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受限空间智能精准喷雾降尘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169496B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010868492.1

    申请日:2020-08-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受限空间智能精准喷雾降尘系统,包括喷雾降尘模块、粉尘参数监测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和智能控制模块;喷雾降尘模块中包括与蓄水池相连的主供水管,主供水管上依次安装表面活性剂自动添加装置、磁化装置、柱塞泵、电磁阀Ⅰ、压力传感器Ⅰ和流量传感器Ⅰ,粉尘参数监测模块包括粉尘浓度传感器,在线粒度分析仪和风速传感器;数据传输模块包括数据处理器和通信电缆,智能控制模块包括智能可编程控制器。本发明运行时,实际的供水供气参数通过数据传输模块实时反馈给智能控制模块,从而避免了实际的喷雾参数与最佳喷雾参数发生偏离,保证系统的降尘效率;运行过程中无需人工干预,避免了人为操作的失误,可靠性高。

    一种智能化自吸气喷雾降尘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761706A

    公开(公告)日:2021-05-07

    申请号:CN202110040464.5

    申请日:2021-01-13

    Abstract: 一种智能化自吸气喷雾降尘系统,包括供水管路、自吸气雾化装置、粉尘浓度传感器和PLC控制器,供水管路包括供水主管与供水支管,供水主管上依次设有增压泵、电磁阀I和压力传感器I,供水主管出水端与若干供水支管相连,供水支管上依次设有电磁阀II、压力传感器II和柔性支架,供水支管出水端与自吸气雾化装置通过柔性支架连接;PLC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与粉尘浓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I、压力传感器II连接,PLC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与增压泵、电磁阀I、电磁阀II连接;其降尘方法包括智能运行和遥控运行两种方式。本发明可实现作业场所智能化喷雾降尘,雾化效果好,耗水少,适应性强,在矿井和地面工业粉尘治理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液态CO2致裂增渗提高煤层注水效果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046148B

    公开(公告)日:2023-02-21

    申请号:CN202111325256.6

    申请日:202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态CO2(液碳)致裂增渗提高煤层注水效果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使用钻机超前工作面施工注水主钻孔与多个分支钻孔后动压注入液碳,钻孔周围施工煤岩应变‑裂隙‑温度监测钻孔实时监测致裂增渗区域孔裂隙网络发育情况,液碳加注结束后接入注水管路进行多通道动静压注水。在液碳低温冷冻与相变自增压等多重作用下,促使煤层裂隙发展沟通和孔隙演化发育,形成大范围连通的孔裂隙网络,从而有效改善煤层可注性和润湿性,不仅有利于提高煤层注水减尘效率,还可以降低煤层应力集中并有效缓解煤层冲击倾向性和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在矿山粉尘防治和动力灾害预防领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一种智能化自吸气喷雾降尘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761706B

    公开(公告)日:2022-03-29

    申请号:CN202110040464.5

    申请日:2021-01-13

    Abstract: 一种智能化自吸气喷雾降尘系统,包括供水管路、自吸气雾化装置、粉尘浓度传感器和PLC控制器,供水管路包括供水主管与供水支管,供水主管上依次设有增压泵、电磁阀I和压力传感器I,供水主管出水端与若干供水支管相连,供水支管上依次设有电磁阀II、压力传感器II和柔性支架,供水支管出水端与自吸气雾化装置通过柔性支架连接;PLC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与粉尘浓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I、压力传感器II连接,PLC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与增压泵、电磁阀I、电磁阀II连接;其降尘方法包括智能运行和遥控运行两种方式。本发明可实现作业场所智能化喷雾降尘,雾化效果好,耗水少,适应性强,在矿井和地面工业粉尘治理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液态CO2致裂增渗提高煤层注水效果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046148A

    公开(公告)日:2022-02-15

    申请号:CN202111325256.6

    申请日:202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态CO2(液碳)致裂增渗提高煤层注水效果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使用钻机超前工作面施工注水主钻孔与多个分支钻孔后动压注入液碳,钻孔周围施工煤岩应变‑裂隙‑温度监测钻孔实时监测致裂增渗区域孔裂隙网络发育情况,液碳加注结束后接入注水管路进行多通道动静压注水。在液碳低温冷冻与相变自增压等多重作用下,促使煤层裂隙发展沟通和孔隙演化发育,形成大范围连通的孔裂隙网络,从而有效改善煤层可注性和润湿性,不仅有利于提高煤层注水减尘效率,还可以降低煤层应力集中并有效缓解煤层冲击倾向性和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在矿山粉尘防治和动力灾害预防领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一种用于降尘的旋转内混式梯级增强雾化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019735B

