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矿井式煤炭地下气化炉及气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552677B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1910836067.1

    申请日:2019-09-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矿井式煤炭地下气化炉及气化方法,包括矿井大巷,气化炉有多个炉盘区,多个炉盘区沿矿井大巷两侧设置,所述炉盘区包括沿矿井大巷一侧边间隔平行设置的操作巷和回风巷,在操作巷和回风巷之间设置有与之连通的联络巷,联络巷平行于矿井大巷;矿井大巷、操作巷、回风巷和联络巷水平围成了煤层地下气化炉盘区,本发明在气化区四周留设隔离煤柱墙,保证气化过程的安全,在一个气化炉盘里设置多个气化工作面,提高气化炉的产能。操作巷里施工操作硐室,将连续注气装置放在井下,在地面操作连续气管绞盘,实现井下注气点连续后退,提高了气化过程的稳定性。

    一种高效煤炭地下气化炉及其构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089177B

    公开(公告)日:2018-08-28

    申请号:CN201610682180.5

    申请日:2016-08-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煤炭地下气化炉及其构建方法,包括在一个四边形煤层块设置的点火通道、集气通道、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出气通道在四边形煤层块边沿与集气通道的水平距离在10m以上;采用后退燃烧法扩展集气通道的截面到2×2m2以上,多条间隔一定距离的进气通道与扩展后的集气通道在下侧连通,实现集气;当集气通道中的火区工作面后退到某个出气孔附近时,则在该孔压裂和逆向火力渗透燃烧,沟通出气通道和集气通道;本发明可实现多个进气通道并联气化,提高了气化炉产能;采用后退燃烧和逆向贯通的方法,缩短了气化炉构建周期;由垂直钻孔组成的出气系统布置于应力集中区以外,提高了出气系统的稳定性。

    一种化石能源低碳共采的方法和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470223B

    公开(公告)日:2015-11-25

    申请号:CN201310433758.X

    申请日:2013-09-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化石能源低碳共采的方法和系统。所述方法是:采集煤层中的煤层混合燃气,将煤层混合燃气中的CO2气体分离出来,将分离出来的CO2气体压入油层和/或气层中,油层中的原油被压入的CO2气体排出,气层中的气层混合燃气被压入的CO2气体排出,分别采集排出的原油和排出的气层混合燃气。所述系统包括地下气化单元;地下气化单元的煤层混合燃气出口与净化分离单元的煤层混合燃气进口连通;净化分离单元的CO2气体出口通过加压单元与油层上游和/或气层上游连通。本发明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了CO2气体将原油或燃气排出,可不用将CO2气体排到大气中,避免污染环境,实现了低碳开采化石能源的有益效果。

    一种地下燃料气化方法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895545B

    公开(公告)日:2017-12-08

    申请号:CN201510376248.2

    申请日:2015-07-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地下燃料气化方法、气化剂输送管及其系统。所述地下燃料气化方法是将水和助燃气分别连续地输送到地下燃料气化反应区,利用水从地面到地下之间的压力势能将输送到地下燃料气化反应区中的水进行雾化,将雾化后生成的水汽与输送到地下燃料气化反应区中的助燃气混合形成雾状气化剂,雾状气化剂在地下燃料气化反应区中与地下燃料通过燃烧加热进行气化反应生成燃气。所述气化剂输送管包括水输送管和气输送管。所述地下燃料气化系统,包括地下气化炉和前面所述的气化剂输送管和雾化混合喷头。本发明不需要热量就可在地下燃料气化反应区中将水和助燃气混合形成雾状气化剂,实现地下气化过程的正常和稳定,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一种地下燃料气化方法、气化剂输送管及其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4895545A

    公开(公告)日:2015-09-09

    申请号:CN201510376248.2

    申请日:2015-07-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地下燃料气化方法、气化剂输送管及其系统。所述地下燃料气化方法是将水和助燃气分别连续地输送到地下燃料气化反应区,利用水从地面到地下之间的压力势能将输送到地下燃料气化反应区中的水进行雾化,将雾化后生成的水汽与输送到地下燃料气化反应区中的助燃气混合形成雾状气化剂,雾状气化剂在地下燃料气化反应区中与地下燃料通过燃烧加热进行气化反应生成燃气。所述气化剂输送管包括水输送管和气输送管。所述地下燃料气化系统,包括地下气化炉和前面所述的气化剂输送管和雾化混合喷头。本发明不需要热量就可在地下燃料气化反应区中将水和助燃气混合形成雾状气化剂,实现地下气化过程的正常和稳定,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一种矿井式煤炭地下气化炉及气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552677A

