的CRISPR/Cas9 T细胞内递送系统。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对T细胞内目的基因进行简单、安全且高效编辑的方法,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9453107B
公开(公告)日:2023-05-12
申请号:CN201811359754.0
申请日:2018-11-1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IPC: A61K9/06 , A61K47/34 , A61K47/42 , A61K47/36 , A61K47/26 , A61K31/573 , A61K31/335 , A61K31/352 , A61K31/551 , A61K31/436 , A61P27/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DNA水凝胶介导的眼用药物输运系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眼用药物溶解或分散于可降解的功能高分子材料中获得药物微球;2)制备DNA水凝胶单体;以及3)将步骤1)所得药物微球与步骤2)所得DNA水凝胶单体混合,使所述药物微球分散于所述DNA水凝胶单体中,DNA水凝胶单体间通过DNA连接酶或交联链碱基互补配对自组装,即得。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DNA水凝胶的眼用药物输运系统能够高效装载药物,增加药物在眼部的富集并延长滞留时间,从而显著提高对眼科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医学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7557393B
公开(公告)日:2020-05-08
申请号:CN201710728571.0
申请日:2017-08-2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磁性纳米材料介导的CRISPR/Cas9 T细胞内递送系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用阳离子聚合物对一定大小的磁性纳米颗粒团簇进行修饰获得一种纳米载体;2)提供靶向目标基因的CRISPR/Cas9系统表达质粒;3)将步骤1)所得纳米载体与所述靶向目标基因的CRISPR/Cas9系统表达质粒共孵育获得一种纳米复合物;以及4)在磁场作用下,将步骤3)所得纳米复合物与T细胞共孵育,制得一种磁性纳米材料介导的CRISPR/Cas9 T细胞内递送系统。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对T细胞内目的基因进行简单、安全且高效编辑的方法,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9534349A
公开(公告)日:2019-03-29
申请号:CN201811278726.6
申请日:2018-10-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框架核酸编码的有机矿化结构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合成框架核酸,该框架核酸稳定存在于Mg2+或Ca2+溶液中;提供带有矿物元素的阳离子团簇,所述矿物元素为Si或Ca;该阳离子团簇与框架核酸的磷酸根骨架通过静电吸引力结合,形成核酸无机复合物;解决了有机矿化结构的合成问题。本发明还涉及根据该方法合成的核酸无机复合物,及该核酸无机复合物在制备核酸无机复合物与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的复合物中的应用,制备用于测序的二氧化硅纳米孔、制备构型稳定的有机无机多元复合材料或制备用于膜分离技术的多孔材料及制备用于药物靶向运输的介孔二氧化硅中的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9364261A
公开(公告)日:2019-02-22
申请号:CN201811308594.7
申请日:2018-11-0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框架核酸的可控经皮给药制剂,该可控经皮给药制剂包括DNA药物复合物,所述DNA药物复合物为连接在一起的框架核酸和药物分子,所述药物分子为可经皮给药的药物。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基于框架核酸的可控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框架核酸,该框架核酸和药物分子偶联形成DNA药物复合物。本发明避免了通过侵入性针头注射实现框架核酸体内运输这一给药途径造成的框架核酸的快速分解和消化,导致目标位点的生物利用率低的问题。本发明通过精确控制框架核酸的形状及尺寸,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经皮制剂形状尺寸及透皮深度不可控的问题,为经皮给药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