    公开(公告)日:2022-04-19

    申请号:CN202110507119.8

    申请日:2021-05-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降尘的旋转内混式梯级增强雾化装置,包括空气雾化装置、旋转雾化装置、供压风装置和供液管;空气雾化装置内部的空气雾化室一端与喷孔连通、另一端与供压风装置的出气口以及旋转雾化装置上的喷孔II连通,在空气雾化室中设有旋流装置,旋流装置与空气雾化室内壁间形成旋流通道;旋转雾化装置后端与供液管连接;在供压风装置上设有上进气管和下进气管,上进气管和下进气管的外侧端连接气源、内侧端的出气口与空气雾化室内部连通。本发明采用先水力雾化、后空气雾化的方式增强装置的雾化效果,且可降低对水压的要求,经济实用性突出。

    一种受限空间智能精准喷雾降尘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169496A

    公开(公告)日:2021-01-05

    申请号:CN202010868492.1

    申请日:2020-08-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受限空间智能精准喷雾降尘系统,包括喷雾降尘模块、粉尘参数监测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和智能控制模块;喷雾降尘模块中包括与蓄水池相连的主供水管,主供水管上依次安装表面活性剂自动添加装置、磁化装置、柱塞泵、电磁阀Ⅰ、压力传感器Ⅰ和流量传感器Ⅰ,粉尘参数监测模块包括粉尘浓度传感器,在线粒度分析仪和风速传感器;数据传输模块包括数据处理器和通信电缆,智能控制模块包括智能可编程控制器。本发明运行时,实际的供水供气参数通过数据传输模块实时反馈给智能控制模块,从而避免了实际的喷雾参数与最佳喷雾参数发生偏离,保证系统的降尘效率;运行过程中无需人工干预,避免了人为操作的失误,可靠性高。

    一种粉尘特性自适应的干湿协同除尘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212681A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2211053792.X

    申请日:2022-08-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粉尘特性自适应的干湿协同除尘方法,根据采集的不同粉尘特性数据,通过智能可编程控制器及数据处理器控制除尘器干湿除尘模式的调控。粉尘特性传感器采集含尘风流中粉尘特性参数;将数据通过通信电缆传输至数据处理器,数据处理后传输至智能可编程控制器;智能可编程控制器根据粉尘特性参数选择除尘模式程序,将控制信号传输至电动导流板;电动导流板接收控制信号开始动作,根据除尘模式的选择闭合干式除尘段或湿式除尘段含尘风流入口,将含尘风流导向对应除尘模式;湿式除尘段启用时,智能可编程控制器同时选择水喷雾程序,将控制信号传输至供水管电磁阀门,电磁阀门接收信号自动调控阀门大小,实现降尘用水供给;干式除尘段包含三层全断面过滤材料,实现对粉尘的拦截、沉降;同时,智能可编程控制器选择除尘风机参数程序,自动控制除尘风机参数。本发明为产尘场所粉尘治理提供了一种高效率、智能化方法,并具有广泛适用性。

    一种用于降尘的旋转内混式梯级增强雾化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019735A

    公开(公告)日:2021-06-25

    申请号:CN202110507119.8

    申请日:2021-05-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降尘的旋转内混式梯级增强雾化装置,包括空气雾化装置、旋转雾化装置、供压风装置和供液管;空气雾化装置内部的空气雾化室一端与喷孔连通、另一端与供压风装置的出气口以及旋转雾化装置上的喷孔II连通,在空气雾化室中设有旋流装置,旋流装置与空气雾化室内壁间形成旋流通道;旋转雾化装置后端与供液管连接;在供压风装置上设有上进气管和下进气管,上进气管和下进气管的外侧端连接气源、内侧端的出气口与空气雾化室内部连通。本发明采用先水力雾化、后空气雾化的方式增强装置的雾化效果,且可降低对水压的要求,经济实用性突出。

    一种矿用瞬变电磁发射回线支架

    公开(公告)号:CN219039382U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2223462854.0

    申请日:2022-12-2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质工程测量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矿用瞬变电磁发射回线支架。一种矿用瞬变电磁发射回线支架,包括支架框体,支架框体包括上电缆框架,上电缆框架一端与第一直角连接头一端连接,第一直角连接头另一端与右电缆框架一端连接,右电缆框架另一端与第二直角连接头一端连接,第二直角连接头另一端与下电缆框架一端连接,下电缆框架另一端与第三直角连接头一端连接,第三直角连接头另一端与左电缆框架一端连接,左电缆框架另一端与上电缆框架另一端通过第四直角连接头连接;右电缆框架和左电缆框架上设有电缆悬挂装置。该回线支架可减少设备本身对观测结果的影响,且该回线支架结构稳定可靠,方便移动,且满足瞬变电磁在井下的正常使用。

Patent Agency Ranking