    公开(公告)日:2019-12-10

    申请号:CN201910836067.1

    申请日:2019-09-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矿井式煤炭地下气化炉及气化方法,包括矿井大巷,气化炉有多个炉盘区,多个炉盘区沿矿井大巷两侧设置,所述炉盘区包括沿矿井大巷一侧边间隔平行设置的操作巷和回风巷,在操作巷和回风巷之间设置有与之连通的联络巷,联络巷平行于矿井大巷;矿井大巷、操作巷、回风巷和联络巷水平围成了煤层地下气化炉盘区,本发明在气化区四周留设隔离煤柱墙,保证气化过程的安全,在一个气化炉盘里设置多个气化工作面,提高气化炉的产能。操作巷里施工操作硐室,将连续注气装置放在井下,在地面操作连续气管绞盘,实现井下注气点连续后退,提高了气化过程的稳定性。

    一种化石能源低碳共采的方法和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470223A

    公开(公告)日:2013-12-25

    申请号:CN201310433758.X

    申请日:2013-09-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化石能源低碳共采的方法和系统。所述方法是:采集煤层中的煤层混合燃气,将煤层混合燃气中的CO2气体分离出来,将分离出来的CO2气体压入油层和/或气层中,油层中的原油被压入的CO2气体排出,气层中的气层混合燃气被压入的CO2气体排出,分别采集排出的原油和排出的气层混合燃气。所述系统包括地下气化单元;地下气化单元的煤层混合燃气出口与净化分离单元的煤层混合燃气进口连通;净化分离单元的CO2气体出口通过加压单元与油层上游和/或气层上游连通。本发明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了CO2气体将原油或燃气排出,可不用将CO2气体排到大气中,避免污染环境,实现了低碳开采化石能源的有益效果。

    一种矿井式煤炭地下气化炉

    公开(公告)号:CN210858689U

    公开(公告)日:2020-06-26

    申请号:CN201921468845.8

    申请日:2019-09-0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矿井式煤炭地下气化炉,包括矿井大巷,气化炉有多个炉盘区,多个炉盘区沿矿井大巷两侧设置,所述炉盘区包括沿矿井大巷一侧边间隔平行设置的操作巷和回风巷,在操作巷和回风巷之间设置有与之连通的联络巷,联络巷平行于矿井大巷;矿井大巷、操作巷、回风巷和联络巷水平围成了煤层地下气化炉盘区,本实用新型在气化区四周留设隔离煤柱墙,保证气化过程的安全,在一个气化炉盘里设置多个气化工作面,提高气化炉的产能。操作巷里施工操作硐室,将连续注气装置放在井下,在地面操作连续气管绞盘,实现井下注气点连续后退,提高了气化过程的稳定性。

    一种气化剂输送管及其地下燃料气化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04877423U

    公开(公告)日:2015-12-16

    申请号:CN201520462545.4

    申请日:2015-07-0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气化剂输送管及其地下燃料气化系统。所述气化剂输送管包括水输送管和气输送管,所述水输送管和气输送管组合在一起,所述水输送管的管腔和气输送管的管腔相互隔离,当所述气化剂输送管从直线状态变为弯曲状态或从弯曲状态变为直线状态时,所述水输送管的管腔和气输送管的管腔分别处于导通状态。所述地下燃料气化系统,包括地下气化炉和前面所述的气化剂输送管和雾化混合喷头。本实用新型不需要热量就可在地下燃料气化反应区中将水和助燃气混合形成雾状气化剂,实现地下气化过程的正常和稳定,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一种地压模拟装置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3772562U

    公开(公告)日:2014-08-13

    申请号:CN201420055841.8

    申请日:2014-01-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压模拟装置,用于模拟地下工程上覆岩层产生的地压,包括填料箱、压箱;所述填料箱是上端开口的箱体,所述压箱的侧壁具有与填料箱箱体的侧壁对应的形状,压箱设置在填料箱的上方,压箱进行垂直往复运动进入和升出填料箱的箱体;压箱由多个加压油缸驱动进行垂直往复运动进入和升出填料箱的箱体,多个加压油缸安装在一个承压横梁上;每个加压油缸设有一个对应的位移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的外壳固定在承压横梁上,位移传感器的滑动端固定在压箱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填料箱内的填料施加压力,模拟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地压,测定硐室的稳定性和气化过程顶板的位移和应力变化;为研究地层的力学特性和破坏特征提供依据。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